济南市教研院12月份的教研活向我们推送了历城二中白芳老师的《故都的秋》视频课例。我们平阴实验高中高二语文组的每一位老师都认真观看了课例,围绕“品语文的味道”这个主题,大家深入交流,学习新课改成果,为尽快恢复线下教学加油助力。
疫情原因,我们只能在家观看课例,多数同事都在病中或病后的难受阶段,大家都在坚持工作和学习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全篇一千五百余字,运用了42个“秋”来表达“清”“静”和“悲凉”。白芳老师在讲授本文时,采用的形式非常新颖,让我获益匪浅。
首先,教学设计新颖。白芳老师以“绘制郁达夫的文学电子地图”这一任务为抓手,引领学生由景悟情,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和“悲凉”。通过赏析文段,让电子地图“可视”,通过朗诵,让电子地图“可听”,通过学生创作推介词,让电子地图“可感”,有景有情,以景悟情。环环相扣,流畅自然。
其次,使用评价量规。课文朗诵时,使用评价量规,对学生朗诵形成指导,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朗诵水平的提高。
此外,教师语言简洁凝练。课堂上,白老师没有多余词句,就把所有问题清楚明白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人佩服。
语文“真”味
----评白芳老师的《故都的秋》
平阴县实验高中熊慧芳
白芳老师的课有幸听过几次,她有着扎实的语文素养和理论素养,再加上她的慧心巧思,所以每次都能让人耳目一新,实属难得。今天听《故都的秋》,脑海中反反复复出现一个字----“真”,那我就围绕着“真”来评价这堂课。
首先是真实,这是一节课有效的基础,从师生对话到生生互动再到课堂展示和交流都是一种真实的学习过程的展示
其次是真趣,这也是这堂课有意思的地方,白老师设置了一个有趣的情境--制作文学电子地图,从而通过三个具体清晰的任务引领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无论是赏析,赏读,还是创作,学生都带着一种新奇感和成就感。当老师说:“当我的鼠标轻轻划过地图,你的声音就会在这里出现……”对学生来说多么有诱惑力。
最后是真情。真情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课堂上白老师自然地流露出的师之爱,有时是亲切的问询,有时是由衷的赞赏,有时是信任的鼓励,有时是会心的竖起的大拇指。另一个方面是对作品本身的真情解读,王荣生教授说:“散文阅读,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分享作者在日程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文本中,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独特感受就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及人生经验有关系。白老师在此设置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如此深爱故都的秋?”应该是要引导学生做情的解读,但由于难度和时间的原因,此处处理的略显仓促,但即便如此,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应该也明白了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情感。
从来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不断追求完美课堂的语文人。
《故都的秋》是经典名篇,散文教学无论采用什么任务驱动,如若丧失文学品质而试图培育“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无异于缘木求鱼。白芳老师课例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她从社会生活中习见习闻的“文学地图”概念入手,从要求学生理解“文”与“城”之间的关系得到灵感,落在能够带领学生“重返文学现场”的“电子地图”这个载体上,从而创设了一个相对“真实”的、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忱的活动任务。
这节课,有三个任务:1. “品悟”文段,让电子地图“可视”;2. 精彩朗诵,让电子地图“可听”。3,精心推介,让电子地图“可感”。这三项任务的“语用”情境是鲜明的,落实了“景物描写”和“情景关系”,以及文本核心情感意蕴和主旨。
这个新颖的创意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像《荷塘月色》等写景散文,我们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制作真实的文学电子地图,比如制作推介方案、写脚本、拍视频、摄影、画手工画、配音配乐、制作网页等等,真正考验学生感受、理解、鉴赏、分析文本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推进学生“折腾”语言,调动品鉴能力,自主解决情境化问题,做“语文的事”。这节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范例。
白芳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出更浓的语文味,让学生得到知识和美的双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