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红 卞肖鹏 褚新芳 马颖丽
传统阅读的模式主张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被动解码方式进行阅读,即读者只需逐字逐句读懂文字,全文的意思便垂手可得。随着应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发现阅读并不是被动的解码过程,而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过程,即“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Top-down model)。之后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Rumehart)提出阅读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这两种模式相互作用和同时加工文字信息的过程,即相互作用模式(Interactive model)。无论是采用上述哪种阅读模式进行阅读,都离不开读者的背景知识或图式知识(Schematic knowledge)。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是他们的语言知识和图式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21世纪中学生英语报》通过一种轻松愉快的、新颖的课外阅读形式去涉猎各类题材的英语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文化、体育、保健、娱乐、历史、地理、科技、新闻等多方面知识,涵盖了学生所关心的话题,可以从多种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文拟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图式理论对报刊阅读理解的指导作用,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理论支撑
图式理论现代图式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图式是指高级的、复杂的、日积月累的知识结构,是“世间典型情景在大脑中的反映”。Thomas Devine(1987)将图式定义为:图式理论是关于知识的理论,一切知识都是以知识为单元(Schemata)的形式构筑而成的,这种知识单元即图式。Widdowson(1983)认为,图式是认知的构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Rumelhart(1977)把图式解释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一组“相互的知识结构”或“构成了认识能力的建筑砌块。”图式是一种记忆结构,它既包括语言、文化、民俗等其它领域的知识,也包括已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图式有三种类型: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和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ta)。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Carrel,1988:4),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文章的内容范畴,是文章的主题,因此内容图式又被称为主题图式(Wallace,1992)。修辞图式是有关各类文章篇章结构的知识。三种图式对把握文章的内涵、内容和整体脉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
二、操作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围绕以下步骤:(1)关键词。思考: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2)关键知识点。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关键点上。(3)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线。引导学生思考:关键词之间有怎样的联系?(4)完整的关键词结构图。它可以为知识的融汇贯通创造及其有利的条件。
三、实际效果
-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整篇阅读文章。
-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注入更多的自我思考。
- 有助于调动存储在学生大脑中的英语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
- 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困惑反思
学生通常在字面上能读懂全文,即具备语言图式,但无法理解某个词在某文中的真正含义,因为他们不具备这方面的背景知识,即内容图式。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们通常能够认识到语言图式的重要性,强调词、句和语法的学习和记忆,但忽视了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的重要性,不重视语言的意义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五、下一步改进措施
学生对报刊阅读语篇的语言、内容和修辞结构具有的知识越多,其理解程度就越深。我们今后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有关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
- 充实学生的图式结构,扩大学生的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文化习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文化习俗就是生活方式,它是我们生存、感觉、思考及与他人交往的内容。不同的语言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理解。在阅读英语文章时,中西文化的差异往往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许多困难。很多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有时甚至歪曲原意,自然也就不能对阅读理解的问题作出正确的推论、判断和预测。因此,我们在讲授涉及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文章时首先向学生介绍其文化背景知识,并指出其文化意义。
- 设法激话学生的有关图式,培养学生的预测联想能力。要理解任何一篇文章,没有一定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而有了知识不去使用也是毫无意义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运用储存在大脑中原有的知识图式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培养他们分析、预测、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理解文章整体教学是一个预期、证实、扩展、修正、再预期、再证实的知觉循环过程(王姿,1995)。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有自己成文的内在逻辑层次体系,把握了这一关系,就可弄清文章脉络,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学生了解了一定的背景材料后,我们可提出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是细节方面的,也可以是总结性的,可以由学生个人思考,也可分组讨论。在思考和分组讨论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及主旨。
- 助力读后续写。通过plot diagram 帮助学生理解读后续写所给文章的明线和暗线,即情节线和情感线,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思路,构建符合事件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合理情节,搭建写作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