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中艺术简介
朱建中,号子泥, 1961年9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老河口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湖北省100名优秀书法人才。
作品入展(选):
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楹联书法作品展
第一届全国扇面书法作品展
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
首届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展
首届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小品展
《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年展
湖北省第四、五、六、七、八届书法作品展
湖北省中青年书法代表作品展
湖北省行草书法作品展
湖北省第一、二届书法小品展
湖北省首届隶书作品展
湖北省临书临印作品展
获湖北省“邮电杯”临书大赛一等奖
《书法导报》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青年组一等奖
全国会计系统书法大赛一等奖
第三届中日书画公开征集展三等奖
《书法报》海内外读友书法篆刻大赛三等奖
《书法导报》“全国书法家书写杜甫《秋兴八首》长卷报上展三等奖
“长江颂”国际书法收藏大展优秀奖等
此外,作品被赵朴初纪念馆、长江文明馆、湖北美术馆等收藏并流传海外。《书法报》、《书法导报》、CCTV—4央视国际频道(江河万里行栏目)先后专题推介。2014年出版《朱建中书法作品集》。
通联:湖北省老河口市学府路8号市财政局
电话:13986317577
目 录
一、艺术简介
二、书法润格
三、媒体出版
四、相关证书
五、书法作品
六、美术作品
八、书法集评
央视CCTV—4国际频道江河万里行(襄阳)书法专题
老河口本地润格表(会员价)
媒体出版
《书法报》“百人工程”专题推介
《书法导报》县市区书协主席专题
《朱建中书法作品集》首发式
书法证书(部分)
书法作品
美术作品
与书家、书友合影
书法集评
化裁米体呈佳构
——朱建中的书法意象
王太雄
老河口是个县级市,古称酂阳,旧称光化,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历来人文昌炽,俊杰辈出。这里不仅是春秋名将伍子胥和当代著名诗人、《黄河大合唱》作者张光年(光未然)先生的故里,也是汉代开国丞相萧何的封地,还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宋代科学家沈括、中国革命先驱恽代英、当代著名作家老舍、姚雪垠、诗人臧克家,以及国际友人史沫特莱、路易·艾黎等长期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更是抗战期间第五战区及其司令长官李宗仁的司令部和官邸所在地。历史名城,群星闪耀,承接历史的辉煌,不断孕育出新的时代俊彥。后起之秀、出类拔萃的书法家朱建中就是其中一员。
朱建中书法功底扎实,取资广泛。其性格内敛,温良敦厚,为人低调,不善张扬,敏于行而讷以言。作为一个农家子弟,长期从事艰苦的基层财政工作,能够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痴迷探索书法艺术,并修炼出了较深的书法技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书法初从颜楷入手,继而临习汉碑,学到了书法的基本技法和基本技能,为其后来书法技艺和书法审美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专攻行草书法,广涉晋、宋、明、清诸家,尤喜米芾书法,深得其沉着痛快之意。即由二王父子到米芾、到王铎、到赵之谦,博采众长,融会化裁,初步形成了具有突出个性的书风。
书法的学习与探求,必须经过技法的锤炼,并且借用古人或他人已有的经验,才能进入艺术创作的进程。师法米芾书法者代不乏人,而且大都能融入个性。同样是学习米芾,吴琚能惟妙惟肖,徐渭更加奔放激越,董其昌却平淡天真,王铎则跌宕开张,沈曾植竟然融入了碑版意味,这些都是对米芾书法技法的汲取、借鉴、化用的结果。朱建中也不例外,米芾八面出锋,随机应变,痛快淋漓地独到用笔,令他为之倾倒。沉雄超迈的气势也令他折服。“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的风神更令其拍案叫绝。其后,他长期沉溺浸润米芾书法之中,其对米芾书法的临习和探究可谓深入骨髓,烂熟于心,深得米芾书法三昧。米芾的所有法帖,他几乎临遍,且能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对米芾书法的技法了如指掌,为其个性书风的打造作了厚实的积累。
朱建中的书法用笔洒脱,擒纵得法,行笔恣肆,墨气淋漓,筋骨雄健。他以米芾的行草书为基调,兼容了王羲之、王铎、赵之谦等人的笔法墨趣。其挥毫作书,往往能极虑专精,意在笔前,起笔浓重,顺势而下,气韵贯通。抑仰顿挫、轻重巧拙错杂期间,在灵动的点画形质的牵引映带下,显示出时间的节奏和动感韵律。其行笔驰弛张有度,八面出锋,变化多端,随势附形,点画振动。为使行笔更为灵活自由,总揽全局,往往高管执笔,行笔爽朗,气息畅达。
当书法脱离了实用,成为一种纯粹的视觉艺术形式后,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审美,书法家的主要任务在于不断创造新的书法视觉审美意象。朱建中的书法很善于造势,结体略显倚侧之态,欲扬先抑,欲擒故纵。点画线条的长短粗细,结体的疏密虚实,行气的跌宕起伏,加之丰富的墨气变化,更增加了点画线条的弹性与节奏,多种视觉形式要素的对比,使其书法呈现一种灵动的视觉形式佳构和激昂的生命乐章。
王太雄·2016年7月于鹿门居
(书法理论家,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协学术委员)
为书力而健者
——朱建中书法简评
张建军
建中之书,非诸体皆为,尤擅行草,且面目纯粹。
其为书用力而健者也:一曰稳健,即力之平;二曰协和,即力之谐。
于行笔中,其笔势密而不乱,舒而不空,气韵静穆而精妙灵动。
其书竖有行横无列,形制善变,错综有致,正而不泥。
夫书之为力非蛮力焉,其为稳健之力,协和之力,斯自于思之勤,技之厉。
力不从心,书之忌也!观建中作书,指实臂悬,笔有全力,擫、衄、顿、挫,下笔方圆深厚而不浮也。
(作者系湖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在继承中加厚传统
——朱建中书法漫评
阿岑
书法是一门重传承的艺术,然而,传承与创新,这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我们不能偏废任何一端。
我们强调书法的历史感,其时代感也不能一笔抹煞,而且应视为珍宝,因为这恰恰是书法创作最为难能可贵的精髓部分。
作为多年的书友,我与建中交流最多的话题就是“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建中的书法,基本上是传统的,但却因为他注重书法的时代感,从而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因此,也消除了“泥古范式”的陈旧感。他的作品时时散发着清新自然的时代气息,所以建中在书法上的创新是成功的、有意义的。
书法创新不易成功,究其原因,根源在于许多人对于传统吃不透。只有你在传统上花足了功夫,吃透了传统,才能取得创新的成功。
黄庭坚说:“今世人字字得古法,而俗气可掬者,有何足贵哉。”建中书法创作是建立在研究“米”字的基础上,探索出来的一种行草书创作模式。其不同于宋人吴踞临“米”,刻板而缺乏生气。建中学“米”,强调个人风格。对于创作,他有着主、客观上的双重准备。在客观上,多研究“米”字原帖,主观上不流于“制作”,在对客观材料的取舍中丰富自我,这样产生出来的作品才有新意,才有力量。
在传统的继承方面,建中主张首先要下一番提纯的功夫,执着于一种风格,于创作中寄托明确的审美理想,心无旁骛,而不是朝秦暮楚。
还有就是继承的过程用心去感悟,而不是生吞活剥,吃别人嚼过的剩饭,建中在对传统书法继承学习中,他是把素材经过自己心灵的消化与锤击,千锤百炼,内化于心。当它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已经是泯灭辙迹,刊落旁枝,现露真身。在经过了息心静气的琢磨,推敲锻炼,古人的已经属于他自己了,但这个过程却是一个经历炼狱的涅槃之旅,此后,观者已经不能轻易指陈他的某字来源于某碑某帖。这是一个把素材提纯雅化,通向化境所经过的历程。
以上所讲,说明建中继承传统注重活学活用,不是一味死搬硬套,而在其另一面,当今书坛又有人一味要打破传统,“如决池水,旋踵而涸。”“残花败叶,随流而漾,胸次局促,乱节狂兴,所必然也。”(王夫之《薑斋诗话》语)。
清人包世臣说:“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同而有据。”可见那些追求书法外形上新奇好看,追求可视的视觉冲击效果等等,就只属于“能”,层次并不算高。而更深刻的艺术奥妙,则在于难于名状的性情。
陈传席说:“很多人在喊打破传统,打破就错了,人为什么叫人,为什么不叫牛,不叫狗,几千年不改变,有些东西不是说打破就打破的,书法就是如此,没有继承就毫无意义。”他接着说:“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加厚传统,这就非常了不得。”
建中所做的正是“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加厚传统”。他也说创新,但他并不象当今有些人那样故做怪诞,追求新奇。他从来不有意搞所谓的个人风格,“鼓努为力,标置成体”。相反,建中的书法总是显得那样自然洒脱,在大朴不雕中蕴藏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建中通过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创造能力,除此之外,他还积极投身地方书协工作,尤其是担任老河口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之后,更是为地方书协建设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在建中的带领下,老河口市书法家协会各种活动开展有序,开辟了弘文馆作为书协创作交流场所,每周一次交流,鼓励会员参加省展国展。他通过抓学传统,搞临帖,抓队伍建设,从而提高地方书法群体的整体水平和艺术格调,同时,坚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才智,引导大家齐头并进,为地方精神文化发展贡献了力量。
(作者系《艺城ARlClTY》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