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西梁山

庆泽华
创建于2022-06-21
阅读 177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芜湖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境内的东梁山和长江对岸马鞍山市境内的西梁山,合称天门山。两山夹江对峙,地势险要,是万里长江的天然门户。
因西梁山形如雄狮探首,东梁山状如猛虎昂头,又名二虎山。
这里景色壮丽,人文荟萃,古战场遗址众多。
2022年6月19日,天气闷热,无风,我与好友不畏酷暑来到天门山,一了多年心中夙愿。
三人年龄加起来超过200岁,虽说山势陡峭,一步步攀登,大汗淋漓,饥渴难忍,感觉好累,但累并快乐着。
归途中一致认为所有的付出值得。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他的不朽诗篇《望天门山》中写道: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这雕塑和石刻下定格难忘的一瞬间,留作永久的纪念。
李白对天门山的奇险情有独钟,他在名扬天下的《天门山铭》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心中感慨:
梁山博望,关楚滨。
夹据洪流实为要津。
两山错落,如鲸张鳞。
明代景帝年间,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来到西梁山,写诗赞美:
天门山峙起西偏,屹立芙蓉翠抻天。
百叠风恋穿倒影,四时森木吐朝烟。
参军后转业到芜湖市公安局的退休警察,虽年过七旬,展示的还是当年的勃勃英姿,昂首挺胸,腰杆笔直。
令人羡慕!
你和我一样喜爱旅游,只要去心仪的地方,心中就乐开了花。
以致不经意间情不自禁、喜形于色。
在李白的笔下,“天门中断楚江开”写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古代楚国的地段)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碧水东流至此回”描绘了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楚江巨大的反作用力。浩荡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此段被迫北流,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险。
后两句主要写了天门山的雄伟险要和诗人乘“孤帆”欣赏壮丽美景的新奇喜悦之感。
我们乘坐的渡轮正迎着夏季迅猛涨起的江水劈波斩浪前进。
1949年4月上旬的西梁山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1500多名烈士为芜湖的解放、渡江战役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西梁山战斗打响了渡江战役的第一枪,也是渡江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鏖战,永载史册。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游西梁山后,留下的摩崖石刻“振衣濯足”四个大字,虽经1675年风风雨雨侵袭,仍清晰可辨,是长江中下游少见的极其珍贵文物。
和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和县烈士陵园位于大小陀山之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西梁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光荣的山、胜利的山。
西梁山洒遍烈士的血,记载着他们英勇的过去。
我们要不忘历史,不忘来时路。
缅怀先烈,奋勇向前。
在这里衷心地感谢西梁山纪念馆馆长热情接待,不厌其烦的解答提问,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安徽工程大学的前身——芜湖电校,我们的袁老师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这里。三人中年龄最大,身体最棒。登山下山身轻如燕,不时地等着我们赶上来。
我是小老弟,可身体最差。虽是多种因素导致,但过去缺少运动可能是主要的。
西梁山八景:
天门夜月  
西梁山倚江雄峙,每当明朗夜晚,明月悬空,呈现出一幅天然山水图画。
博望朝霞
芜湖东梁山别称“博望山”。天欲破晓,登西梁山可见东梁山沐浴晨曦,辉映江面。
陈桥唤渡
江中陈桥洲人来往隔江过渡,呼唤声与江涛、谷音融为一体,回环起伏,别有韵味。
石庵关澜
西梁山南,悬崖峭立、参差层叠的奇石,如同庵堂佛像,而悬岩之下即是江涛。
龙宫飞雪
西梁山原有寺庙,古木参天。每逢雪后放晴,红装素裹,点缀其间,分外妖娆。
云阁暮钟
临江山腰原有“天门阁”,大有飞阁临空之境界。阁中钟声,定时传闻。
荻洲暮雨
暮色苍茫,细雨空蒙,从西梁山眺望岸边荻洲(沙洲),烟波浩渺, 别有情趣。
柳暗春莺
山下有一段沿江平堤,垂柳逢春滴翠,群鸟栖柳歌唱,一派鸟语花香。
由于时间关系,加上我们体力不济,上述八景大部分没游玩。
接近江面的一些洞穴和摩崖石刻,正在发掘清理,也没能去成。
七十三年过去了,尽管周边绿树覆盖,国民党守军挖的环山战壕还依然再现。
人民英雄纪念碑七个大字为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恺帆书写。
1952年建在西梁山大坨山,1980年重修,高12米。
碑身用花岗岩、大理石雕刻镶嵌砌成,庄严肃穆。
下座正面刻有和县人民政府撰写的“西梁山烈士纪念碑序”:
和县1941年建立革命根据地。
尤以1949年4月渡江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九兵团三十军九十师攻打西梁山之英雄事迹更令人崇敬。是时蒋敌凭东、西梁山天门山之险,踞山背江,负隅顽抗。我英勇的90师奉命迷惑牵制敌人,不顾敌人的猛烈焰火网和敌机敌舰扫射炮击,向固守之敌奋勇冲杀,诱敌陆海空三军往东、西梁山调兵增援,有效地削弱了敌之江防力量,为我中路大军突破荻港、首渡长江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和县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10日
1952年12月23日,芜湖区专员公署题词:
你们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渡江战役中英勇牺牲,这种高贵的革命精神,将和扬子江的巨流一样,万古长存!
1952年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后任安徽省副省长孙仲德的题词:
为正义而战,其战必胜。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
阅读 177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