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访古》作者浮萍(胶卷拍摄)

浮萍
创建于2022-12-18
阅读 6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金陵访古》作者浮萍

         南京在长江的下游,凭倚长江天堑,与江淮大平原相连,地势雄伟险峻,素有“龙蟠虎踞”之称。公元前三三三年(战国时期)建城,当时楚威王灭越国后在今清凉山上修筑了一座城池,取名金陵。秦时称秣陵,三国东吴称建业、也称石头城,晋称建康,明始称南京,清称江宁,一九三○年改为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国及辛亥革命时,均建都于此。

       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李白诗)钟山巍峨,似龙蟠曲,环抱金陵;石城雄伟,如虎蹲踞,屹立江边;长江偎其侧畔,绕城奔流不息。栖霞寺、鸡鸣寺、灵谷寺若白发老翁,讲述着金陵沧桑的历史;玄武湖、莫愁湖、白鹭洲象妙龄少女,展示着石城青春的芳姿;长江大桥、金陵饭店抒写着时代的凯歌;秦淮河、夫子庙再现了昔日的繁华。南朝的陵墓石刻,隋代的舍利古塔,明朝的鼓楼钟亭,清代的宅第园林,太平天国的壁画,百万雄师的足迹,王谢的风流,香君的素志,前六朝、后四国的兴与亡、荣与衰,伴着那些怀古咏史的诗词,令人悠然遐想……游南京,就象在读一本历史书,到处都有时代侵蚀的遗痕。 

        南京确是一个值得留连的地方,曾来来去去途经很多次,但只有两回下车逗留。一次是一九七一年由沪乘船在南京转火车,游览了中山陵和雨花台。由于时隔久远,当时的细节早已从记忆中淡出,只有这张照片在提示我,曾经去过……背包上“解放全人类”那五个字是我绣的,映着那个时代一颗质朴昂扬的心。再一次是一九八七年四月,去看望我的数学老师,在此小住了五、六天。那几日里,我凭吊古迹,遍游名胜,一任思绪驰骋纵横…… 

      “钱塘莫美于西湖,金陵莫美于后湖”,欧阳修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刚刚领略了西子湖的晨夕晴雨,接着再观看玄武湖的五洲烟柳,实乃赏心悦目也!后湖即玄武湖,古名桑泊,三国时称后湖,东晋时称北湖,南朝始称玄武湖。那时候湖的面积很大,陈宣帝在玄武湖阅兵,据记载参加的步兵有十万人,战船五百艘,宋孝武帝刘骏也曾两次在这里检阅水军,明初于玄武湖的梁洲建黄册库,贮藏全国户籍税档案,由此可以想见当时湖的规模。清末开玄武门,筑翠虹堤,辟为公园,湖的面积较之南朝时已经小了很多。

        今日之玄武湖,东面与紫金山相衔,西南与明长城毗连,湖水来自钟山北麓,经金川河,绕狮子山,在下关处流入长江,纳山、水、城为一体。湖中有环洲、樱洲、菱洲、翠洲、梁洲,五洲之间长堤宛转相通,值得走走。靠近玄武门的环洲上,那两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俗称观音、童子,为明中山王徐达府中遗物。樱洲上大片的樱花,正在春光里盛开着。我乘船环五洲游湖,感觉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茫茫苍苍,无边无际,俨然一派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截然不同。 

       解放门不远的鸡鸣寺,在鸡笼山上,是南京著名的古刹之一。这里三国时属东吴后苑,梁武帝在此建同泰寺,南唐称净居寺,宋为法宝寺,明洪武二十年太祖朱元璋在同泰寺的旧址加以拓展扩建,题额为“鸡鸣寺”,清康熙、乾隆年间也多次重修──“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座巍峨的南朝古寺,历经了上千年的薄雾轻烟,柳绿花红,莺啼燕舞,延续至今,依然庙宇重重,宝刹庄严,楼阁参差,浮图耸空,香火缭绕,点缀着都市风光。在此小憩,北望玄武湖柳烟笼岸,东眺紫金山雄伟壮观,近观古台城苍然蜿蜒。覆舟山上高耸着三藏塔,景阳楼下掩映着胭脂井。鸡鸣报春晓,鼓楼荡晨钟,诗意盎然。

       东晋灭亡后,相继立国的四个短暂的王朝宋、齐、梁、陈,总称南朝。当时皇帝的宫廷,叫做禁省,又称作台,故禁城亦称台城。那些奢侈无度的帝王,象比赛一样,一个个在台城中造起豪华宏伟、金碧辉煌的宫殿,连石头都涂之以彩色──“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诗中结绮、临春指的是陈后主的宫殿)今习惯将鸡鸣寺北与明城墙相接的一段视为南朝台城遗址,仔细观察我发现,此处的城砖与附近明代城墙所用砖的规格确实不同。不过,据说梁武帝饿死的台城并不在这里,遗址应在今南京工学院内“六朝松”处的梅庵前。  

         爬上清凉山,看到“滴绿的山”环抱着的扫叶楼,那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龚贤的故居。山后昔日帝都石头城,前枕大江,后倚钟岭,壮丽险峻。经历六朝豪奢,至唐高祖武德九年开始废弃,如今只残存褐红色的城基遗迹空对夕阳。石头城下,滚滚的江水依旧波浪滔滔;石头城外,沉寂的群山依然峭立江边──“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诗)江水拍击着城郭,仿佛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带着寒冷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川依旧,六朝繁华俱归乌有,唯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

        莫愁湖在西水门外,一分园三分水,楼亭水榭环抱于绿荫丛里。湖虽不大,水且清澈,以溪相连,石桥贯通,园中有园,景中藏景,于浩瀚中见曲折之趣。华严庵后的胜棋楼,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与徐达(明开国功臣,封魏国公,死后追封为中山王)奕棋于此,达胜,太祖便以此楼赐之。精致典雅古色古香的郁金堂,名出沈全期的诗句“卢家少妇郁金香”,为清乾隆时期江宁知府李尧栋所建,据说这里就是当年莫愁女居住的地方。墙壁上嵌有莫愁提篮采桑的刻石和梁武帝萧衍的《河中之水歌》,其中“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咏叙了莫愁的身世。在观鱼池中央假山石上,用汉白玉雕塑的莫愁女亭亭卓立,显得那么端庄贤淑,那么清秀健美

        秦淮河源于今江苏溧水县东芦山,流经南京市区西入长江,全长110 公里。从六朝(指在金陵建都的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时起,金陵城内的秦淮两岸便歌楼林立、酒肆遍布,秦淮河中游船如梭、画舫纵横──彩舫笙箫吹落日,画楼灯烛映残霞。丝竹声声,笛韵悠扬,烟笼碧水,灯月交辉,笙歌彻夜,通宵尽欢。这熏着六朝金粉、明末艳迹的秦淮河,是历代豪门贵族、达官富商享乐游宴的销金窟。

         我在傍晚时分来到了这里,眼前只有秦淮水静静地、冷冷地绿着。它那弦沸三里、画舫凌波的繁喧,它那盛极一时、纸醉金迷的艳迹,它那“蔷薇色的历史”,我只能在李商隐的《泊秦淮》里,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在张恨水的《秦淮世家》、朱自清和俞平伯的《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上,去找寻感觉。昔日秦淮区的河房水阁,十里竹帘现正在修复中,几经周折我才打听到李香君媚香楼的建筑方位,遗憾的是它刚刚破土动工。如今的秦淮河是什么样子?我也只能凭想象揣摸,因为从八七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里,我再也没有去过南京。

       值得一提的是秦淮河南面的乌衣巷和朱雀桥。三国时乌衣巷曾是吴国孙权护城卫队的驻地,因士卒皆穿黑衣故名。东晋时乌衣巷曾是豪门世族的住宅区,开国元勋晋元帝时的宰相王导,指挥淝水之战孝武帝时的宰相谢安,两个大家族都住在这里。朱雀桥是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面对古金陵城的朱雀门(即正南门)当时曾是车马填咽、热闹非凡的交通要道。而唐朝诗人刘禹锡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杂芜的野草、无名的小花、静僻的街道、没落的古桥,均笼罩在一抹斜晖暮霭里,给人以萧条、荒凉、寂寥之感。那些曾栖息在王谢厅堂檐檩上的旧燕,如今也已筑巢于寻常百姓家。王谢的风流何其短暂,历史的变迁如此迅速!我立于秦淮河畔,感慨万千。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中的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被云雾遮掩着,杳杳有无中;白鹭洲横截于城西三里的秦淮河中,把水分为两支,被江流围裹着,碧玉般地青翠。后江水北移,洲陆相连,其址约在今莫愁湖西岸,不是现在位于秦淮河南的白鹭洲公园。既是如此,这公园里头,去不去倒无关紧要了。

       燕子矶不在市区,我在潘伊勇老师(于济宁任教多年,后调入南京市南化一中)的陪同下,一大早动身,乘车又坐船。记得当时我们坐得是一种轮渡式的小船,与那一起一伏的波浪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感觉急速漂流的江水离我很近很近。浩瀚辽阔的江面上,一簇簇的船帆,就象一束束雪白的花朵,在蓝天下闪着光华。三两只矫健的海鸟,缓缓地与江轮平行并进。山影云影辉映着水光日光,变化万千;江涛春风追随着山峦城郭,激情荡漾。水天极目处,薄薄的雾笼着茫茫的水,远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宛如一卷清淡的水墨画。能这么近距离地溶于江水之中,欣赏着莽莽苍苍浩浩荡荡的长江,我生平还是第一次。

        位于北郊观音门外的燕子矶,是岩山东北山脉的一支。峭崖临江,三面环水,形似振翅欲飞的燕子,故名。从江心船里远远望去,其乃一片绝壁,矶头直立于江上,的确惊魂动魄。燕子矶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鸦片战争时,英军就是从这里登陆,入观音门,直逼南京。矶顶碑亭中石碑的碑文为清乾隆帝手书。

       伫立矶头,俯瞰江水滚滚东流,我想起谢朓的诗“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他所看到的春江,如洁白的素绢明净澄澈;我想起高启的诗“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他所看到的钟山,如腾飞的游龙逆流而上;我想起毛泽东的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诗人指挥着千军万马横渡长江,占领南京,解放全中国……燕子矶一带悬崖峭壁中有很多石灰岩溶洞,史称岩山十二洞,其中以三台洞最为深广,由幽入明,层层曲折。我沿着洞右侧的石梯登上一线天,再向上走百余级就到了最高处,这里飞阁凌云,别开境界。

       栖霞山也不在市区,距城二十二公里,濒临长江,山似方形,青峰逶迤,又名摄山。有东、西、中三峰,中峰凤翔峰最高,海拔三百多米。春山莺啼空谷,夏山绿荫滴翠,秋山枫叶尽染,冬山石径清幽,乾隆帝称其为“金陵第一明秀山”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这里。下车后,沿着林荫道进山,透过林间的空隙,那倒映在明镜湖里的寺门及两侧岗丘前古枫杂树的影子,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春风吹过,涟漪骤起,波光浮动,山林古寺犹如海市蜃楼,这水中的景色比岸上更胜三分。过草坪就到了栖霞寺的山门,赫红色的高墙迎面壁立,两侧门额各书“六朝胜迹”“千佛名蓝”中间书“栖霞古寺”。黄金的字面被深蓝的底色衬托着,庄重堂皇。寺在凤凰峰西麓,创建于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四八三年)是隐士明僧绍用其住宅改建的。唐时名功德寺,增建殿宇楼阁四十余所,金碧辉煌,极为壮观。现存木构建筑如山门、天王殿、藏经楼等大部分都是清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陆续重修的。它与山东长清灵岩、湖北荆州玉泉、浙江天台国清,并称为四大丛林。

        从藏经楼的右侧后门出来,便是千佛岩,这里有大小佛龛三百四十九个,佛像五百十五尊。开创于齐武帝永明二年(即公元四八四年)晚于大同云冈石窟三十一年,早于洛阳龙门石窟十年,与云冈石窟南北齐名。佛教是公元一世纪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为使信徒们能看见释迦牟尼、菩萨及弟子们的面貌体态,就要运用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把佛像及有关的人物故事形象地表达出来,供给信徒瞻仰膜拜。而僧徒们悟道修行常常选择静僻的山林石洞,在符合开凿条件的山崖石壁雕绘佛像,这样石窟造像就应运而生。古建筑学者认为紧连千佛岩的舍利塔是佛教艺术在江南的代表作,而我感到的却是它在林壑之间,殿宇之中的悠悠古韵。

 作者:浮萍(2022.12.18)

  胶卷拍摄:1987.04.07至04.10

  拍摄地点:江苏南京

  照片翻拍:浮萍编辑

   


阅读 6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