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只知道自己生长在临淇盐店街;长大以后,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我家住在临淇盐店街,自己所有的档案上一律是临淇盐店街;而现在,我的口中和档案上都成了“商业街”。
猛然回首,“盐店街”这三个字从我的生活中消失已经20余年了。不过现在我才从一些年岁大的老人口中知道,“盐店街”最早叫“南头街”,因为盐店的出现,人们习惯地把“南头街”叫成了“盐店街”,现在由于商业街的开发,人们又忘却了“盐店街”,就像“盐店”的出现让人们忘却了“南头街”这个名字一样。
天地在轮回,社会在发展,新旧在更替,自然之常理也。“南头街”因为“盐店”举足轻重的作用逐渐演变成为“盐店街”,“盐店街”因为临淇商贸经济的发展瞬间改造成了“商业街”。
↑↑拆建前的盐店街
有人说:千百年来,临淇镇作为商贸大集闻名太行,享誉豫北,得益于临淇镇的盐店街,说千百年前国家就在盐店街开办了官营盐店,盐店一时间生意兴隆,通达四方,使得盐店街荣光千载,正是盐店街的繁荣带动了整个临淇集的商贸发展。
这种说法虽然没有考证依据,但历史上盐店街的繁荣确实对临淇集商贸市场的发展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日寇入侵我国之前,临淇集有许多山西和豫北等地的商贾长期在此经商。盐店街当年仅有200米长短,路东号旗招展,商铺林立,其中也有不少是外地商号。
当年的盐店街有一个特点,路东居民门户少,商铺门店一个挨一个,而路西却正好相反,居民门户一家挨一家,商铺门店却比较寥寥。
↑↑拆建前的盐店街
原本,这里只是一条默无声息的小街陋巷——“南头街”,自从有了这个官方经销食盐的“盐店”(位于老集街与商业街交叉口往南大约50米路东一带)之后,日渐显得繁华热闹起来,其食盐畅销豫北及山西等地,在临淇人眼中空前绝后,在南太行声名鹊起,时间长了,人们则习惯地称这条街为“盐店街”,慢慢地人们就用“盐店街”这个名字替代了“南头街”其名。
↑↑解放前盐店街草图
临淇盐店街的官营盐店开办于何朝何代?至此还无法考证,有人说是开办于清朝,可是据刘九春老人生前回忆说:他听自家先辈们说过,这里至少在明朝时期就有了盐店,原先这里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小街道,自从有了盐店,在这条街做生意的人才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热闹,直到老日来了,这盐店才停业。盐店最后一个老板是山西一个姓海的人,人们都称他“海先生”。
他还回忆先辈们说过:盐店生意非常红火,既零售又批发,不但本地人常来常往,还有许多外地盐贩经常大车小辆来这里拉盐。
如果这样说起来,此处名字习惯叫盐店街至今最少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其实,临淇人的先辈们都应该清楚盐店开办的时间,可惜没有流传下来,以至于现在众说纷纭。
↑↑解放前盐店街北段草图
↑↑解放前盐店大门替代图(实际比此图威武显赫)
“盐店”一词最早出于宋朝,我国历史上最早实施的盐铁专卖政策大约是春秋时期,历朝历代发现铸钱和煮盐对国家赋税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催生了在中国历史上时断时续实施了长达2000余年的“盐铁官营”政策。这个政策就是将炼铁、煮盐经营权全部收归中央政府所有。
盐店的出现不但繁荣了临淇这条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街道——“南头街”,而且让临淇老集街及整个临淇镇更加远近闻名。
↑↑解放前盐店街南段草图
当年的盐店街北至老集街三官庙,南至崔庄路北白玉奶奶庙,仅有200米左右。
三官庙位于老集街路北,坐北面南正对盐店街,该庙为方三丈建筑,后有庙堂,前有拜殿,全部建立在通长六级高台之上,拜殿正南隔过老集街为一座砖拱门,是盐店街与老集街的重要通道,砖拱门上周围女儿墙,中间一翅角飞椽戏楼正对三官庙。
盐店街南头崔庄路口北边,白玉奶奶庙东侧,有一石拱圈,时称“南圈”,圈道南北长20余米,宽3米左右,起拱高3米以上。整个圈台东西宽10米左右,圈台上是个20×10米大小的院子,四周女儿墙,南、北、东三面各有三间庙屋,北屋为佛祖之神,南屋为一阁楼,乃观音之神,阁楼面南处横匾上书“醉月楼”三字。往西可从数级台阶而下为西院,院子有西屋为戏楼,南屋三间两层敞棚小楼,为白玉楼,楼上为白玉奶奶神像,可从圈上南屋前沿往西进入白玉奶奶庙屋。院子北屋为大门楼一间两层,可从圈上北屋前沿往西进入大门楼二层,大门楼上横匾书写“双泉寺”。
↑↑解放前三官庙一带草图
“双泉寺”建于何年何月已无可考,据老人们传说,这里在很早以前的建筑全是飞檐走兽,雕梁画栋,甚是雄伟,常年有几个和尚居住,香火非常旺盛。几经沧桑,房屋倒塌,修缮无数,早已雄风不再,萧条清冷多年,到民国初年已经繁花尽落,不堪入目,但国民政府还在这里办起了学堂。
据《民国林县志》记载:国民11年(1922年)国民政府在临淇创办的区立小学校,地点就在这个“双泉寺”。是当时临淇、东姚、合涧、姚村、任村五区中成立最早的学校,比其他区早七年。校长栗加富,学生有20余名,上学大多是有钱人家的子弟,课程设置有:论语、算术、历史、自然。白玉奶奶庙楼下是小学生教室,庙大门楼二层为年龄大一点的学生教室。
↑↑解放前南圈一带草图
↑↑解放前南圈替代图
这些古老的建筑,不知辉煌了临淇镇多少年。日本入侵中国,战火烧到临淇时,这个盐店才终止了营业,结束了在临淇近千年的辉煌历史,盐店街也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采,但人们仍然把这条街叫做“盐店街”,“南头街”这个名字再也没有回到人们习惯的口中。
而这个盐店却被日伪汉奸闫多才霸占,并在此处设立“太行保安第六大队”司令部,闫多才担任司令。其下设3个大队,共1200多人,700多支长枪,100支短枪,机枪4挺,同时编制了“特务中队”,大量进行反革命特务活动。在此还专门设立了一所监狱,用来专门关押革命者和不听他指挥的老百姓。
他每天从各村强派民工百余人,在临淇村挖壕沟,修防御工事,民工在干活中多被打成重伤。还经常派团丁到临淇附近村庄烧杀掠抢,指使部下烧掉好多吕庄民房,曾经从山拐头抢走牲畜80多头,捕走农民多人当壮丁,并且大肆杀害我八路军官兵和抗日群众,其无恶不作,罪行滔天。盐店街常常杀气腾腾,临淇集日日鸡犬不宁。尽管这样,人们还是习惯把闫多才的司令部叫作“盐店”,可见盐店在人们心中是怎样的根深蒂固。
1944年春天,临淇解放,闫多才亡命他乡,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闫多才被我人民政府逮捕归案,在盐店街南头的南圪道地受到人民的审判,执行枪决。
同年10月,我太行军区将培养军队和地方干部的学校——“豫北联中(又名:太行第五联中)”搬迁临淇盐店。八路军第五军分区第二卫生处,也搬迁到盐店街南头白玉奶奶庙,盐店街又呈现出难得的阳光和热闹。
1946年10月,“豫北联中”和“八路军第五军分区第二卫生处”陆续搬迁异地。同年,在斗地主反封建运动以后,盐店街与老集街交叉口的圈拱戏楼、南头的南圈、白玉奶奶庙全部拆除。三官庙由于归临淇供销社使用,后又在此设立临淇手工业社,才得以保存至上世纪60年代拆除,临淇手工业社在此建设了门面房。
整个盐店的房屋全部分配给老百姓居住,盐店的“海先生”再也没有回来,而人们仍然把这里叫作“盐店”,这条街仍然叫作“盐店街”,而“南头街”这个名字只是偶尔被人们提起。
↑↑豫北联中学生在临淇
↑↑豫北联中学生在临淇书写标语
1958年人民公社诞生,临淇集的繁华地带全集中在老集街,盐店街作为第二大街道全部为第六、七、八生产队社员居住,生产队又在这个“盐店”里成立了两三年集体大食堂之后,仍然归老百姓个人所有。
盐店街商业门店除了第六生产队在盐店临街门店开办弹花铺,还有孙氏、栗氏铁匠炉以外,其他门面全部改为民用住房了,而人们依然把这里叫作“盐店”,这条街依然叫作“盐店街”。
盐店街平均不到10米宽,街道自古为大青石路面,由于年代久远,岁月更替,大青石路面的锤钻纹路全被岁月和鞋底消磨殆尽,表面像打磨的一样光滑,而且大多破碎不堪,坑洼不平,除了路中间偶尔还露出部分光滑的青石板面以外,大多已被泥土掩埋。
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临淇大队党支部发动群众对盐店街路面进行简单硬化。
首先把路面支离破碎的大青石清理干净,夯好地基,再用石灰与敲碎的瓦砾、砖块搅拌后摊平,人工再用木板捶打平整。从此,盐店街路面焕然一新,人们走在干净平整的街道上个个喜笑颜开。
改革开放以后,上世纪80年代因开辟北大街需要,盐店街南头大路两旁的田地上都建成了农户住房,盐店街在原来的基础上往南延长了200米左右。
石灰炉渣硬化的路面毕竟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没有多长时间,路面坎坷难行,街道臭水四溢,无法排除,百姓出入不便,四邻乡客来去受阻。
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临淇村党支部又用水泥石子重新硬化了盐店街。街道修好了,盐店往北个别农户均在自己的临街房开始修门面做生意,再加上一些摆摊设点做买卖的,逐渐显出一些热闹景象。
2000年开始,临淇村党支部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决定大力发展商业,繁荣市场经济,临淇村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提出了“以商贸促城镇,以城镇促商贸,扩大城镇框架,提高城镇品位”的指导思想,决定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打造精品社区,提升城镇品位,增强发展后劲。
临淇村首先决定对房屋破烂、分布混乱的盐店街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临淇商贸中心。临淇村党支部决定首先拆迁盐店街北段,打通盐店街与北大街的连接。
2000年8月,盐店街北段拆迁拉开序幕。经过两年努力,共拆迁房屋700余间、126户,建成了长350米、宽25米的高标准、高规模的欧式商贸一条街。
此时,人们还是把这里叫作盐店街,即使那些在盐店里住着的百姓们,每当有人问他们住在哪儿的时候,都会不加思索的说在盐店里住着,你说奇怪不?
↑↑连接北大街的北段商业街
↑↑北段商业街
2003年,临淇村又在原1994年河南省建筑设计院对临淇镇区规划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编,使镇区建设更趋科学。按照规划,盐店街的拆建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3年10月盐店街拆建正式动工,拆迁房屋1500余间,260余户,年底基本实现南北贯通。不久,盐店街摇身一变,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自此,“盐店街”的名字从临淇这个千年古镇消失了,“南头街”这个名字更是不为人们所提起,取而代之的名字为“商业街”;那条古老破旧,狭窄落后,仅200米长短的千年古街——“盐店街”从此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一条超凡脱俗,新潮时尚的欧式“商业街”,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震撼崛起。
商业街全长1320米,街宽25米,大街两旁全部安装太阳能路灯,车辆行人各行其道,新增门面1400余间,工商户800余家。
商业街集欧式、传统、现代建筑风格于一体,既靓丽多姿又风格迥然。其商贸市场囊括建材、家电、服装、鞋帽、布匹、医药、餐饮、超市等十多种行业,盐店街从一条陋巷一跃成为一条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商业长廊,更成为临淇商贸重镇的里程碑建筑。
↑↑建成后的南段商业街(盐店街)
↑↑建成后的南段商业街
2014年,新乡市一中有几名老校友骑行来到临淇,寻找当年盐店街的“豫北联中”,来到了商业街,想看看他们母校的前身“豫北联中”的旧址,可是打听了好几个人都说没有听说过这里曾经有过一个“豫北联中”,毕竟时间有点长了,他们说:新乡市一中校历上明明白白写着:新乡市一中的前身是诞生在林县临淇镇盐店街的“豫北联中”。
他们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他们却为豫北“小香港”临淇镇的繁华惊叹不已。
2022年7月,临淇镇党委、政府与临淇社区党总支一起进一步对临淇商业街进行了全面考察与调研,一致认为:由于受电商冲击、相邻乡镇的迅速发展等因素影响,临淇商贸市场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环境也无法实施有效管理。
临淇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破除发展壁垒,迎接新的挑战。临淇镇党委、政府决定全面启动临淇商业街提升改造项目,推动商业街有机改造更新、焕发新活力,优化临淇商贸品质,激发内生动力,重新擦亮临淇商贸品牌,为推动临淇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商业街提升改造基本内容为:
①统一商铺标识风格。对沿街商铺的牌匾进行统一设计,使整体风格保持协调,改变目前牌匾杂乱无章的状态。
②整修沿街外立面。对临街建筑物的外立面残缺破旧处进行整修,并邀请专业设计公司对整个街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打造别具特色的商贸街区。
③灯光改造。对商业街进行夜景灯光改造,在临街建筑物外墙安装节能型景观灯,打造特色夜景效果,延长照明时间,促进夜间经济发展。
④增设特色防腐木摊位。在商业街中间增设由防腐木制作的小木屋,由社区统一规范化管理,出租给商户经营特色小吃,方便居民生活,减少流动摊贩,营造整洁有序的经营环境。
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取消道路中间的电线杆,将跨路线全部入地;规划安装座椅,增设休息区。
⑥环境治理。治理商业街乱停车现象,规范化划设停车位。对无照经营、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商户进行集中整治,维护正常经营秩序。
↓↓商业街提升改造工程效果图
2022年10月16日,临淇商业街提升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商业街即将迎来又一次新的嬗变。古老的盐店街永远也不会想到她的未来将会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巨变。
↓↓紧张施工中的商业街
往事如云如烟,历史永远向前,奇迹永远发生在未来,相信盐店街厚重的历史在临淇人手中一定会让未来更加辉煌灿烂。
↓↓商业街提升改造工程效果图
撰文:第一村
图片:临淇社区居委会
第一村 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