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札记 (七)穿越芬兰

惠康
创建于2022-12-15
阅读 71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们从赫尔辛基出发,沿西海岸(上行黄线)向北经波里、瓦萨、奥卢、罗瓦涅米到北端乌茨约基小城,回程(下行蓝线)经佩洛、托尔尼奥、奥卢、卡亚尼、伊尔萨米和于韦斯屈莱,返回赫尔辛基。全程四天,穿越整个芬兰,总里程达三千二百多公里,途经大小城市10多个。此次深度游,让我们对芬兰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了解,是一次成功的旅行,同时也增进了中芬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外国游客常说,到中国去旅游,不去长城就等于没有到过中国,我们国人也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之说。那么,来到芬兰,不去芬兰北极圈内的圣诞老人村看看,领略一下拉普拉人生活的环境也是件非常遗憾的事。上世纪90年代,我在芬兰工作期间,就经常听到同事谈及有关这方面的情况,非常地诱人,所以我们也一直在寻找机会,去芬兰北部北极圈内游览,一睹那里的奇风异景。

每年六、七月份,是芬兰一年中天气最好的季节,政府部门及芬兰的工矿企业休假,馆内馆外活动都比较少,所以,使馆俱乐部在这个时候,有了组织馆员自费去芬兰北部参观的机会。这趟所谓北极行,也只到了位于芬兰拉普兰省境内的北极圈内,离北极极点还差二千五百多公里呢。

这是一次路途较远的旅行活动,馆领导十分重视,让我带队,并多次强调途中的行车安全。临行前,我专门组织大家开会,强调统一行动和安全第一的重要性。此行共13个人,除我们夫妇、武官夫人和办公室主任夫人外,其余的都是使馆的工勤同志。

由于工作关系和语言上的障碍,使馆工勤同志平时忙于使馆内务,很少外出活动,非常辛苦。使馆内部清洁卫生、草坪打理、庭院收拾、宴请外宾、举办招待会等都离不开他们,这次能凑这么多工勤同志一起到芬兰北部旅行,真是机会难得。

同志们热情很高,对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作了充分的估计和思想准备。为了使此次旅行顺利圆满,我们还进行了分工,把对外联络、途中饮食筹划等都落实到人,准备工作有条不紊。

为活跃馆员的业余文化生活,各馆都成立了俱乐部,有少量的活动经费,但非常有限。此次外出活动,吃住全部自费,只补贴有限的燃油费。当时馆员的工资很低,编外只发几个零花钱。所以,我们只能精打细算,能省则省,住的是自带床单被套的家庭式旅社,吃的基本都是自备。

可以说,这次外出活动是使馆特意为工勤同志安排的,但在报名时,我没见大使司机报名,有点纳闷,就去找他问个究竟。他告诉我说,他夫人害怕蚊虫叮咬,还有点晕车,这么长的路,万一身体出现不适,怕给他人带来不便。另外,他自己也有睡觉轻的毛病,怕晚上休息不好,耽误大家的行程,败了大家的兴致。原来,他们没有报名参加,是在替大家着想。


我了解到他们的顾虑后,就去做他的工作,想动员他们和我们一起去前往。我说,你夫人来探亲,刚好赶上这次机会,多好啊!人家老芬兰在这里干了几任,有的甚至干了一辈子,都没有这样好的机会。许多游客不远万里来芬兰旅游,主要为了参观北极圈内的圣地老人村,领略一下拉普兰人居住地的雪域林海。大家都在不断寻找机会,现在我们的机会来了你又放弃,那会遗憾终生的。

我负责礼宾工作,和大使司机交往比较多,对他比较了解,他是位退伍军人,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工作上,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作为大使的专职司机,他深知自己职责重要性,除保证出车安全准时外,还要始终保持车况良好,外观干净整洁。在外交上,车辆的外貌整洁与否可不是个小事,它体现的不仅仅是中国大使个人的形象,而是整个中国的形象。所以,他每次车车任务完成后回到使馆,再晚也得把车辆洗刷干净,以确保第二天的出车任务。虽这次的出车任务与平时的不同,但他同样认真检查了车辆的状况,做了必要的准备,的确是位爱岗敬业的好同志。

7月5日七点左右 ,同志们就起程了,武官和办公室主任前来送行,并一再嘱咐,安全第一,注意饮食,吃饱玩好。

车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在马路上奔驰,同志们在欢声笑语中踏上了盼望已久的旅途。

芬兰有林海雪域和千湖之国的美誉。按人均国土面积的比例计算,芬兰才算得上“地大物博”,全国人口只有五百多万,是我国人口的1/260,而其国土面积为三十三万八千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的1/27。相比我国的大部分国土面积为戈壁和沙漠,或荒山野岭而言,而芬兰的每一寸土地上覆盖的不是庄稼,就是森林和湖泊。森林面积高达国土面积的66%以上,大小湖泊六万多个,号称千湖之国。因芬兰人少地多,真正种庄稼的土地面积尽占国土面积的极小部分,而且还规定休耕轮作,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土壤环境。

从使馆出发后不久,我们就行驶在了宽广的高速公路上。两边广袤的田野里种的是小麦,田野的边际是茂密的森林,时而出现的农舍镶嵌在麦田和森林的中间,极富诗情画意。据统计,芬兰的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城市居民,这在资本主义国家是个常见的现象。无论在芬兰,还是在丹麦和瑞典,当农民是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具有农业大学的正规文凭,获取相应的资质,还需一定种地的实践经验,才有资格经营农田,才能继承父业当农民。据我所知,北欧其他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类似的规定。道理很简单,如果农民不懂种地,不会种地,损失的是一季甚至是一年的收成;而城里工人不会干活,最多损失的是一个螺母,或一只螺丝,回炉后可以重新打造,损失还可以挽回。换句话说,工人的活做坏了可以弥补,而农民不行,错过时机,那损失将是致命的。所以在国外,农民这个职业是很受人尊重的,完全不像国内的农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可以回家种地,这在国外这是行不通的。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了两个多小时,前面就是芬兰西部港口城市波里“PORI”。波里市与瑞典城市耶夫勒隔海相望,始建于1558年,由芬兰公爵约翰娜(JUHANA)出资在此建立商务港口。从此,波里小城迅速发展,现在已是一个拥有8万多人口,集工业、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中等现代化城市。芬兰的最大纺织厂就坐落在这里。波里旅游资源丰富,有芬兰最大的海滨和沙滩,许多游客都喜欢在仲夏节从芬兰各地赶到这里度假。他们在这里的沙滩上搭起帐篷,支起简易餐桌,喝酒聊天,尽情狂欢,彻夜不眠。

我们没有他们那么好的福气,有时间又有金钱,可以随心所欲。我们还要赶往下一站,只好坐在车上围着市中心转了一圈,来了个走马观花。

当我们来到市政厅广场前面的花坛时,发现里面的鲜花五彩缤纷,花朵硕大,美颜绝伦,大家纷纷拿出相机,按下快门,留下那美好的记忆。

我们继续往北,来到瓦萨(VAASA)市。瓦萨是芬兰北部的主要港口城市,其规模比波里略大些。在芬兰,除赫尔辛基和坦佩雷(TEMPERE)外,其他城市的规模大小都差不多,人口一般在十万左右。但每一个小城的街道整洁程度和大城市没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商店橱窗里摆放的琳琅满目的高档商品更加吸人眼球,但其价格昂贵之极,对我们来说像天上的星星可望不可及的。因到瓦萨时晚于预期,我们就找了一个路边休息地,简单用了自备的午餐,又匆匆上路了。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奥鲁(OULU),是我们安排晚上休息的地方。
奥鲁是芬兰的第三大城市,居芬兰中南部城市坦佩雷之后。奥鲁是芬兰名符其实的大学城。称其为大学城,倒不是因为那里的大学多,实际就只有奥鲁大学一所,主要是因为奥鲁人口的20%以上都与大学的工作和生活有关。目前,我国有很多公派的留学生在这里学习和工作。我们这次过路奥鲁,也是由在那里工作的一位华人医生帮忙联系和安排的。
到了住所,大家分头忙乎了起来,厨师和部分女同胞准备晚餐,其他同志准备床铺。两套公寓,八张铺位,还有两张长沙发,刚好用上我们带的几床被子。在安排铺位时,大家都抢着睡沙发,表现出了同志间的情谊。我白天累了,晚上准打呼噜。为了不影响大家休息,我决定我和夫人就在面包车上将就。
实际上,人劳累后,晚上睡觉都打呼噜,尤其是男人,十有八九都打呼噜,并非是我的专利。那年我和使馆厨师和司机去丹麦出差,在轮渡上,我们安排在一个房间,晚上我起身,听到他俩一唱一和,谁也不比谁差。累了我入睡快,又睡得实,所以人家再大的呼噜声对我来说也只是吹眠而已,毫无影响。
晚饭很快就准备好了,比较简单,开了几个猪肉罐头,又炒了个鸡蛋黄瓜,外加西红柿蛋汤。大家劳累了一天,中途又没有正儿八经地吃过一顿像样的,所以,再简单的饭菜也觉得特别的香,很快就吃得一干二净。收拾完后,大家都已身心疲惫,根本无心再逛夜市,都早早上床休息了。
第二天早餐简单但富有营养,有面包、黄油、果酱,鸡蛋和牛奶,典型的西式早餐。
按计划,我们今天在中午就要前进入芬兰的北极圈。12点左右,我们来到达拉普兰省省会罗瓦涅米(ROVANIEMI)市。芬兰语罗瓦涅米的意思是烧荒垦地,植树造林。据说,早在九百多年前,罗瓦涅米就是芬兰北部的最大贸易集市,到19世纪30年代就已发展成了一个繁华的都市,可惜在二战中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战后,芬兰人民从这片废墟上重建罗瓦涅米,现已成为芬兰北部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
车上的同志们虽已经过昨天的劳累,但丝毫也不影响他们今天的游兴,依然是精神抖擞,毫无倦意,似乎老天爷也特别的眷顾我们,没有前些日子的烈日爆晒。北欧国家植被好,空气洁净度高,夏季晴天的太阳非常烈焰,如不采取防晒措施,在太阳低下用不了几个小时,人的皮肤就会被灼伤。今天刚好,阴天无雨,凉爽舒适,既能沿途游玩,也不影响摄影和照相,实在是天公作美。

北极村牌坊

快到罗瓦涅米市之前,我们在一片广阔的沼泽地里发现了高脚动物头像,以及一些其他类似牛马动物的雕像。这样高大的动物雕像在芬兰南部城市是见不到的,我们都觉得十分好奇。于是,我们在路边停下,仔细地观察了这些动物的形状,还拍了几张照片作为留念。一个芬兰姑娘见到我们是东方来的客人,就主动上来给我们打招呼。她介绍说,这是当地人按传统在这里举办的雕塑展。我问她为什么要在这样的沼泽地举行这个的展览,可能我的问题出乎她的意料,也有可能她故意卖个关子。她说,要想知道真相,就得留下来参加她们的开幕式,届时专门有人会详细介绍。但很无奈,我们还要赶路,重头戏还在后头。不过,我的脑子里闪了这样的一个念头,是不是举办方想借此复原某种史实,来说明类似这些雕塑一样的动物曾经在这一带繁衍生息过。


距罗瓦涅米市北十公里处,是闻名遐迩的圣诞老人村,也因其位于北极圈内,有人将称其为北极村。

参观圣诞老人村是我们此次北极行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外国游客还是芬兰本土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想目睹一下这里圣诞老人的风采。实际上,圣诞老人是人们出于善良和美好愿望而塑造出来的形象,尤其是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圣诞老人就是神的化身,他们都梦想着,圣诞老人会在圣诞节的夜晚从他们家的烟囱里爬进去把礼物放进他们的鞋子里和袜子里。

关于圣诞老人的故事很多,但对于圣诞老人的出处却一直存在着争义。据说,芬兰就曾为此事与挪威一家旅行社发生过争执,各说各的理,反正也没有裁判。直到1927年,芬兰的故事大王马尔库斯宣称,他在芬兰拉普兰省东部边界的耳朵山发现了圣诞老人居住过的地方,是否真实,无从考证,反正争论就此平息了。


圣诞老人村位于北纬六十六度三十分和东经二十五度四十分的交叉点上。公路旁边树立着高大的广告牌,上面用五六种文字书写着:北极圈(Arctic Circle),旁边还附上了北极圈之内的芬兰地图。
车还没有停稳,我的同事就急急忙忙地打开了车门。圣诞老人村建就在远离城市人烟稀少的林海雪域深处北极圈内。它的建筑风格是以拉普兰人的传统木屋设计的,尖尖屋顶不尽给人美感,又可以让漫长冬季积雪顺势而下,减少屋顶积雪过厚带来的压力。一根根用圆木垒砌成的墙壁冬暖夏凉,给人一种厚重原始的印象。看到这些,你就会有一种来到童话王国的感觉。
与很多旅游景点不同的是,参观圣诞老人村不收门票,完全开放。进村不远,在一个小广场的水泥地面上划有一条粗粗的弧形白线,那就是北极圈内外分界线的标志了。游客纷纷在这条象征性的分界线上反复地来回跨越,以示到过北极了。
我们来到圣诞老人居住的小屋参观,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圣诞老人。只见他身穿大红袍、头戴大红帽,坐在小屋的中间大椅上,微笑着迎接所有的来客。他的座椅周边堆满了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精美礼品盒。他那洁白的胡须,慈祥的容貌和蔼可亲。同游客照相是圣诞老人的主要工作,他热情友善,不厌其烦地积极配合游客取景拍照,但不收取任何费用,这与其他旅游景点和模特照相有着本质不同。自带相机也可以和圣诞老人合影,但必须按规定,不得使用闪光灯,我们也凑个热闹,照了一张,但洗出的结果效果极差,甚是遗憾。幸亏,我在95年元旦前后,应邀和同事再度访问圣诞老人村时,花了近十个美元,让专业摄影师给我补照了一张,效果极佳,非常满意,还是一分价钱一分货。
(圣诞老人给小朋友发放圣诞礼物)图片来自网络
据那里的工作人员介绍,装扮圣诞老人的共有三四个人,他们除与游客合影外,还有一份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给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回复信件或贺卡。参观过圣诞老人村的小朋友只要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每年的圣诞节前,圣诞老人都要给他们寄发圣诞贺卡,表达新年的美好祝愿。

走出圣诞老人的小屋,我们来到圣诞老人村邮局。这里的人气仅次于圣诞老人小屋,柜台前挤满了游客,争相购买邮票和明信片。这里出售的明信片大部分是以北极风光为主题,如北极圈标志、森林驯鹿、北极光等等。我和同事们也不再吝啬花钱,纷纷买了明信片和邮票,写上简短的问候语和地址,让那里的工作人员盖上邮戳,塞进了邮筒,寄给遥远的亲朋好友。但也例外,个别的同事害怕在邮寄过程中丢失或被人截留,让工作人员盖上邮戳后装进了自己的包里,要亲自带回面交给朋友,以确保万无一失。

制作精美的马鹿角标本,是我在路边的跳蚤市场看到的,特别喜欢,没有讨价还价就将其收入囊中。

出邮局后,我们来到旅游纪念品商店和北极旅游证书签发处,看到导游小姐正忙着给游客签发证书,我们也交了20芬兰马克,约合七个美元,让导游小姐玛雅(MARYA)在证书上写下我和夫人的姓名和参观日期。证书设计精美,背景图案是雪地森林里的马鹿,极具北极特色,具有特定的收藏和纪念价值。回国后,我就把证书挂在了马鹿角的下方,十分匹配。

在圣诞老人村里,你可以随时看到性情温顺的驯鹿在周围的林子里走动,它们悠闲自在,偶尔也驻足停步,抬起头来向我们张望,是友善的表示还是好奇?真不知道它们是否能分辨出我们是远道而来的东方客人,还是它们的同乡异族?

芬兰人对这种动物有一种特殊的爱,把它们像马和牛一样进行训练,帮助人类干活,实践证明,在雪域深处的森林里,用这种动物拉雪橇,驮重物比其他牲口好使。

在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这里的人们又从这些动物身上找到了新的乐趣。芬兰冬季漫长,尤其是在北极圈内,冬季时间长达七八个月,加上人稀地广,日子的确难熬。更让人寂寞的是从十一月底到翌年的元月底,约有五六十天的时间基本上是极夜。在这期间,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根本就见不到太阳,就是在(实际意义上的)白天也只有两三个小时的微弱视线。很多时间是一到冬季,经常是大雪纷飞,地黑天昏。所有,长期生活在那样黑暗的环境中,人们会变得压抑、孤独、暴躁,甚至是绝望。据说,由于忍受不了那么长时间生活在恐惧的黑暗里,芬兰人自杀率明显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以,芬兰人现在每年冬季都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以驱除黑暗的恐惧,其中一项活动就是举行驯鹿拉雪橇比赛。比赛那天,当地民众兴高采烈,热闹非凡,人们戴上貂皮帽,围上狐狸尾巴,再穿上加厚的裘皮大衣,长筒毡靴,坐上驯鹿拉的雪橇,在广袤的雪域林海中驰骋,欣赏极地的特有美景,吸盈着沁人肺腑的清新空气。人们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有可能将所有的孤独和寂寞抛在脑后。

芬兰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和谐现象在世界上也是出了名的,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火热力度更是胜人一筹,他们除了在公路旁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外,还在汽车保险项目中加设了一项“鹿险”,好像这样的举措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为不让同事们留下遗憾,尽可能地参观完圣诞老人村里的所有景点,出发去下一个目的地的时间几经推迟,最后在下午三点半左右,终于把大家召到一起出发了。回到车上,大家依然亢奋不定,谈收获讲感受,非常地开心。

背景是马鹿塑像和拉普兰人的帐篷。

晚上,我们安排在伊纳利(INARI)附近是一个度假村休息,距圣诞老人村以北四百多公里处。大家都是第一次去,谁也不认识路,但我们从家里出发到现在这么远的距离还没有走过任何冤枉路,靠得就是详细的芬兰地图和道路两旁的明确标示。芬兰政府的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只要有道路进行修缮、加宽和改道等信息,就及时更新地图,免费发放,任何人,包括游客都可以在所有宾馆、加油站和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免费索取。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明显,不仅让司机提前了解路况,少走弯路,还减少了修缮路段的交通压力,以及由于交通拥堵而发生的交通事故。


地球表面的差别就是这么奇怪,北极圈标志内外相差只有十几公里,气候和地貌就有如此明显的不同。同样的松树和桦树在芬兰南部是参天大树,而这里的松树矮小弯曲,有点像盆景,高大的白桦树也成了低矮的灌木丛。

出发前,使馆同事告诫我们说,从罗瓦涅米再向北,人烟稀少,途中加油站很少,为了确保车辆用油,我们还专门带了两只汽油桶。来了这里后我们才发现,在芬兰旅行,只要马路修到哪里,加油站就会跟到哪里,你根本就不用担心。

车在马路上行驶了两个小时,我们在路边的加油站停了下来,好让司机歇歇脚。我去旁边的小卖部给他们要了两杯咖啡和点心,放在户外的餐桌上,让他们慢慢喝,顺便大家也方便方便。结果,等他们喝完,我们就起身走了,把结账的事忘得一干二净。走了一会儿,我才想起来没有结账。这事虽不是有意为之,但我也觉得挺丢人的,说什么也得想办法把钱交给人家。

大家为此事而着急,我突然发现路边有这个加油站的连锁店,赶紧让司机开到这家店铺门前停下。我走到柜台前,向那里的营业员说明情况,并结完了账。同时,我又让他们帮助接通了前面那个加油站的电话,对于忘记结账一事表示歉意。对方接到我的电话,有点意外,但非常高兴,认为我们办事太认真了。两杯咖啡值不了几个钱,补交了,我们心里踏实,反应的是我们的诚信,避免的不良影响。


我们来到芬兰北部小城伊纳利(INARI)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要不是阴天,太阳应该还在天上,这是芬兰北极圈内的极昼现象。

伊纳利小城傍湖而建,错落有致的童话般尖顶小屋倒影在平静的湖面上,显得格外的优美和富有诗意。伊纳利湖是芬兰北极圈内著名的旅游景区,风景秀丽,景色迷人,只有亲自来到这里才能体会得到她的美。尽管那天雾雨朦胧,我们不能识其庐山真面目,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周围的奇妙风景,就足以让我们浮想翩翩了。

离我们停车的地方不远,有一家拉普兰人开设的工艺品商店。虽已是晚上八点,但商店内却依然是灯火辉煌,那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和当地的土特产强烈地吸引了着我们。来这里的游客很少,店老板见到我们,非常的热情。女同胞在狐狸围脖商品的柜台前停住脚步,看到那鞣制精美,又大又粗的银灰色狐狸围脖,凡是女人都会喜欢,那触摸的舒适感,以及其富贵靓丽的养眼感,让女同胞们看了又看,久久不愿离去。

我们在赫尔辛基港口旁边的露天广场,曾经也看到过整条狐狸围脖,都想给自己的夫人买上一条,但一看其高昂的价格就迟迟下不了决心。后来,国内裘皮专家张宝祥来芬兰出差,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有关裘皮的常识。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裘皮行业专家,在国内也颇有名气,91年获得过“全国优秀企业家奖”的称号,有“裘皮张”的美名。据他介绍,芬兰的裘皮是世界上最好的,如果说国内一条狐狸围脖买一千元,那么芬兰的一条狐狸围脖就可以买到四千多元。当时,我们听了,还似信非信,现在见到芬兰北极圈内的狐狸皮货,还真觉得裘皮张不愧是个行家。

芬兰的狐狸皮货真价实是由它生活在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北极圈内的狐狸一年有很长时间都生活在黑暗里的,由于气候寒冷,日照时间短,这些因素促使了它的皮毛生长发达,光泽亮丽,加上芬兰精湛的裘皮加工工艺和一流的加工技术,芬兰的裘皮在世界上享誉盛名也是理所当然的。

女同胞们在商店里挑来捡去,就是下不了决心,毕竟价钱太贵了,但又舍不得就此离开商店。货架上挂的狐狸围脖,质量上乘,颜色柔美,有雪白的,银灰的,还有雪白和银灰相间的,真让人爱不释手,难怪女士们不愿离去。最后,我夫人倒是看上了一条,正准备付钱时,我的同事突然发现,狐狸的嘴角处有一处伤痕,美中不足,放弃了。但心里还是放不下来,告诉店老板说,我们返回赫尔辛基时还会路过这里,请他再上些新货。结果,由于第二天日程安排太紧,无法在返回时经过此地,失去了作为丈夫为妻子挑选最佳礼物的绝好机会。为弥补这次缺憾,后来我在赫尔辛基的港口广场上花了双倍的价格购买,算是了了心愿。这次教训说明一个道理,就是看上的东西千万不要犹豫,该出手时就出手,老话说得好,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离开这家商店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为不让度假村的老板着急,我们和他取得了联系,并告诉了我们到达的大概时间。

尽管这里人烟稀少,但交通极为发达,马路虽没有大城市的宽敞,但绝对比大城市的平摊光滑,加上车辆又少,我们的车速一点也不比高速路上的慢多少。

芬兰政府有明文规定,任何一个地方,包括小岛,只要有三户人家居住,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社会基础设施,学生无论离学校有多远,政府都有责任为那里的上学儿童提供免费班车接送。芬兰政府为了激励开发北部,促进北极圈内的经济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资,为到北极圈内创业的企业单位和个人,提供扶持和免税等优惠政策。

从依纳利小城到勒门约基(LEMENJOKI)度假村45公里的路程半个多小时就到了。想到我们将要在北极圈内的度假村过夜,心情有点激动,毕竟能到这里来旅游度假的东方游客是不多的,我们是幸运的。

老板娘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给我们开了四个房间,又领我们熟悉了周边的环境,以及卫生间和餐厅的位置,就又忙其他的事去了。

在这里做生意有点难,一年中也只有三四个月的生意,其他时间还要打理自己的林子和牲畜,光靠度假村的生意是远不够开销的。

同事们抓紧时间安顿好,又聚到了一起,开始准备晚饭。此刻已是晚上十一点多,但如同白日。七、八月份,北极圈内的太阳早晨和夜晚不升也不落,从晚上十二点到翌日凌晨一点间,太阳落到高出地平线一定的位置后,似乎缓慢平移,然后稍作停留,仅几十秒钟后又慢慢地升了起来,但此时此刻,那里的太阳不是从东边升起,而是从西边。这种缓慢的移动速度一般人是难以捕捉到的。(这种现象直到我在1999年夏天去瑞典基律纳小城时,才得以亲眼目睹。)


出发前,听使馆从事多年芬兰问题研究的老同志讲,到芬兰北部旅行,一定要品尝一下那里的驯鹿肉。我趁其他同志准备晚饭的功夫,去了度假村的餐厅,找到了老板娘,看她能否给我们准备一些驯鹿肉,让我们品尝。此时,虽已过深夜,但老板娘还是答应了我的请求。

芬兰驯鹿种类很多,有家养野放的,也有野生野放的,主要集中在北部的森林里。它们以树枝树叶、地衣及杂草为食,最大的能长到四五百公斤。它肉质鲜嫩,及富营养,是拉普兰人的主要食品。

在芬兰,野生驯鹿受到很好的保护,繁殖速度也很快,为了保持驯鹿数量和自然生态的基本平衡,芬兰政府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所有猎杀驯鹿行动都必须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即使你猎杀的驯鹿是你自己家养野放的,也必须如此,以确保驯鹿数量在规定的范围之内。猎杀的季节严格限制在每年的十月到十二月,此时的驯鹿经过一个夏天充足给养,膘肥肉实,是猎杀的最佳时期。

我从老板娘工作间出来,看到餐厅里的客人寥寥无几,只有几个从芬兰南部城市来的游客。他们在那里边聊边饮,见到我这个黑头发的东方人进去,还以为我是日本人,饶有兴趣地用日语向我打招呼“酷尼吉娃”,我知道他们是把我当作日本人了。我心里有点不畅,就用中文作了回答,“我是中国人!”他们当然听不懂,我又用芬兰语补了一句“我是中国人”。他们听了,频频点头,也有个别的脸上略过一丝疑虑。我倒不是因为生他们的气才这样做,而是想说明一点,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到世界各地去旅游度假。我当然知道,他们打招呼也是为了表示友好,我怎么能不知好歹呢?

90年代初期,对于大部分的芬兰人来说,中国还比较陌生。长期以来,由于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差异,西方敌对势力的恶意宣传,以及新闻媒体带有偏见的负面报道,当地老百姓对中国的印象仍然停留在黄袍马褂年代。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百姓对中国如此的不了解,我感到沮丧,同时也感到我们身上肩负的责任重大。中国要走出去,要想让别人了解你,要靠自己的努力,绝对不能靠西方媒体的宣传。我们作为国家驻外机构的外交官,宣传自己祖国,在国际上树立我们正面形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利用老板娘为我们准备驯鹿肉的空隙,向他们简单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告诉他们,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繁荣,政局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我还向他们介绍了中芬两国政府和人民间的友好交往,以及日益增多的贸易往来。当我说到,去年(92年)就有一万三千多芬兰人去中国经商和旅游时,他们都感到十分的惊讶,看来生活在西方世界的老百姓对外面的世界也不是很了解的。


在我的印象中,芬兰人比较内敛,尤其是芬兰男人,交朋友都不愿意先迈出一步,但当听到中芬两国关系发展得如此迅速,就开始主动问这问那,健谈了起来,这还是我到芬兰近二年来碰到的第一次。芬兰人实在,做人做事都很诚实,只要以诚相待,他们是可以信赖的人。我在芬兰期间,交了几个芬兰朋友,至今仍有联系。只要他认为你是可以信赖的人,他就把你当成自己的家里人,可以把他家在郊区森林里的别墅钥匙交给你,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去那里度假过周末,但你得事先给他沟通好,免得撞车。最关键的是你用完以后,必须得收拾干净,保持原样。

正谈得热乎,老板娘说,给我们的驯鹿肉做好了。为表示友好,老板娘说按进价收费,加工费就给我们免了。你说芬兰人实在不?当我捧着热腾腾的驯鹿肉回到同事们那里,他们似乎有点不耐烦了。一位同事开玩笑说,买一个驯鹿肉就花了这么长时间,是不是看上人家老板娘了,饭桌上登时发出了震耳的笑声。大家辛苦了一天,路上也没有吃好,虽晚餐并不丰盛,但有驯鹿肉吃,也算是上档次了。


晚饭后,大家都各自回房休息了。为了不影响他人,我们两口还是睡在面包车上,虽地方小点,但也很舒适,后面的座位放平后,就是一张双人床。虽是半夜,但我和夫人还处于旅游带来的兴奋状态,没有丝毫的倦意,就背着摄像机和照相机去湖边转了一圈,希望能看到人们所说的北极光,但坚持了一个多小时也不见动静,我们只好回到车上休息了,一看表,已是第二天凌晨一点多了。

游客到北极圈内旅游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想能看到传说中的北极光。大部分人都见过照片上的北极光,的确很美。但没有几个人知道它是怎么行成的。其实,那不是一般的光,是各种颜色交融在一起的光,而且瞬间就会发生变化。它的出现,会非常突然,没有任何前兆,出现后又发生多变,或红或白,或黄或绿,五彩缤纷,多姿多彩,时而像彩云、像彩虹,时而又像摇弋的狐狸尾巴。由于其形状多变莫测,芬兰人称其为狐狸光(FOX LIGHT),这样的形容有点妖化,但却非常的形象。我们此次来到北极圈内,未能亲眼目睹,甚是遗憾。当地的居民说,每年一、二月份是观赏北极光的最佳时节,那绚丽多彩的北极光和一望无际、皑皑白雪的极地交相辉映,美轮美奂,无与伦比。


一觉醒来,太阳足有一丈多高,一看手表,才凌晨三点半,继续睡。第二次醒来时,已是六点半了,赶紧洗漱,吃早点,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这是我们此行的第三天。按与度假村老板娘的协定,我们提前结清了住店费用,走时把房间的钥匙插在门上就可以了。今天的目标是芬兰北端小城乌茨约基(UTSJOKI)。

尽管是盛夏,这里的气温也只有摄氏5、6度左右。远处的山坡上还积有白雪,地貌也有明显的不同,树少了很多,视野也开阔了些。

芬兰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永远走不出森林的国家,森林覆盖率近接近百分之七十多。但在北极圈内,树木稀少还低矮,这是由于寒冷的缘故。幸亏我们行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此时把所带的衣服全都穿上,还觉得有点欠。那瘦瘦的寒风还是把我们赶进了车里,继续前进。

说来也怪,快到乌茨约基小城时,马路两边又出现了茂密的森林,离刚才的地方距离不是很远,但植被却有明显的不同。其中的奥秘,恐怕连地质和气象学家都难以解释清楚。乌茨约基小城没有几户人家,按我们的标准,连个村都算不上,但那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城市没什么两样,加油站和商铺的规模虽小,但商品齐全,完全能满足当地人们的需要。

我们走到了欧洲45号公路的尽头,横跨在我们前面的是芬兰和挪威的界河。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芬兰和挪威的交往将更加密切,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芬挪两国当时正在这里修建跨域两国的公路大桥,眼看着就要合龙。要是这条大桥早点建成,说不上我们还可以趁机去挪威那边小游呢?


(芬兰北端乌茨约基区域地图,身后就是芬挪界河)






按原定计划,我们沿芬兰和挪威的界河从芬兰境内的沿河公路,经佩洛(PELLE)和托尔尼奥(TORNIO)回奥卢,但后来发现其不是主干道,会影响我们今天赶路,决定放弃,走原道返回至伊纳利,再向西至芬兰和瑞典的界河公路向南。


芬瑞界河足有五六十米宽,河面水流平缓,河水清澈见底,沿河两岸的林带茂盛,生态环境非常优越,这是老天爷给予芬兰和瑞典两国人民的恩赐。

芬兰有砍不完森林,用不尽的木材,但她依然舍不得也不忍心砍伐自己的森林,宁愿花外汇从国外进口木材,其中除了有劳动力费用高昂的原因,更多的是民众对环保的重视。据相关人士介绍,芬兰政府对木材砍伐有着极其苛刻的规定和惩罚措施。按规定获得审批的,你砍伐一棵树木,需要补种十棵树苗。对乱砍乱伐者,处罚更是严厉,甚至是牢狱之灾。在世界森林面积锐减的今天,芬兰的做法非常值得肯定和借鉴。


托尔尼奥是芬兰与瑞典接壤的北部最大边境城市,相对比较繁华。公路穿城而过,街道两旁的路肩上摆满了小桌,人们悠闲地在那里喝酒聊天。这里是波罗的海向北延伸海湾的最北端,是芬兰与瑞典陆地的交汇处,过往的车辆很多,双边贸易活动非常活跃。两边的居民来往也很便捷,既没有语言上的障碍,也没有习惯上的不同。过往车辆和行人都不用办理任何手续,也不用停车接受检查。如矗立在边境口岸的指示牌上没有“边境”两个字的话,除边境居民外,没有人能够确定,再向前走几十米就出境到瑞典了。

我们在边境口岸的一幢二层小楼前广场上下了车,顺便拍几张照,留个念想。同事老范是我们此次旅行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但她身体硬朗,腿脚灵活,非常爱玩。下车后,她肩上扛了一台老式摄像机,一路小跑,想把对面瑞典境内的风景拍摄下来,回国后好与亲朋好友分享。没想到,她这个夸张的举动被边境大楼的执勤人员发现,用大喇叭向她发出了警告。她这样明目张胆的扛着像机,朝着特定的目标进行拍摄,很容易被边防人员误会。不过还好,人家看她这把年纪,不像个间谍,就没有追究。


7月8日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天。回赫尔辛基时,我们选择了走芬兰中部高速公路,顺便在卡亚尼(KAJANI)小城稍作停留,但天公不作美,下雨路滑,为了安全只好放弃了。我们经过伊尔萨米(ILSAMI)小城时,雨终于停了。

芬兰的小城大同小异,北欧其他国家的小城也一样,风景秀丽,恬静安逸,是人类理想的宜居地。这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都是一样,不是富有特色的尖顶教堂,就是市政厅。

芬兰中部城市于韦斯屈莱(JYVASKYLA)对我们来说不算陌生,但都没有来访过。使馆文化处与韦市的文化部门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一年都要来上两次。

芬兰政府重视文化交流,鼓励民间团体开展交流活动,还给予政策和经济的的扶持,每年夏季都要在这里举办大型的国际歌剧、舞蹈或音乐节,邀请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团体和歌唱家参加演出,我国政府也曾多次派出文艺团组来到这里交流演出,深受芬兰人民的欢迎。芬兰国家虽小,人口也不多,但国民的文化素养极高,著名的乡村音乐作曲家西贝柳丝就是芬兰人。活动期间,芬兰政府还邀请各国驻芬使节前往观看演出,我国著名的歌剧演唱家迪里拜尔也是在这里一举成名,被芬兰总统特批入籍芬兰的。

前苏联解体后,芬兰经济一度受到冲击,政府对此类活动的经费有所减少,但各种民间团体自筹资金,这样的文化交流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依然办得有声有色。


四天的穿越圆满结束,总里程达三千二百多公里,途经大小城市10多个。此次深度旅行,让我们对芬兰国情、民情有了进一步了解,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在芬兰人民中的影响。


(1993年写于赫尔辛基,2022年12月略作润色修改)



阅读 71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