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的跳跃性

mark
创建于2022-12-17
阅读 13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散文在描写事物、叙述事件、阐明道理的时候,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或者依照事物存在的空间方位、或者依照事物发生的先后顺序、或者按照事理的逻辑关系。有时还要有精确、细致的细节描写或深入的事理剖析。诗歌的语言却不一定要严格遵守这样的顺序,它是允许跳跃的,或者说跳跃正是诗歌的特点,它可以从现代跳跃到古代,从天边跳跃到眼前,可以四时逆序,时空倒转。它也无需进行精确细致的细节描写或深入的事理剖析,它是从诗歌表达的角度出发来选择意象,通过意象来表情达意、蕴涵事理的。

       以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为例稍加说明。全诗如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2句是写作者登上凤凰台之后看到的情景,从时间上来说是“现在”,从空间上来说是“眼前”。登上凤凰台,看到的景象可能很多,但作者没有一览无余地去刻画这些景象——从根本上说,诗歌的语言不允许这么做——而是抓住了长江这一个意象来写。“长江”既能给读者带来空间上绵延的感觉,也会使人有“逝者如斯夫”的时间上的感叹。“空”字是整首诗的“诗眼”,既是作者感情的流露,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下面几句都是围绕着这两句展开的。3、4句是时间的跨越,从“现在”跨越到了三国、魏晋时代,看到了幽径下面深埋的“吴宫”的花草,古丘里面幽藏的“晋代”的衣冠。5、6句是空间的跨越,从眼前的“白鹭洲”一直到“半落青天外”的“远山”。7、8句跳跃的尺度更大,跨越到了千里之外的长安,用隐喻的手法表现出奸邪小人遮蔽贤良,忠义之士得不到重用的荒诞的政治生态环境。总之,这首诗利用诗歌的语言特点,在时空上大幅度跳跃,于怀古之中,隐寓伤时之意。如果联想到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是在李白去世的前一年写的,我们就更能体会到作者当时对时光的伤感、对命运的无奈的心情。

       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例来说明诗歌语言的特点。这首词的下半阙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写的是在月夜的乡村走路时所见,用“旧时茅店”点出这条路是条熟路,社林边的茅店作者也去过。作者在夜晚走路时,过了溪桥转了个弯,忽然在社林旁边看到了这家茅店。这两句就是“诗家语”,和散文的语言叙事的方式不一样。我们按照诗歌的描述,把这些景物大致排列一下,是这样的一个顺序:茅店——社林——转弯处——溪桥。如果按照散文语言的叙事结构来理解,好像是说在茅店旁、社林边上路转了,然后看到了溪桥,那就应该是“路转忽见溪桥”。把“忽见”放在最后,正说明在“路转溪桥”以后才“忽见”,“忽见”的是茅店,而不是一般的茅店,而是“旧时茅店”,把“茅店”放在前面,是为了把它突出出来。这说明作者对它是有感情的。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既是诗歌创作的要求,也是诗歌欣赏的需要。这种大幅度的时空转换,就为作者阅读、理解诗歌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调动了作者参与二次创作的能动性、积极性,增加了阅读和审美过程的趣味性、愉悦性,丰富了诗歌的表达内容。唐朝的张祜其出生稍晚于白居易而稍早于杜牧,以写宫词著称,最为有名是七绝《何满子》:“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故国三千里”是空间的跳跃,诗中只是出现了空间的一端“故国”,但我们不难想到,另一端是“深宫”,“三千里”是说距离之远。“深宫二十年”是时间的跳跃,诗中只说宫女在深宫中度过了二十年,其实故国也同样经过了二十年的光阴,“二十年”是说时间之长。在这漫长的二十年中,故国的父母经历了什么?深宫中的女儿经历了什么?作者没有写。家中的父母也许已经白发苍苍,也许早已不在人间,但他们活着一天,就无时无刻地不在思念和担心着自己的女儿。同样,一个十几岁就离开故土,离开父母的女孩经历了二十年失去自由的宫廷生活,受宠与失宠交加,内斗与顷扎相叠,已近珠黄,每时每刻也在思念着自己的亲人。每当读到这两句诗,都会让人感动,以致泪流满面。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去补充、去体味、去感受。

阅读 13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