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家长,同学们:
在小学阶段,与学生在一起时间最久的就是同伴了,那,小学生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建立同伴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孩子们更多的是面对电视机、电话、电脑网络等,网络世界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不一定是正确的,而小学生正处在各种观念建立阶段,因此,对小学生人际交往适应不良心理分析及引导是时代的需要,是个性发展的需要,应当成为教育的内容。
从孩子的整体发展来看,每个孩子都需要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友谊,也需要在集体中能够被接纳,能够融入到集体中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学生是一个集体,并且,这也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培养“小学生与人交往”的意义和途径
小学生处于心智发展的特殊阶段,一方面,他们获得外界的信息量比较少,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比差;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可塑性很强。因此,在小学生群体中开展“交往”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
人的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对小学生同伴交往挫折的原因分析后我们知道只要小学生自身努力;身边父母、老师共同对他进行正确指导、陶冶和锻炼;还需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可以避免和减少同伴交往的挫折。
三、在同伴交往中最易出现的问题
首先最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照顾,家庭成员都会对孩子非常好,小孩子很容易觉得所有都应该这样对自己,甚至在幼儿园阶段就会因为争夺玩具或打闹时大打出手,在进入小学后,班级人数比幼儿园要多,又有很多孩子会觉得自己很“厉害”,所以会出现“谁也不服”“你们都必须听我的”这种现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段学生逐渐适应校园生活,这种思想逐渐减少。
其次是自卑和自我封闭的问题,有的学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自身比较自卑或自我封闭不爱与人交流。这种问题一般是中高段或者是高段学生会较多的产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变得更加社会化,开始思考一些周围环境中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和自我认知达成一致,所产生的矛盾就外化成了自卑,自我封闭等现象。
最后还有一种是心胸狭隘的,但是这类问题发生的情况比较小,一般来说就是见不得别人比我好,甚至会因为“看不上某人”而拉帮结伙,孤立个别学生。这类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干预,很有可能发展成为校园霸凌事件。
四、如何解决问题
首先,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老师,同伴,环境等因素。从家长方面来说,应该从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观念指导,拒绝溺爱,告诉孩子与人相处时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而不是靠尖叫,武力等去面对。在小学阶段是行为规范养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家长必须做好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在家庭和一些社会活动中正确与人交往。
其次是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因为学生具有向师性,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对待同事,学生的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如何对待同伴,也就是俗话说的“有样学样”。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如果发现学生在与同伴交往时出现很明显的对立态度,应及时介入,与学生深入交流解决并指导其进行良好的同伴交往。
最后是同伴之间,因为都是同龄人,更容易交流,成为小伙伴,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从众心理,希望自己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而不是让自己显得格格不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等在校园生活中充分利用非正式群里(指班级中因兴趣,邻居等关系自发形成的小团体,如对天文学感兴趣的学生们自发的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的力量,让非正式群里中的“领袖”有正确的交友观,并去影响其他人。在校园中也可以充分利用隐性课程,对学生进行及潜移默化的教育。
当然,如果学生有同伴交往中的任何困惑也可以及时与家长,教师等人进行沟通,解决困惑或去校内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当遇到校园霸凌时,及时求救,绝不姑息,同时如果看到校园霸凌,请及时上前制止或报告给老师。
同伴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学习,一起成长,在同伴遇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尽可能的帮助对方,遇到问题的时候一起解决,这才是良好的同伴关系, 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小学这个阶段遇到真正的好朋友,共同成长。
汤原县实验小学校
授课教师:殷志鑫
文章审核:马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