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

用户2662039
创建于2022-12-12
阅读 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教材选用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人教鄂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课

二、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分析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六、活动准备

精致PPT

橡皮筋、勺子、音叉、水槽、纸杯、棉线、牙签

七、教学活动

(一)导入

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门铃声、小鸟欢快鸣叫、风吹树的声音、钢琴声、流水声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讲授

  (1)探究声音的产生

提问:用什么方法使尺子、橡皮筋、鼓、塑料袋发出声音呢?

回答:弹拨、敲打、揉搓……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提问:谁能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回答:摩擦、撞击、弹拨、敲打、振动等。

  

(3)实验探究

实验一:橡皮筋发声实验

实验步骤:将橡皮筋拉长拉紧,用手拨动皮筋。

观察并记录:能听到什么?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

实验现象:能听到声音,橡皮筋处于振动状态。

实验二:勺子发声实验

实验步骤:将勺子的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只手拨动伸出端。

观察并记录:能听到什么声音吗?此时勺子处于什么状态?

实验现象:能听到声音,勺子处于振动状态。

实验三:音叉发声实验

实验步骤:

1、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2、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观察并记录: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实验现象: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通过这三个实验可以猜想声音是通过物体振动产生的。而声音是否是通过物体振动产生的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停止发声实验:

若皮筋用力拉,勺子弄弯曲、敲击音叉后用手按住,则会发现它们都没有声音。这是因为物体停止了振动,所以发声也停止。

师生总结: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三)巩固拓展

学生制作简易电话,两个人进行,首先把棉线给拉直拉紧,然后一人把纸杯紧贴耳朵,另一人则对着另一个纸杯说话。进一步感受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老师拓展延伸声音的产生在生活中的应用:超声波震碎结石、B超、挑西瓜。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总结声音是通过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作业:    观察身边乐器,了解它们的发声方式,试着让它停止发声,把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紧抓住“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个核心概念,以探究声音的产生的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产生的规律。本课教学中的亮点是特别关注,在加强学生动手做的同时,如何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获得和谐发展。

阅读 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