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名字的出处

兰台--研究馆员
创建于2022-10-18
阅读 238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我们“海伦”这个名字的由来。一提到海伦这个词很多人都会和希腊女神的海伦联系到一起,但我们做为一名海伦市人,对海伦这个词的意义,为何把海伦作为我们这里的地名,他的由来出处,理应有所了解。可能我们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这个名字的含义、来历。今天花一点时间说一说它的来源,以档案文献资料记录为准,从档案角度来介绍一下,档案记录中的作为我们城市名字的“海伦”一词的解释,还原他的历史面貌。
      海伦,在黑龙江省建治是比较早靠前县份之一,黑龙江七个驻防城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清代黑龙江流域处于东北,乃大清“龙兴之地,国之根本”。因此,清代历代统治者对东北的安定极为重视。清朝乾隆时期将此地圈为禁地,为皇家围场,禁民樵采、开垦,只有索伦部人在此游猎。光绪二十一年开禁,定为官荒,旗领民佃,光绪二十五[1899]年三月二十五日(1899.5.4)设通肯副都统,海伦在其境域即为其所辖;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906.1.16)裁撤通肯副都统,设通肯协领署;光绪三十年[1905]十二月二十四日设海伦直隶厅(1905.1.29),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初九日(1908.8.5)升海伦直隶厅为海伦府。民国二年(1913)1月8日海伦府改为海伦县。
1、我们的海伦一词的出于满语
      下面大家看一个字符(图),这个字符,我们大家可能见着过人不多,基本上对这个字符很陌生,因为这个字符是个满文字符。满文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时代里很少有人认识的,原因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之后,他就退出了中华文字的历史舞台,前清时期满语是当时的国语,满文在清代作为“国书”在文牍中与汉文并用,在中国文字史上,满文曾经的辉煌三百余年,这都是历史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字符,海伦每一个人都熟悉这个字符的读音,他的读音就是——海伦。满文字典中注解它是满文书写水獭这种动物的字符。我们海伦这个名字就和满语水獭的名字密切相关。
2、以海伦冠名字由来
       在清朝时期我们现在海伦所在地域是皇家围场,人迹罕至。不是没有人,而是不允许满、汉族人到此樵采、开垦。通肯段乾隆十五年(1790),将围场地赏给黑龙江、索伦、巴尔虎及蒙古各部做为牧场地。从圈定围场之日起,实行封禁,严禁旗民人等潜入砍樵伐树、开垦、采集和捕牲。各将军派八旗兵驻扎,添设“卡伦”,允许索伦部人他们在此狩猎。索伦部人,是清朝给分布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少数游牧民族的划定族群,民风刚劲,勇敢善战,我们今天来说,他就是现在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游牧民族,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百姓称之“梭俐杆子”。在这一地域内水草丰富,有一条河流中繁衍生息着大量水獭、水耗子(麝鼠)这些类动物。(到民国时期的海伦绿色植被覆盖率还是很高的,城东四行还是林木覆盖,南门外的亚麻厂大沟还是常年流水,里面还有大量水耗子在此生息繁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电厂前面的城壕沟里还有水耗子的踪迹)清廷在此地域内设有“围场卡伦”,专门负责围场警卫(卡伦是清朝特有的一种防御、管理哨所,卡伦在满语中是“站”的译音。绥棱、望奎厢白乡中心屯有一处“卡伦”,后来“卡伦”裁撤),巡防的八旗官兵就把路过的这条生活繁衍大量水獭的河呼之为——水獭河,满语音水獭为海伦,这条河也就是今天的海伦河,把河北岸的山丘就称为水獭山,即海伦山,这就是海伦山、海伦河由来。
       这就说我们海伦一词出自于满语中水獭这种动物的名字的读音。
3、海伦一词用做地名出现时间
       海伦作为这一地域地名出现,最早是在1864年(清同治三年)。现存黑龙江省档案局馆藏档案,《黑龙江将军衙门全宗》保存的清同治三年编写的《黑龙江通省舆图总册》--呼兰河界内四至篇中,明确记述以海伦命名的海伦河位置,即现在的海伦河。清末史地学家---屠寄,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开始,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编撰完成的《黑龙江舆图》及《黑龙江舆图说》中,以当时先进严谨测绘学坐标系方法绘出海伦河、海伦山所在的准确位置。
      我们要说的是海伦一词,海伦一词出自于满语,满汉字典标注水獭读音海伦,也就是说海伦是满语水獭定型的汉语词汇。清末史地学家屠寄在《黑龙江舆图说》对所述的,海伦河、海伦山的海伦一词做出明确注释:海伦国语---水獭也。国语即满语。也就是说海伦一词不是所说的是开鲁、开领、开凌的音转。
4、海伦作为行政区域名字的时间
清末,黑龙江开始裁旗署、添民署,改旗官为民官。在通肯城设立民署——直隶厅,当时的习惯以境内河流山川的名字来命名,(绥棱开始以诺敏河来定名,因重名又以绥棱山命名,通北县因在通肯河北而取名),因海伦河在其境内,光绪三十年[1905]十二月二十四日就以海伦为名字设——海伦直隶厅(1905.1.29)海伦的名字登上历史舞台,是由建立了海伦直隶厅开始的(通肯河比海伦河大,为啥不叫通肯哪?是因为通肯副都统府已使用这个名字,裁撤后又成立通肯协领署也在通肯城内,一城两府避免重名)。
5、海伦的别称。
索伦箐咀子、“苏拉亲嘴子”。“苏拉亲咀子”、东荒。
索伦指的是索伦种人,“苏拉”,满语意为松散,指闲散的旗人,箐咀子,即土堆上生长珍贵艾蒿之地。
索伦箐咀子——出自民国二年《海伦县志》,其释;海伦在前清时为皇家围场地,禁民樵采。游猎其中者惟索伦种人。同光年间,绥化已设通判理旗民事。而海伦犹为围场莫敢涉足。即间有入而樵刈者,亦往往为索伦人所苦。故当时人呼其地曰为索伦箐嘴子,即今之厢红旗头井是也。索伦箐嘴子’并非固定地名
伪满康德六年(1939年)《海伦县事要览》--开垦前海伦称“苏拉亲嘴子”。
伪满康德十年(1943年)《海伦县政一览》--海伦原名“苏拉亲咀子”
1985年《海伦县志》--海伦原名“苏拉亲嘴子”。
当时是指的是原海伦,今望奎县镶红旗头井,呼兰河北岸通江埠附近。据传,早年有土台高10数丈,是索伦族游牧狩猎休息所筑。”亦往往为索伦人所苦。故土人呼其地曰为‘索伦箐嘴子’,即今之厢红旗头井是也③。该地今有立垒④如城纵横广数十丈,时索伦人行猎所筑
东荒;黑龙江东荒围场,“北逾通肯河绥棱额山,东逾青山、黑山,周围数千里。”大致在今松花江以北通肯河和诺敏河流域。
老通肯:海伦城的前身即通肯城,民国版的地图中海伦多都有标注“通肯”,老一辈人们称海伦城为老通肯。
阅读 238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