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探讨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解决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2022年12月8、9两天,江苏省初中语文学科优质课比赛活动隆重举行。
由于疫情,不能亲临现场学习,谷新军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积极参与线上观摩,组织深入研讨,疫情封控不住大家的学习热情。
赛课虽已结束,但大家意犹未尽,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疑惑。在激烈讨论后,大家又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好的光源,让学生闪闪发光
泗阳县裴圩中学 王慧慧
寒冬将至,却有幸在12月8号至9号享受了一场省优课的饕餮盛宴,倍感温暖、惊喜。参赛选手们各具特色,各美其美。虽因疫情和学生们一起困在学校,却阻挡不了我学习的热情。
我不仅自己用电脑认真聆听、学习,还利用我的课堂,在一体机上播放现场直播,和我的学生们一起观看、学习。希望我的学生们也能够抓住这难得的机会,感受一下省级优课教师课堂的魅力。
各位参赛选手的课都紧紧围绕着新课标,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方式方法上有的选手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逐步引导学生入境悟情,有的适时地展示个人范读感染学生,有的选手通过任务群的形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印象最深刻的是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中陈婷老师上的九年级《溜索》一课。由此我意识到,好的光源可以让学生闪闪发光。陈老师一字立骨,扣住标题“溜索”的“溜”字解读文本,她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感受“溜索”的艰难险阻,接着抛出“溜”字的另外一个读音第四声liu,迅速、轻巧、麻利的意思,适时地询问学生他们溜索“溜”吗?引领学生朗读体会文章内容的深刻含义,感受马帮的汉子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学生对于这些汉子们油然地生出敬佩之情。最后陈老师问学生,由于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溜索已经取消了,只保留了些供人们参观旅游的体验版,大家觉得溜索有必要留下来吗?再次引领学生感受溜索体现的精神内涵。
“溜索很溜,溜索要留”,陈老师这堂课构思设计精巧,首尾呼应,板书也形成了闭环。真是,妙哉、妙哉!陈老师上课语言简洁,肢体得体大方,状态亲切自然,临场掌控力极强,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获得的,而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正是因为陈老师这样好的光源,让学生闪闪发光,师生相映成趣!
我也会向这些优秀的教师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以期自己也能向这些优秀的教师一样成为一束好的光源,让我的学生闪闪发光!
课堂让改变发生
胡婷
本次线上赛课的语文课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从中受益匪浅。各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声情并茂、自然大方的教态,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精美的课件,巧妙的板书等,令人赞叹之余更多的是沉思。从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
在今天的培训中,各位老师都跟我们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古诗文教学:《木兰诗》、登临送目驰壮怀——《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群诗阅读、《渔家傲》群文教学——易安词的刚与柔、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定风波》《破阵子》联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文言文教学:《核舟记》、《孙权劝学》、《小石潭记》等;现代文教学:《安塞腰鼓》、《一棵小桃树》、《梨花驿路》、《溜索》、《老王》等篇幅的教学,无不穿插了巧妙的朗读设计与指导。
通过不断地引导学生朗读来体会文章的美感,以声带情、以形入情,经过充分地、反复地朗读,孩子们设身处境地进入文本的情境,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在理解文本的意思后,再反复的感情诵读中,孩子们会积极想象,把自己置身于文本的意境中,探索文字的艺术魅力。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朗读意蕴的悠远延绵。
例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老师巧妙的设计了三个任务:知奇“事”、识奇“人”和诵奇“文”三个环节,以四幅出自发行的邮票图来引入课堂教学,尤其是在最后一个环节,诵奇“文”不仅从技法上面引导学生总结句式的变化、换韵加口语、铺陈造气氛等特征来助于传唱更让孩子在让邮票也能可视!可听!这一环节为《木兰诗》录制语音,从诵读的处理方式和展示方式来收束课堂,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中发生改变。
再如《安塞腰鼓》的教学中,教师在句式特点、动静比较、情境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从文本内涵中感受“激越、快速、急促、绝响”的情形。让孩子们情为之所动,手为之所舞、颜为之所张、发为之所竖等。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孩子们的朗读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王崧舟老师说:“在朗读中,在吟诵中培养语感、文感、境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这是让语文回归本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学习,让改变发生
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 姚敏
时维冬月,寒气逼人。但作为初中语文人,我的内心却洋溢着欢快与热情,因为江苏省初中语文学科优质课比赛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又是一场饕餮盛宴。由于疫情,不能亲临现场学习,但省教研室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向全国语文老师共享了这一盛事,虽然被疫情封锁在家,但还是在上网课之余,欣赏了老师们的精彩授课,感觉收获颇丰。在这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连云港市海州中学陈怡名老师的《易安词的刚与柔——<渔家傲>群文教学》。下面我就来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感受。
一、以时间为线索,有序推进课堂
陈老师的课呈现了李清照的几首经典代表作品:《如梦令》、《醉花阴》、《夏日绝句》、《渔家傲》,重点分析了《渔家傲》。这几首诗词,是按照李清照人生历程的先后顺序安排的,很自然地引出诗词的主题:前期少女时代的“少女之乐”、少妇时代的“思夫之愁”,后期中老年时期的“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追求”。在这过程中,陈老师还穿插介绍了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她在诗词之外的其他爱好和成就。课堂内容丰富,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层次分明,浑然一体,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感受到一个立体的丰满的李清照形象。想起自己之前也上过李清照群文教学公开课,基本上遵循了这个顺序,课堂推进也比较有序。但是反观近两天刚上的李清照的《渔家傲》和《如梦令》的过程,因为教材是把这两首词分开在不同的课目中,我并没有把它们放在一起上,而是分别上的。在上课过程中,我也补充介绍了《声声慢》和《夏日绝句》,但还是显得零碎、随意,整合性不够强。一方面是受到网课形式的限制,一方面也是日常教学受惯性影响,不能够把整合概括意识很好地运用到“家常课”上。这是我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二、“刚”“柔”并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这节课,陈老师分析了《如梦令》和《醉花阴》中李清照“柔”的一面,少女的愉悦、少妇的柔媚,都体现了这一点。而《夏日绝句》和《渔家傲》则体现了她虽为女子,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性格刚烈,宁折不弯;她甚至用“天帝”这个慈祥温情的形象来影射讽刺当时的皇帝不顾人民的死活只顾自己逃命的实事,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以回答天帝的疑问,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人生价值无法实现的愤懑,和对理想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这哪里是封建思想、男尊女卑观念钳制下的女性啊?这分明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现代女性啊。所以教者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用“小我”来概括前期的李清照,用“大我”来概括后期的李清照。无论是“刚”与“柔”,还是“小我”与“大我”,教者都在引导学生在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同时,也让学生认识了一个和固有认知中不一样的李清照,感受到她的人格魅力,并激发了阅读她的其它作品的兴趣。这样的设置体现了陈老师的巧思。
在讲解过程中,老师的讲解和朗读也是刚柔并济的。陈老师声音优美,态度亲切和蔼,讲述娓娓道来,充满女性的柔美。但在讲到李清照的刚烈、对现实的不满,范读李清照的《渔家傲》,又显得慷慨豪迈,充满刚劲的力道。老师用这样刚柔交织的声音,使学生和听课者都沉浸在诗词的美好意境中,沉浸在李清照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中。
我在讲解李清照诗词的时候,也分析了她性格里的刚与柔,诗词风格的婉约与豪放,但没有上升到小我与大我,在人格升华的层面讲解、引导、概括还有欠缺,本质上是思考的深度还不够。这也让我更加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三、任务驱动,让语文活动落地
陈老师这节课,重点讲解的是《渔家傲》,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给了学生三个任务:任务一:一读梦境。要求读出节奏韵律。找出梦中景。任务二:二读品梦情。要求:读字字含情。找出词眼,品读作者情感。任务三:三读明手法。要求:读出重音,分析抒情手法。整个过程以朗读为切入点,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感受、去概括、去表达。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体和中心。
以前听过不少课,很多的“任务”很虚,好像是为了“任务”而“任务”,没有真实的语文活动,表面很热闹,但一节课下来好像没有什么收获。
而陈老师这节课,通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为载体的语文学习活动,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和语文核心素养。这样的任务驱动,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实实在在的朗读训练,是切中肯綮的词语分析,是情深意切的情感沉浸,是细致准确的语言构建。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语文活动不再是虚浮的,而是落地了,生根了。我想,长此以往,这样的“任务”,必定能真正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定能在学生的身上开出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素养之果。
反思自己,在教学中,也比较注意在课堂中实施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多读、多说、多写,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是有时候要赶进度的时候,就会把一些活动给省略了。学生又变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口袋”。那时,课堂,又退化了。这点,让我觉得汗颜。深觉自己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这次教学竞赛的主题是“课堂让改变发生”。但是我想,赛课的课堂还不一定让改变发生,只有让赛课课堂的理念和方式走进家常的课堂,语文教育的改变才能真正发生。这,就是我们坐在电脑前向赛课老师学习的意义吧。归根到底,是学习,让课堂的改变、让学生的改变发生、让语文教育的改变发生!希望自己一直能够不忘初心,潜心向学,扎根课堂,做更好的自己!
借他山之石,琢己身之玉
陈春玲
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必须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的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的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同时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近段时间学习了七彩语文杂志社主办的“课堂让改变发生”,学习了很多优秀的课例。真心佩服这些老师,他们的课堂教学真是切实地践行着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他们在教学过程当中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老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其中给我特别深刻印象的是来自于南通市海门区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沈烨萍老师的《安塞腰鼓》一课。这一课沈老师特别注重朗读,一篇文章以读带赏加分析,环环相扣,过渡巧妙不落痕迹。沈老师是激情满满,学生也是心潮澎湃,我们听课学习的老师更是赞叹不已,佩服沈老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一堂课结束,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课堂开始,老师的导入语干净利落——学习刘成章的一篇散文《安塞腰鼓》,每篇文章都有它自己的阅读方式,《安塞腰鼓》怎么读呢,一起看一下课后的阅读提示给了什么方法和建议。这样的导入语不啰嗦,不拖拉,目标明确,而且能很好的利用课本的助读内容,可谓是课内课外相得益彰。
整堂课一“读”贯通。首先采用展读比读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郎读的热情。老师也充分发挥自己的协调作用,及时的指导朗读,鼓励朗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鼓励下,也是学得开心,学得用心,收获颇多。
两天的学习让我收获很多,也对比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是觉得自己的要学的还很多,这些优秀的老师激励着我,向他们学习,向他们靠齐,争取让自己也能变得更加优秀。
植根核心素养课堂 让课堂改变真正发生
泗阳县致远中学 胡梦影
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推行以来,探讨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科实践路径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如何让课堂真正改变,如何让学生真正学习,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都成为了每一位语文人的长远命题。为加强课堂教学指导,敦促每位学员的学习与成长,谷主任将12月8日举办的省初中语文优课评比链接推送至群里,供我们学习借鉴,两天的研习下来,真可谓受益良多。
本次比赛课题为丰富多样,都为教材文本,这些文本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比赛倡导语文课堂要以学习为中心,以素养为纲领,以实践真育人,各位名师高手真正研读新课标,落实新课标理念,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高品质课堂。
有的师生共读,声情并茂,气势不凡;有的整合文本,大胆创新,反复品读;有的选点突破,立意新颖,渐入佳境;有的重在思维,抽丝剥茧,逐层提升;有的读写结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有的由人及文,点面结合,立体可感。让听者可从雄浑磅礴的《安塞腰鼓》中感受旺盛的生命力量与时代精神;在缱绻的《驿路梨花》中沐浴纯真美好的情感,体味雷锋精神的传扬;在沉郁顿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感佩诗圣忧国忧民的崇高境界……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一个个生命被唤醒,被激发,被启迪,诗情在激荡,审美在创造,思维在碰撞,生命在成长。
语文学习是一种形式,一种生命的美好体验,更是一种正向价值的引领。本次学习,让我充分体会到了语文学科“以文化人”“学科育人”的新课标理念,也深切感受到了“课堂,让改变真正发生”。学无止境,精益求精,愿未来的语文大道宽又阔。
向名家学习,思自身之不足
庄洁
因为疫情,虽不能线下目睹各位名师风采,但幸运的是能够参与网络的直播学习,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名家风采。
各位优秀的教师都紧紧围绕着新课标,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情景式教学、任务群教学、教师示范引领,让我目睹了各位教师的风采,也深感自身的不足。
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中陈婷老师上的九年级《溜索》一课让我印象深刻。陈老师先是创设探险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和身为青少年的那股带有强烈生命力的探险精神激发出来,当然,在课堂上,更多的是一种探究的精神。陈老师扣住标题“溜索”的“溜”字解读文本,她先循循善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溜索”的艰难险阻,接着抛出“溜”字的另外一个读音第四声,是迅速、轻巧、麻利的意思,适时地询问学生他们溜索“溜”吗?引领学生向文章的纵深处思考。
除了主观的思考,更有客观的引领,陈老师带领学生朗读体会文章内容的深刻含义。从句子的选择到句子朗读的轻重缓急的处理,无时无刻不在帮助学生创设当时的险境,从而感受马帮的汉子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学生对于这些汉子们油然地生出敬佩之情。
最后陈老师问学生,由于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溜索已经取消了,只保留了些供人们参观旅游的体验版,大家觉得溜索有必要留下来吗?这种将现实于文学,将现实与昔日的交错,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情境,设身处地思考问题,从学生的回答,我惊喜地发现,有的学生的思考已经超越了一位青少年的高度,他们的思考甚至上升到了整个民族,这难道不是我国,我民族未来的希望吗?这样拥有大格局的眼光、拥有大格局思考后辈正是新一代正社会主义接班人所需要的。
对比之前我的课,显得过于平淡、未能将学生置于让学生身心投入的情境中。只在导入时创设情境,却未能向陈老师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让学生投入到那样的险境中,让自己成为故事的主人公,身临其境感受曾经的不易。
最后“溜索很溜,溜索要留”的总结,让我们看到整节课首尾呼应,板书也形成了闭环。着实令人佩服!
我也会向这些优秀的教师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不断向私我反省和反思,努力一点一点进步,向标杆学习!
一词立骨,读中感悟
黄艳琼
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们来说,这次省优课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们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两天的线上观摩,收获颇丰,看到每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们连声赞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南通市海门区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沈烨萍老师的《安塞腰鼓》一课。
沈老师从生命律动,民族精神,时代风貌,层层深入、层层递进,不仅教出腰鼓民俗,更教出了文化内涵!每一层,老师都带领孩子们穿行在语言的精美丛林之中,感受汉语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精神伟力!真是知识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沈老师课始就紧紧抓住“生命律动”来贯穿,一词立骨。不断引导学生用朗读来呈现这种“生命的律动”,然后整节课都围绕“生命的律动”来推进课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丰姿!”沈老师引导学生围绕安塞腰鼓“短促”、“强弱交替”的特点反复诵读上面短句,来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生命律动。“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沈老师用“停连”中“连”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诵读,通过师范读、展读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进一步感受安塞腰鼓刚劲奔放的生命律动;“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一连串长句,沈老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重读,融入情感,来感受黄土地人民豪迈粗犷、奇伟磅礴的生命律动,进而感受到豪迈、奇伟的民族精神;写作背景资料恰切出现,越来越接近文化内涵,沈老师再引导学生读文章25至27三小节,连用7个动词,感悟新旧生命交织的生命律动,感悟时代风貌的生动演绎。
多种形式的朗读是语文课应有的特色,学生间的互评,教师的指导,三者相结合,促进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机结合。本节课正是通过语言传递情感,朗读驱动情感的升华,让学生从生命律动到民族精神再到时代风貌,层层深入。
随着2022年版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素养立意的语文课程时代的到来,也必将对语文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要求学生努力学习的时候, 我们老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聚焦课堂教学,努力提升教学效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素养,不负新时代教师使命!
编辑:姚敏 审核:谷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