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习作教学之道浩如星海,探索实践之路深远绵长。
为提升工作室成员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和解读新教材的能力,切实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小学习作教学水平。12月9日下午,茅箭区小学语文“文之蕴”名师工作室开展集体研讨活动。由于疫情原因,原定于线下开展的研讨活动临时改为线上进行,但工作室全体成员热情不减,按时相聚云端,开展以“研讨习作教学模式 促进语文要素落地”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活动由工作室成员冉娟娟老师主持,“文之蕴”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马小丽老师及全体成员共同参与。
活动伊始,方静、戢艳霞老师分享了工作室第二期学习后的培训心得,对董林涛老师的讲座培训进行了重点解读。方静老师认为,我们要注意依托课文,衔接课内课外,高效推进快乐读书吧,衔接课内课外,有效衔接。语文要通过课内外阅读衔接辐射点,辐射于广泛的课外阅读。戢艳霞老师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她指出:推进整本书阅读在教学过程中不同年段的侧重点应是不同的。每个阶段不同的方法指导,老师应该当做小课题一样去研究。
紧接着,工作室主持人马小丽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一节三年级下册的习作课例——彭爱芬老师的《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彭老师的课堂朴实、细腻,如同涓涓细流,流进学生的心,也流进了工作室全体老师的心。在观看课例时,工作室伙伴们认真聆听、及时做笔记,不愿错过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或详记各个环节,或批注当下的感受,老师们都深受启发。
接着,工作室的老师们在线上积极讨论交流前期梳理的习作语文要素。讨论过程中徐春艳、方静老师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及疑问:写人类型习作中不同年段、不同习作要素、不同习作主题,我们如何结合课程标准明确对应的学习任务群?大家纷纷积极发言,建言献策。马小丽老师及时引导大家:关于如何定义习作教学的学习任务群,我们需要反复研读教材与课程标准,结合课程标准、习作要素,与单元人文主题相关联,找准具体衔接点。
之后,工作室成员分为两组,根据马小丽老师提供的“习作四课时”模式,结合具体习作教学,分别研讨写人、记事类习作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模式。小组内,大家根据观摩的习作课例,分享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与学习的理论成果,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老师们提出:写人离不开事,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拓宽思路;用课文例文作为支架,教方法,然后学生进行片段训练,师生讲评;我们可以参考四步教学模式“激——问——述——写”等观点。马老师在两个组的讨论中适时引导,及时点拨,针对性指出习作教学有两方面策略,一是借助例文,二是提炼写法,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名师课堂是讲、写、评三个大环节,一般都是1个小时,我们的教学只有40分钟,我们要跟平时教学结合起来,每一步都要落地。关注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课堂教学中要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重点应放在拓展思路与具体指导两个最重要的环节。经过马老师的指导,老师们茅塞顿开。最终大家讨论认为,无论是写人类型还是记事类型习作教学,第一课时都要注意从“创设情景导入”、“明确写什么”、“指导怎么写”、“动笔练习写”入手,抓住每一个重难点、关键点,及时引导,方能达到实效,推动语文要素的落实。
最后,工作室主持人马小丽老师做总结性发言,并对后期工作进行安排。她认为本次研修活动有一定的高度、温度和深度。肯定了老师们扎实、真实的研究态度,点赞了老师们深入、投入的研究精神,表扬了老师们展示了团队的风彩。她强调,进行单元整体化的习作教学,我们要做到习作教学有目标、指向明确,训练内容聚焦;在阅读中习得表达方法,巧设习作支架,帮助学生搭建习作框架,环环相扣,顺利完成习作任务;注重习作交流,评价有方向、方法有趣味。马老师鼓励大家在平时习作单元教学中试着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实现目标统领下的“教学评”一体化。她还布置了工作室下一阶段相关工作,并鼓励老师们继续深耕习作教育教学,积极推进习作课堂教学改革,把教育研讨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努力成为有主张、有实践、有情怀的教学名师,擦亮名教师工作室的品牌。
初冬暖阳万物藏,岁月沉香悦时光。此次“文之蕴”名师工作室线上研讨活动,工作室主持人马小丽老师发挥引领与辐射作用,带领成员教师们深耕不辍,各抒己见。既发散了习作教学的新思维,拓宽了习作教学的新思路,又掀起了习作教学的新篇章,有助于稳步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课堂的质量,更好地打造“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