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初思政工作室】教学论坛活动小结 ——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课程资源落实新课标(适切性、生活化)

听说南方不冷。
创建于2022-11-30
阅读 5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进一步加强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理解,精准把握新课标的实质和主要变化,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质量,切实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2022年11月21日,望初思政名师工作室的全体老师们,进行了主题为“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课程资源落实新课标(适切性、生活化)”的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结合教学课例,在观课评课王娜老师执教的《装扮我们的教室》后,开展了教学论坛活动。

       郭丹主任主持此次活动并率先发言,重点强调“道法”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终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教师们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孟昂老师指出了应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同时跟进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郑好老师着眼于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教材,多样性地开发生活资源。落眼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依标施教,体现学科的人文性。   

       王娜老师结合全国《道德与法治》实行情况,以深圳地区教学方法为例,为大家生动具体的讲述了《道德与法治》的学科学习应融于生活,用于生活。    

       于国丽老师通过熟悉各年段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大家分享了学生“自我、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的认知顺序,并指出应按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的顺序,选择适合的校内外课程资源。   

       随后赵菲菲主任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牵引,强调多挖掘出能引起学生共鸣、真正能体会到的课程资源,每一位班主任、每一位老师都是思政教师、都是课程资源。摒弃无用要素,发挥教师自身优势。   

      崔黎明副校长以“甄别筛选、整合利用、生动生活”十二个字总结了本次研讨的要点,引导教师观察从“法制”到“法治”的变化,引领教师要温柔而坚定地教育学生,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论坛活动最后,由赵忠斌校长进行总结,在肯定工作室活动有想法、有特色、有成效的同时,重点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性,并鼓励工作室成员不断挖掘有效地课内外资源,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质量,创建出一支乐学,善教、勤思、坚守的思政教师队伍。    

       全体工作室教师,在工作室主持人崔校长的带领下,专注聆听,认真记录。研讨后,教师们仔细领会,收获颇多。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相信工作室成员们,一定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强理论修养,提升教学能力,培塑教研思维,让思政课堂绽放生命力!

文字|于国丽

编辑|崔黎明

审核|赵忠斌

阅读 5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