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反复,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也带来了心理层面的波动。静默期间作为学生和教师,我们该如何进行心理调适呢?
学生篇
关键词1:接纳你的情绪
面对疫情的反复,大家都处在一种未来不确定的担忧之中,我们什么时候静默解除?周围是不是有阳性患者?家人和朋友是不是都身心健康……这些质疑都可能会引发担忧、焦虑、烦躁等情绪。其中有些同学还会因此认为自己软弱,意志不坚强,甚至极力否认这些情绪的存在。其实,这些担心都是不必要的。面对疫情出现的各种情绪,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在特殊环境下出现的正常防御的心理反应,应该勇敢地去面对这些情绪,并且坦然地理解和接纳这些情绪。
关键词2:表达你的情绪
不要压抑心中的苦闷和担忧,找一张纸,写下你的担忧,画出你的焦虑和烦躁并表达出来,这样可以帮助你认识担忧的本质,并且让你明白,这一切只是你的想法,不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关键词3:保持平常心
在很多学校都只能上网课的现在,我们仍可以像平常一样坐在明亮温馨的教室里正常上课,这实属我们的幸运。故此,我们要紧跟学校的教育教学节奏,按部就班地学习和生活,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制定一个令自己感到愉悦而且会有收获的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行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率地完成各类作业,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适当预习新课等等,这一切都是不错的选择。
关键词4:寻求人际支持
如果你因为不能见家人、朋友而感到孤独失意时,建议可以通过电话和网络等方式与家人、朋友聊天倾诉。休息时想办法多和人说话,和值得信赖的朋友、家人、老师保持联系,通过互相交流增强归属感和情感支持。
关键词5:保持愉悦运动
运动不仅有助于增强体质,还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精神紧张,增加愉悦心理,让大脑的工作状态得到有效转换。每天做一些运动,并尝试多种运动方式,如篮球,足球,羽毛球,跑步,打雪仗等。
关键词6:良好生活作息
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吃好,睡好,尽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合理规划作息时间、科学搭配营养膳食。
关键词7:寻求专业帮助
要记住自己永远不是孤单的一个人,在家父母期望你健康平安,在校同学们帮助你陪伴你,老师们守护你引领你。如果置身这样的环境还不能疏导自己的心理困惑时,你还可以联系班主任、心理老师或心理医生,通过这些渠道及时向学校和社会心理机构等的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教师篇
一、重视眼健康 “疫”起护眼
1.每节课大概45分钟左右,课间休息闭目至少10分钟。休息的目的是放松眼部睫状肌,减缓眼疲劳,减缓大脑的疲劳,舒缓情绪。
2.平时备课看书写字之余,伸伸懒腰,反复闭眼、睁眼,做眼保健操。
3.立于窗前、阳台或门前,向远处眺望,缓解眼疲劳。
4.舒缓心理压力,保证充足睡眠。
二、教师压力管理建议
为了能很好地应对压力,首先要注意到压力。
1.注意劳逸结合,规律作息。
久坐备课上课,容易腰酸背痛,眼睛疲劳。可以在工作之余适当安排一些较轻松的室内运动。
2.整理房间或办公室。
周围杂乱无章的环境会加重压力。可以着手整理所在的房间或者办公室,整洁的环境会令你赏心悦目,心平气和。
3.参加体育运动。
运动之所以能缓解压力,让人保持平和的心态,是因为与内腓肽效应有关。内腓肽是身体的一种激素,被称为“快乐因子”。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产生的内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适当的运动锻炼,有利于消除疲劳。运动能使刺激强度得到变换,起到改善、调节脑功能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
4.拾起曾经的兴趣爱好。
疫情限制了我们的活动空间,却也给了我们机会。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稍微放缓脚步,静下心来去拾起自己曾经的兴趣爱好,有人喜欢画画,练字,写文章,以此陶冶情操。午后或者夜晚,你也可以捧起一本书,静静研读,细细品味,我们的心理空间将会在淡淡的书香中不断延展。
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筑牢校园疫情防控安全屏障,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每一名学生家长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一起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密切关注身理健康,为“心”赋能,以坚韧、坚持和坚守共克时艰,用理想、责任和担当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