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和创作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生于北京市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任过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从此开始文学创作。回国后,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抗战爆发,老舍奔赴武汉,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要领导人。解放后老舍继续创作,写出《茶馆》等传世名作。1966年8月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迫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碑墓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太平湖已不再漾波,世间也再无老舍)
老舍一生著述丰富,共写了一千多篇作品,约七八百万字, 包括小说、话剧、诗歌、杂文等文学作品。主要作品:《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茶馆》等。
二、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对文化批判与民族性问题的格外关注,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的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卷恋,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达到的。
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 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
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他的贡献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 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所取得的巨大突破。
(一)文化批评和对民族性问题的关注
1.重视文化对人性和人伦关系的影响。
2.注重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这个观点决定了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持批判态度。
3.通过展示不同市民的个性和生活方式来反映其背后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与冲突。
(二)独特的文体风格
老舍创作了多种多样的文体形式,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1.老舍作品的“京味”特征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1)“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为读者握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这画卷所充溢着的北京味儿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2)京味”还体现在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和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宫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
(3)复杂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北京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上。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是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的统一,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和陶醉,以至因为这种美的丧失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和若有所失的怅惘:同时也为“文化过熟”导致 的柔弱、无用而愧叹不已。
(4)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自中追求讲究和精致的美。老含成功地把语言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干净利落,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其中都有他独特的体味与创造,又隐约渗透着北京文化,体现了老舍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发展和创造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2.老舍作品的幽默特征
幽默是老舍作品的一大艺术特点具有其鲜明的创作个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1)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是受到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2)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 “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这样,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就具有了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这主要表现在老舍的早期创作中,如《离婚》中,老舍的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不是从文字里硬挤出来的”,并且追求更高的视点,更深厚的思想底蕴情购自我批判。
小羊圈胡同的童年老舍
老舍北平的秋
(三)语言风格
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总的说来,老舍的语言呈现以下几个特色:
1.幽默风趣。
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整体风格特色。如《离婚》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可谓不胜枚举:写老李嫌弃自己的老婆,然而自己却是“穿上最新式的西服会在身上打转,好像里面絮着二斤滚成蛋的碎棉花”等.。
2.俗白精致。
老舍的语言俗白优美,雅俗共贯,在俗白中体现出艺术性、审美性,具有雅 的色彩。老舍的“俗”是通俗,即普通老百性的日常用语:老舍的“白”就是不做过多修饰修辞,但又于俗白中体现出一种精致之美。
3.饱含温情。
老舍作品的语言是宽厚温和的善意的奚落。老舍的温情在《济南的春天》一 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作者笔下的冬天没有那么寒冷,而是温暖可爱。
4.富含潜台词。
主要体现在戏剧中,如《茶馆》的第一幕中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充满 了刀光剑影。这些潜台词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5.浓郁的北京风味。
老舍的作品多用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充满独特的北京等市民日常生活用语,《骆驼祥子》中关于洋车夫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北京地方风味等。
6.“谈话风”式的语言。
老舍“谈话风”式的语言平易自然、简练明白、朴素随性,多用白 描、极少雕琢。如《骆驼祥子》开头对洋车夫那段文字的描写犹如同读者拉家常,通俗明白、 流畅单纯。
总之,老舍精致独特而富有京味的语言使其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四)个性鲜明的市民形象系列
多种多样的市民人物形象构成了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通过揭示各式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构成,老舍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剖析和批判。在老舍的笔下,有“老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正派市民形象”、“底层市民形象”4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1.老派市民形象。
这是老舍写得最好的市民形象,在老舍笔下,“老派市民”是披着城里人外壳、但满脑子封建思想的老式子民。他们是在封建传统道德思想毒害下腐朽保守、顽固软弱的形象,其思想和行为都带有浓厚的“旧派”色彩。老舍借这些在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恪守礼教、思想腐朽的旧式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落后部分进行了批判,如《二马》中移居英国的北平市老马身上落后的国民灵魂,“猫民”的种种保守、感昧、非人性的性格等。
2.新派市民形象。
老舍笔下的“新派市民形象”多为市井无赖,他们集东西方文化糟粕于一身。如《老张的哲学》的蓝小山、《四世同堂》中丁约翰之类的西崽,以及《四世同堂》中的祁瑞丰等一类胡同纨绔子弟,都是一味逐“新”、一味追求“洋式”的生活情调而丧失了人格的堕落人物。老舍在表现这些“新派市民”时,使用刻薄的表现手法,塑造漫画式肖像,既进行讽刺,也寄寓着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惋惜和新潮的激愤。
3.正派市民形象。
这类人物形象是老舍理想中的国民,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对正派市民的塑造,是按照比较传统的道德标准来构思的。如《老张的哲学》中的赵四、《二马》中的李子荣、《离婚》中的丁二爷,都是以理想市民的侠义行动为善良的平民百姓锄奸,从而获得大团圆式的戏剧结局。 他们坚韧不属、勇于自我牺牲的民族精神,可以成为建设新民族、新国家的精神力量。
4.底层市民形象。
“底层市民形象”是老舍刻画的最多的人物系列,在老舍作品中具有重要地位。这类市民形象一般挣扎在贫穷的社会底层,他们不仅继承了中华传统美德中勤劳善良的良好品质,还具有“正派市民”的某些人格特点。如《骆驼祥子》里的洋车夫榨子、《我这一辈子》里的老巡警,《断魂枪》里的拳师沙子龙等,在这些表现底层市民命运的作品里,贯穿着排拒资本主义文明的主题,老舍站在下层城市贫民的立场上,对西方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潮做出了 锐的批判。同时,通过对城市文明病和人性的关系进行探讨,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 人民的苦难生活,体现了对社会底层市民的同情。
北京民国时期的洋车夫
(五)老舍小说的创作特点
1.浓郁的“京味”。
老舍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封建宗法观念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这个惶怒、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通过日常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进展到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作品的背景基本都是北京,写作题材也是以北京人的生活为主,同时运用了大量富有北京地域特色的词语,如“哥们儿”“打哈哈”等词,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2.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
老舍所建构的市民世界是以众多鲜明的市民形象构成的,这些市形象大致分为四种。
3.文化审视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
老舍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作品充满了对“国民性”的思考。
4.小说文体的创新。
老舍创作了多种多样的文体形式,如写实小说、抒情小说、童话、传记等等。
5.幽默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所体现的幽默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 读其小说使人往往忍俊不禁,又会掩卷深思。
6.老舍的作晶表现出鲜明的反常爱围的宗旨。
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 作品,作品中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之,老舍是第一个把乡土中国社会现代性变革过程中小市民阶层的命运和思想通过文学表现出来的作家,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作品注重文化,其表现形式能够适应并提高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是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性的象征。
三、心中的老舍
1.名人对老舍的评价。
(1)胡风:“舍予是经过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没有被这些所湮没,反而显得更凸出,更难能而且可爱。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复杂的枝叶所衬托着的果子。他底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话还是笑话的那一种幽默。现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里面正闪耀着他底对于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时却要为国事,为公共事业,为友情伤心堕泪,这恐怕是很少为人知道的。”“舍予是非常欢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但同时也是富于艺术家气质,能够孤独的人”。
(2)舒乙:“生活中的父亲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时间不说话,在闷着头构思写作。很严肃、很封闭。但是只要有人来,一听见朋友的声音。他马上很活跃了,平易近人,热情周到,很谈得来。仔细想来,父亲也矛盾。因为他对生活、对写作极认真勤奋;另一方面,他又特别有情趣,爱生活。”
(3)朱光潜:“据我接触到的世界文学情报,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也只有沈从文与老舍。
(4)樊骏评价老舍:“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幽默,就没有了老舍,更谈不上他在文学史上取得那样的成就与地位。
(5)冰心对老舍的评价:“一位可亲的好朋友”。记得冰心回忆起老舍,他对孩子特别的和蔼,每次他来拜访的时候,都要在包包里面装满许多的吃的。还没到门口就被冰心的孩子们发现了老舍笑呵呵的将吃的分给孩子们,不仅如此还给孩子们写过信,画过小孩子一样的画,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也深受朋友们的喜欢,这就是老舍。
(6)我心中的老舍:是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喜欢种些花花草草的。老舍还是个幽默的人,他的书写得诙谐幽默,读他的书是一种享受。老舍还是个有责任感的人,在抗战时期,他是"中国作协"的主席吃力不讨好的活。"中国作协"是以抗战为主旨的组织,任职期间有很多困难,甚至有生命危险,但是他坚持下来了,而且做得令人钦佩,因为他心存祖国心存人民,有责任感。
四、老舍的作品欣赏
(更换音乐欣赏)
《茶馆》话剧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