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的评价,解惑深思的培训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种子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高端研修班

刘晓婷
创建于2022-11-25
阅读 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种子学校领导及骨干教师高端研修班学习进入第五天,今天的学习主题词是“评价”。评价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的薄弱一环,多数学校缺乏体系性的评价机制,也缺少可以实操的评价工具,但身处教学一线的教研员、校长和老师是非常渴望建立起完善的评价运作模式的,而今天两位教授的讲座,给我们开展评价改革与实操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下面先来总览一下两个讲座的精髓:

    杨向东教授:《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与考试评价》

    杨向东教授简介:

    杨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大学,曾在堪萨斯大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心任专职研究员,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担任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兼任国际心理测量学会会员,美国国家教育测量委员会会员,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员。在国内外发表多篇学术成果,其中学术论文SCI收录5篇,国外学术刊物12篇。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并受资助。研究领域:教育研究方法、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学生认知诊断测验、教育测量与评价。

     

    杨教授的讲座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详细分析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模型;二是素养导向下的考试命题设计,重点介绍了“素养为纲、育人为本”的课标研制思路,解读了素养导向下的学业质量标准、课程内容重构,分析素养导向的考试命题设计实操方法。杨教授的讲座有理论高度,有实例支撑,聚焦学业质量标准怎样转化为考试命题评价,让我们对各学科新课标中“学业质量”这一板块有更好的理解。

     

    周文叶教授:《基于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与运用》

    周文叶教授简介:

    周文叶 教育学博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奖项,主持“运用表现性评价提升教师立德树人能力研究”“指向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发展研究”“中小学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发表SSCI论文4篇,CSSC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译著《变革学校:项目式学习、表现性评价和共同核心标准》(湖南教育出版社,2020)。

     

    周教授的讲座主要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的特征、内涵与功能,二是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设计的方法,三是如何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素养的养成。

     

    再来看我们感悟到哪些教改之道:

    每半天的专题学习结束之后,我们每位学员都会及时地记下自己的学习体会,在小组群里进行热烈的讨论,并写出当天讲座的收获、感想与思考。在怎样写好“听后感”方面,组长给大家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教授的观点或理论印证了自己过往的哪些课改举措是正确的,记下来,坚定自己对这个课改继续进行下去的信心;

    二是教授的观点或理论纠正了自己的一些做法或想法,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引发自己思考接下来要怎样改变,把改变的初步设想记下来;

    三是教授的新观点新理论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窗户,有“原来可以那样做”的大切大悟,把这个“大悟”写下来,不要让它跑了;

    四是从教授所讲或所举的例子中,让自己联想到很多教育教学教研方面的疑惑与矛盾,把这些疑问与矛盾记下来,作为自己今后研究的方向。

    按照这几点建议,看看我们今天都发表了哪些感想或看法:

    刁小东:纵观几天来的讲座学习,一直存在一个疑惑,就是每一轮课改,都存在两个课改,即:“专家教授设想的课改”与“现实教学中的课改”,两个课改“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你画你的饼,我受我的苦”。“专家教授设想的课改”描绘出了课改的美好场景,也提供了一些操作路径,似乎只要按之改之,就能解教学之困,就能把所有学生培养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现实教学中的课改”总是慢了很多节拍,基本没能实现课标的要求,或实现的成数很低,就如2011年版课标开始的课改,当时也是轰轰烈烈地开展,但回首一看,这十多年来,多数学校的教学状况是旧疾没除、新病丛生,应试的意味更为强烈了,而且必须是更高成本、更高手段、更加激烈的武装到牙齿的应试竞争,逼得上头要祭出“双减”政策以纠偏。因此,新一轮课标出台之后的课改,我们希望“专家教授设想的课改”与“现实教学中的课改”是相向同行的,前者要对后者有接地气的指导,后者要对前者有深刻的理解。

    王育群:聆听杨向东教授的讲座,主要有以下三点启发:一是需要依据核心素养的理念重新定位评价标准,这意味着评价理念由知识取向转为素养导向;二是评价指向由对他人知识的再现和理解转为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三是评价模式由抽象封闭性的转为情境开放性。今后,系统整合日常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建立系统的素养评价体系,是学科育人的深化探究主要方向之一。

    陈弘皓:杨教授关于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与考试评价的讲座中让我认识到,学业质量标准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关系,课程内容决定学什么,课程实施引导怎么学,学业质量标准决定怎么考。学业质量评价下的课堂应该追求单一化知识点向全局性学科素养理解。

    李月平:杨教授关于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标准与考试评价的讲座中让我认识到,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的涵义。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核心素养的界定和选择以素养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的考察方式。考察的内容更加整合,注重情景化,也就是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用所学科的眼光发现问题,表达问题,用学科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魏春阳:今天听了周文叶教授的关于《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讲座,让我更清晰的认识到了何为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为什么构答反应、作品、行为表现被视为表现性评价,怎样设计和开发表现性评价工具及如何使用评价工具。在表现性评价的内涵与功能一表中,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从低阶到高阶,从固定答案的选答反应到建构与创造的表现性评价,都是围绕着我们的核心素养目标,设计出来的不同形式的评价方式。周教授的讲座中还引入了非常具体的案例,案例非常好的示范了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是如何嵌入到学期课程纲要和大单元学历案中去的,这样的示范给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者非常接地气的实践性指导,让我们收获匪浅。

    ……

     

    最后说说我们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些疑惑与新的思考:

    崔允漷教授说:培训就是为了解惑。作为参加研修的学员,要做到“听前有疑、听中有获、听后有思”,而越听越多疑问的学员才是真的好学员。专家讲座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开我们过往的疑惑,而且能够激发我们有新的思考,下面我们节选一些学员在听教授讲座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以及新思考,希望有机会再向各位教授请教,再为我们答疑解惑,也提供给全体学员共同思考。

    刁小东: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种子学校,要播下怎样的“种子”才更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如果还是在原来的课改方案上小修小补搞优化,估计这颗种子不会发出什么好芽,即使发芽了也不见得会开花会长成大树会结出好果子。因此,每一所种子学校,都应重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双减”与“双新”背景下,要怎样建构学校的课程体系与课堂模型,走出一条既有“近利”又有“远功”的新课改之路?

    ……

阅读 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