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孔中学建校60周年纪念册(1959--2019)(一)

文心雕龙
创建于2022-11-25
阅读 15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有人说,金孔中学是盐亭最具有举办校庆资格的学校之一。这话虽有点凝重托大,但可见金中社会地位是多么的受人尊崇。又有人说,金孔中学校区刚出生的婴儿哭的都是a、o、e。这话虽无限夸张,但也可见金中校区文化底蕴是那么的精深厚重。

        我要说,60年来,在一个偏远的山区,金中先后有2万多名桃李,从这里走向四方;有数千名学子考入高一级的学校,可表明金中对校区人民的莫大贡献。

        今天,她60岁了,为她举办60庆典,应之者雷动,热心人慷慨解囊。这是迟来的爱,我觉得金中受之无愧。人们早该一起来向她致敬,向她祝福;同时,我觉得解囊者有情有义,也该向他们致谢,为他们点赞。

        金中60年来,一路凯歌高奏,在学校的画卷上记录着发展的历程,在金中的史册上书写着学校的腾飞。翻开史册看吧,是金中人用青春与梦想,用智慧与奋斗,成功地实现了学校的三次历史跨越。

        第一次跨越,以1972年由“盐亭县金孔初级中学校”过渡组建戴帽高中、招收首批高中新生100人为标志。这次跨越是老一辈金中人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提升了金孔中学办学的层次。奠定了金中办学的基础,揭开了金孔中学广泛培育天下英才的篇章。她是金中人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薪火相传的成果。

        第二次跨越,以1983年成功挂牌“四川省盐亭县金孔中学”为标志,这次跨越,确立了金中可举办从初中到高中的普通学历的完全中学的资格。迎来了它的又一个春天。她是金中人多年厚德泽人、躬行实践、执着追求、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展现,她是金中人攻坚克难,励精图治,敬业奉献,奋发进取的成果。

        第三次跨越,以先后建成“绵阳市校风示范校”、“四川省校风示范校”为标志。1990年以后,金中人开拓创新,抢抓机遇,精准发展。用眼光、用智慧、用心血,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提升人文精神,优化师资队伍,提高人的素质,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品位不断提升。2000年高考首批上线超百人,2003年高考本科上线140人,铸就了金中高考的成就与辉煌,赢得了金中的地位和声誉,全部硬性指标达到了省、市“示范”的基本要求,金中人一次次地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把可能变成了现实,于是“绵阳市校风示范校”、“四川省校示范校”水到渠成,实至名归。

        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普通中学在新世纪真正诞生。她走出了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山区办高水平学校的独特道路,取得了行业的好评和赞誉,让校区人民群众真正有了获得感和满足感。可以说,她是金中人深谋远虑、锲而不舍,坚强拼搏、凝心聚力,坚毅发展、谋定即行的成果。

        纵观金中的创业与发展,是金中人奠定了金中育人的基础,没有金中前贤后辈的高瞻远瞩,没有金中历代人的耕耘奉献,校园就没有今天的宏大与气场,就没有今天的格局与壮观。纵观金中的成与辉煌,是金中人确立了金中不可或缺的社会地位。没有历代金中人的敢为人先,没有历代金中人立德树人,就没有当年县内一流、市内知名的高品质的完全中学。

        60年来,金中的骄傲在于,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高标准、严要求、抓落实、不甘人后。年年的春华秋实,展现了金中藏龙卧虎,人杰地灵的形象;年年的硕果累累成就了校区无数莘莘学子成人、成才的梦想;年年的丰收喜悦,换来了金孔文化之乡的美誉。

        60年来,金中的魅力在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批批门墙桃李在这里探求知识,放飞理想;又从这里载着收获,载着智慧,扬帆起航。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岗位,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奉献着聪明才智,创造着非凡业绩!给我们的金中又增添着荣耀!增添着骄傲!正因为如此,才让人感到金中是那么的令人高山仰止。可见,金中形象的永葆青春,是各级领导、广大教职工、届届学子、校区人民的智慧定格;金中辉煌的长盛不衰,是金中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铸就。

        60年的这一切,为了不忘却,的确需要纪念。

    举办60年校庆盛典,编辑具有校史意义的纪念册,记述金中教育60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60年的成功与经验,也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哪怕是点滴,这也是金中人的幸事,更是泽被后人的好事。

        60年,是一笔宝贵的教育历程;60年,更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值此60周年校庆之际,一本记载建校、发展、彰显学校业绩的校庆纪念册应运而生。

    翻开这本校庆纪念册,眼神所落之处,满是用心良苦的设计,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活力四射的金孔中学。

        本册主题形象鲜明,内容丰富详实,图文并茂,让许多隐性的精神积淀生成让人可触可感的显性文化,展示了金中六十年的文化底蕴,办学特色。可以让读者在了解校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金中文化的熏陶,提高人的素质,增强校友对母校的集体荣誉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具有可观摩可留存、可见证、可交流、可学习、可借鉴、可激励、可创新的功用,不仅在当下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今后仍然具有长远的延伸性。

        在庆典来临之际,感谢这本册子的编撰者,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搜集整理、爬梳剔抉,求证淘金,去芜存菁、竭尽绵薄,全力作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真实、准确的再现60年的历史,实在不易!

        这本册子资料的收集得到了许多离退休老师、老校友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不少早年师友后人及其亲属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众多年轻学子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是他们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照片、情况介绍和个人简历。无论领导还是校友,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追忆了当年难忘的校园生活,抒写了不解的校园情结;描绘了如歌的峥嵘岁月,抒发了深厚的同志情感;倾诉了心底的思念之情,畅叙了亦师亦友的师生情谊;记载了学校巨大的变迁,再现了金中的精神风貌,字里行间无不荡漾着拳拳的爱校之情。

        尽管编撰者夙兴夜寐,溯源穷流,力求全面展现金中的60年辉煌,但由于时空流转,物去人非。学校变革,档案丢失,许多资料或一鳞半爪,或管窥蠡测,或挂一漏万,望先师后贤、新老校友体谅为好!

        2012年,时逢高中布局调整,校点收缩,金中又办回到了初级中学。望后继者不忘初心,不忘校庆的根本,从中拾贝,努力传承金中文化,弘扬金中精神,励志金中学子,发展金中教育,一路走好。

        金中60周年校庆纪念册組稿初成,总编要我写篇序。当晚浮想联翩,一夜无眠。1979年,我进入金中;2006年,我离开金中,整整27年。16年教师,11年校长,期间听的、看的、做的,在脑海中都不期而至。

        此序可弃,然纪念册不可不读。那是因为,金中人无愧于金中。

                                                                      王裕成

                                                                    2019年11月15日

金孔中学赋

金中77级校友    衡凯

        西陵故地,东丘新园。绵绵群峰描黛秀,幽幽浅壑吐灵泉。金福地,天高水阔,武俊辈出灿若星汉;孔儒乡,源远流长,文贤累继明如珠山。麟麟宝地,彩雀曾经开祥屏;悠悠传奇,黄金今又出洞天。七区罗列,八乡拱环。上有折弓射日,安佛请善,洗泽洁品,双龙舞繁;下则金星拜月,古来祈安,东岱滴翠,桂坊飘兰。

        追古也,嫘母勤智养蚕种桑;思近焉,应升苦营兴学化黔。祖茎秉志,何勇接力。惠雨润土,泽露滋苗。初始时,荒山芜地,缺水少菜;至其后,凿井开路,垦石削峦。大战三暑,苦斗九寒。土屋渐次,农场目添。有道是:校舍庄严集风水,学子笑傲走江海;名冠县市招远凤,气薄云天架长虹。也曾经,一枝妍秀放异彩;更那般,百朵红湿压枝巅;喜而今,集中办学,春灿烂吐芬芳;料未来,仁人促学,秋果炳焕艳阳天。

        筚路蓝缕,创学苦辛有志士;栉风沐雨,玉汝于成赖诸贤。笔耘舌耕,三尺讲台,多少明师传道授业解惑勤;香熏墨染,五更鸡声,无数学子集萤束发刺股艰。有三王舵手维良良成裕成,昊光绍骞曾握盘,正太泽成也领军。有创优名师秀春映昆衡平,兼瑛祥廷芳,汝南达镒,委全昌汉,自甦光文,宗枢诰成,兴钊大兴,光聪勋凡,晓跃晓辰,永孚积芬,高顺宝成,本君本禾,永义永琪,群祥洪鸾,光秀正军……前贤后能,一一无举,挥汗教坛,桃李缤纷。腾龙起蛟,舞凤飞凰,俊才济济,鹏举鹄鸣。数万学子破壁去,经年捷报频传来。恰逢明时多笃学,幸遇名乐助教。师生齐力,打造一流;社会热注,造福后昆。

        文风凛凛,乡学何其鼎盛;字库昭昭,雅韵岂乏传承?为师者,抖擞精神焕新颜;志学人,砥砺身行试利剑!推窗嚼英,发愤图强。三尺坚冰十年冻,千丈豪情万人骄。谆谆诲教,责任扛肩;树德立本,成就未来。承宏学,为人师表;树理念,科技兴坛。蓝天任我往,碧海凭君翻。金中儿郎心弥定,金中英豪步更坚。

        满园绿荫,遍地慧光;神清气爽,步移景换。春迎姹紫嫣红,夏揽郁郁葱葱,秋逢金桂来袭,冬赏雪梅傲空。百鸟和鸣,声声悦耳;书声琅琅,梦圆金中。

        壮美哉,金中愿景!

        傲人哉,风华绝代!

        再上四方惊回首,又凌佛广豪兴叹。凭君问:风景何处佳?休寻别处,金中这边。

                                                     岁次己亥良月 刻石以记之

学校简介 

                                 SCHOOL OVERVIEW

        金孔中学,位于金孔旧场址即岭岗山南侧新场坪处。

        学校于1956年春夏之交动工修建,1958年开始招生教学,1959年全面展开教育教学工作。几经扩建,校园现占地面积46亩,校内高楼林立、花团锦簇、环境清幽,是一所美丽的园林学校。

        金孔中学自开始办学到1972年,是一所单设初中;1972年到1994年,属于初、高中混合型学校;1994年到2012年,为单设高中学校;2012年秋开始到现在,又为单设初中学校。校名全称曾用名盐亭县金孔初级中学、四川省盐亭县金孔中学、盐亭县金孔中学,今为盐亭县金孔镇初级中学,虽几经变化,但简称依然为金孔中学、金中。

        金中历任校长有梁应升、刘祖茎、何勇、王维良、杜昊光、张绍骞、梅永康、马正太、王良成、任秀春、王裕成、赵泽成、李发奎,现任校长谢宗瑜。

        金孔中学师资大部由上级部门分配高校毕业生,主要来自西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高等专科院校,在金中这所熔炉的再次炼就下,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教学工作者。1993年开始,改革用人制度,学校开始通过讲课、考试等方式公开招聘青年教师。

        金孔中学的传统生源区域覆盖原金孔老区以及后来新区范围,即金孔、安佛、九龙、金鸡、洗泽、折弓、宗海、古来、八角、会真等地。因校风端正、学风浓厚,县内高灯、林农以及县外西充、射洪等地的学子也前来就读。今日,主要招收金孔、古来、安佛、洗泽、宗海、折弓等地学生。

        金孔中学扎根西陵故地,高擎金孔崇文重教旗帜,在一批又一批领导、老师以及学生的努力下,金中的办学成绩斐然,升学高潮不断,几次出现令县内外教育界惊羡的“金孔现象”:1983--1986年为第一次,1992--1996年为第二次,第三次是21世纪初。

        在金中高中教育教学大放异彩、绽放光芒的时候,金中的初级中学携手安佛、洗泽、折弓、宗海等几所初中在嫘祖故里盐亭尽情展示风采,如众星捧月般拱卫金中高级中学,为“文化之乡”金孔增光添彩、抒写骄傲。

        光阴荏苒,已过去六十个峥嵘岁月。全体金孔中学人在先任校长的率领下站在新长征的起点上,高举金中文化,高擎金中精神,意气风发迎接新挑战,信心百倍再铸新辉煌。

作词:陈朝伟    作曲:李金斋

    2.1 校史简稿

    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办史

        为了满足群众子女读书之渴求,一九五六年,盐亭县委政府拨款8万元,在金孔场西南一角场坪的坡地上,新建一所初级中学,按六个班设计。历时两年,建成了以竹木结构为主、总面积2000平方米的新校舍。一九五八年秋季,正式开班行课,学生两个年级300人,教职员工共21人,首任校长梁应升。第二年刘祖茎继任,向礼堂以西发展,修砖木结构教室两排八间。金孔中学从一九五八年创办至今,前期和后期办初中,中间40年办高中或初高中混合。创办初期,历经坎坷。三年困难时期停办一年,文化大革命前期有五年时间处于停课、半停课状态。学生学业荒废,损失很大。从开办到60年代初,学校引进了一批大学本、专科学历的青年教师:有杨达镒、石汝南、蒋廷芳、古宗枢、汤瑛祥、韩光文、罗自甦等10余人,为后来办高中储备了较强的师资家底。

        计划经济年代缺钱,校园建设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主调。一九七一年,王维良同志调任学校革委会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当年招初73级五个班。一九七二年,招高74级两个班,生源范围来自金孔、八角两个区的贫下中农子弟。均为推荐入学,学制两年。文革后期,按照“五七”指示,走开门办学道路。师生用课余时间,背基地、做砖烧瓦,仅花两万元左右的维修费,修成了砖木结构的平房40间。首次改善了老师的住房条件。后又师生大战辣子山,垦荒25亩,建起校办农场。高中推荐入学,延续六届。那时师资力量强,校风学风好。教学质量虽不算高,但也培养了一批政治热情高、敢想敢干、能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文教局拨款10万元,建设校园东侧的旧教学楼,三层12间教室,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八十年代中期,梅永康任职时,农民集资,修建通阳台教师住宿楼。九十年代前期,任秀春校长多方筹资,建起第一幢单元式教工宿舍楼;然而学生住房老化陈旧,无钱改造。九十年代后期,经济市场化,教育也放宽。盐亭高中扩招,收费增加。王裕成任职期间,五幢高楼拔地而起。虽然负债较多,但出现了校园新貌。尤其是2004年将邓家湾上面的外操场与新场湾菜地连成一片,围墙外移,建成现代化体育场,使校园面积扩大到50亩,为今天校园进一步改造、美化、绿化奠定了基础。

    二、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发展史

        一九五六年,起名为“盐亭县金孔初级中学”。一九八二年,学校被省教厅批准为高完中,全称为“四川省盐亭县金孔中学”。二0一二年,盐亭县内农村高中撤并进城,金孔中学结束了办高中的历史。从二〇一二年秋季开始,金孔中学名称不改,办成初中学校,先是折弓、双龙两校初中迁入,二〇一五年金孔初中并入,二〇一九年洗泽学生并入,建成“盐亭县金孔中学”,现在更名为“盐亭县金孔镇初级中学。

        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进入城市化的快车道,农民子女大量进城读书。盐亭县高中学校分散,青年教师外流加速。金孔中学到2010年,学生锐减到600人,教职员工由原来的120人减至80人。鉴于此情况,县委决定:2012年将农村高中全部撤并进城。学校有50多位教师通过考试考核到盐中、文同任教,工人职员及少数年老体弱老师留在现在金孔中学工作。金孔中学名称不改,人事大变。李发奎、谢宗瑜同志先后担任新金孔中学的校长。从2012年秋季开始,折弓、双龙两校初中迁入,2015年又将金孔初中并入,2019将洗泽学生并入。目前有初中学生537人,教职员工75人,其中获高、中级职称的教师54人。金孔高中这块黄金宝地将成为初中名校之殿堂,续写金中之辉煌!我们坚信,通过布局调整、人员重组,未来的金孔中学将弘扬金中传统,传承金中精神,继往开来,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开拓的精神,办出有特色的、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鞭挥日月,笔耕不辍的拼搏史

        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师生能量释放,开始办高考补习班。一九七八年拨乱反正,恢复校长主任管理学校的制度。杜吴光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马正大任副校长,衡平重新任教导主任。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狠抓质量得到落实。学校从高80级起,凭考试成绩入学。师生开始挑战高考,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历史。高87级为首届三年制高中班。回顾金孔中学办高中的历史,正好40年时间,经过九位校长的励精图治与严格管理,学校办得有声有色,累计招收培养高中学生1.2万人。升学人数稳居全县第二位。曾出现过三次升学高峰时期:1983-1986年为第一个升学高峰期;1992-1994年为第二个升学高峰期;进入新世纪,高中扩招,师生努力拼搏,升学人数上升,2001年高考首批本科硬上线124人,突破“百人大关”,预示着第三个升学高峰期的到来。

        高峰时期,学校有教职员工120多人,30个教学班,2000多名学生。属四川省办学条件合格高中。此时期,也是金孔中学办学史上最鼎盛、最辉煌、最有社会反响的时期。学校在王裕成、赵泽成、李光样、任宇超校长的带领下,面对激烈的竞争、生源难巩固等压力,上下一心,团结奋进,顽强拼搏,佳绩连连:2002年,高考首批本科硬上线116人;2003年,首批本科硬上线113人;2004年,首批本科硬上线142人,创历史新高。随后几年,因教师调动,优质生源流失等原因,高考升学率有所下降,但仍然上稳住了全县第二的位次。

       最为值得赞誉的是八十年代,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招生名额少,升学难度大。那时的金中老教师家底较雄厚,师资力量较强,教师队伍老中青三结合。领导管理接地气,曾一度升学人数占全县四分之一。实行预选后,高考单科成绩及学科平均分获全县第一名者居多。评选了不少市县级优秀教师,还推选出一位省劳模。八十年代后期,多种原因,升学人数出现滑坡。九十年代初,又出现升学人数回升的小高峰。1992年,王良成任校长,获高考升学特别奖,领县政府奖金近2万元(全县共10万)。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变化,高中质量纵向不好比较。从1992年起实行双轨制,高校中专增加少量委培自费生。1999年开始并轨。据学校档案资料统计载:从1977--1998年,统招统分的22年间,金中升上大学、中专的人数累计达986人(含少量委培自费生)。小小金中、藏龙卧虎,市县之内、享有盛名。校史中的“桃芳李荣”,政界、商界、部队、医疗、教育系统等各条战线的精英、骨干、名人,大多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所培养的优秀学生。

        为什么一所区级中学,生源范围不大、质量欠优,却能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回顾历史,其原因是:金孔地区文化底蕴相对较好,群众送子女读书的热情高;从领导到教职员工,热爱学校声誉,上下一心,团结协作,有拼搏奋斗精神;骨干教师较多,人员流失后,又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再有,就是领导的管理与凝聚力,杜吴光、马正大、王良成、任秀春、王裕成、赵泽成等校长,都是科班出身,他们在办高中的各个阶段,教学上带头、管理守职尽责,与教师一同艰苦奋斗,勤政务实,助推了学校的辉煌历史,创造了久盛不衰的业绩。

让我们一起致敬:金中建校60周年

    金中原校长    王裕成

亲爱的金孔中学的各位同事、各位学子:

        大家好!

        我,曾于1979年至2006年在金孔中学从事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与金中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欣闻金中拟举办60周年校庆暨校友联谊会,作为金中曾经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作为金中曾经的校长,我致力于所能的支持。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为金中自豪!回首光辉的历程,为金中骄傲!金中,借此机会,我诚挚而庄重地向你致敬!

        历代金中人,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恪尽职守、创新实干,有胸襟,有胆识,有眼光。用六十年的风雨兼程,六十年的奋发图强,六十年的辛勤耕耘,积淀了深厚的金中文化,形成了宝贵的金中精神,展示了壮丽的金中风采,确立了金中不可或缺的社会地位。而今,为她庆祝六十年华诞,为她举办六十年来的校友联谊会,作为曾经在此工作、学习、生活过而且深爱着她的金中人,有谁能不该为之响应,又有谁能不该为之行动!

        金中六十年的历史,是一部金中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史,我们难能忘记:在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金中人最不缺的就是精气神!六十年前,是金中开拓者梁应升、刘祖茎、何勇等校长将使命挂在心、将责任扛在肩!以事业为重、对未来负责、率领第一代金中人在长岗岭下搭草棚、宿农舍、点油灯,艰苦创业,奠定了金中办学的基础,揭开了金孔中学培育天下英才的篇章。随后王维良、杜昊光、张绍骞、梅永康、马正太几届领导,攻坚克难,背山,填湾,修路、建房……发展了金中,让旧貌换了新颜。不忘初心,王良成、任秀春、王裕成、赵泽成等带领一班人,坚持改革开放、大笔绘蓝图,用双手、用智慧、用心血,改善办学条件,成就了金中,书写了一部金中发展的壮丽史诗。而今的金中,我们面对的是一所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去者不舍的花园式校园。那庄重的教学大楼,大气的学生公寓,高端的教工宿舍,气派的师生餐厅,时尚的运动场,绿色的休闲地,新潮现代的设施设备,琳琅满目的图书馆藏,无不昭示着学校的日新月异、沧海桑田。

        金中六十年的历史,是一部金中人百折不挠、开拓进取和不断丰富延续进程的发展史。光阴荏苒,历史的脚步凝重而清晰;岁月流转,文明的传承绵绵而不息。创业时期的艰难,文革十年的折腾,开门办学的辛酸,鲜明的时代烙印历历在目。前辈的奠基、追随的发展、来者的变革,一步一个脚印,恍若眼前。不能忘,1972年,金孔中学设立高中班,招收100名高中学生。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提升了金中的办学层次和品位,于是一个完全中学的雏形出现。1983年,金中实现历史大跨越,四川省盐亭县金孔中学成功挂牌,成为学校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此,一个完全中学闪耀登场,而且,她,一直闪亮了30年。而今,她,正打开学子成才大门,成就着晚辈的出彩人生。

        金中六十年的历史,是一部金中人团结拼搏、敬业奉献,谱写出了一篇又一篇敢为人先的辉煌史。翻开校史的画卷,金中人辛勤地播种,虔诚地培育,淡定地收获,跃然于纸上。看吧:建校伊始,坚持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教育惠及山区、贫困地区,从此有了第一届本乡本土培养的初中毕业学生,从此有文化的建设者出现在山乡。

        文革期间,上山下乡,领导帽子飞来头不低;六七十年代,复课闹革命,老师棍子打来腿不软。金中师生,身体力行,请进走出,广阔天地宏图展。

        恢复高考:八十年代,全校齐心协力,才华进射,敢为人先,年年独占全县各区中学升入高等院校学生人数鳌头。

    九十年代全新布局,重教学,严管理,规模扩大,质量攀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校多次荣获绵阳市农村高中高考特别奖项。

        新世纪人心齐、泰山移,上下同欲,众志成城,高速发展,走出风采。

        2000年金中首批考入大学人数迈过百人大关;势如破竹,随后一路飙升,2003年本科首批上线140人,辉煌如芝麻开花,又如日中天。

        教育:盐亭县教师队伍管理先进集体,盐亭县文明单位、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绵阳市校风示范校、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品牌提升,管理创新,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

        人物:全国群英代表、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百佳校长、绵阳市人民政府优秀校长,省、市、县优秀教师以及先进工作者数不胜数。

         教师:老一辈,群英荟萃;晚生,人才辈出。一代又一代师长鞭挥日月,笔耕沃土,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立德树人,乐此不疲;传道授业,海人不倦。

        学子:门墙桃李、巨学鸿生,一届又一届寒窗苦读,砺志弥坚;书山觅路,学而不厌;拼三年春夏秋冬,搏一生无怨无悔。

        于是象传奇,一批又一批出类拔萃的学界精英从这里折桂奏凯,演绎着金中一年接一年的高考奇迹。

        于是象神话,一个又一个志存高远,孜孜以求的金中学子由蓝出青;描绘出了金中知行合一、春华秋实的如诗画卷。

    今天,凡有井水处皆有金中人。金正昌泰,凯歌飞越,正菱领潮,润物扬帆,川能风骚,华驰独领,西点镇川,后秀胜超。各届精英,坐春风,应运而生;沾雨露,出类拔萃。一个个驰骋天地竞风流。成就了金中藏龙卧虎、人杰地灵的美誉,展现了金中春风桃李,人才遍布神州的人文景观。

        是的,唯创新者强,唯奋斗者胜。而今的金中,滋兰树惠,枝繁叶茂,桃李芬芳。看吧,学子、精英、名师遍布山川;立德、立功、立言誉满天下。这,就是我们六十年来的金中。是的,没有前人的努力,就没有金中的今天!

    回首过去,我们开拓进取,奋发有为;驻足今日,我们胸怀骄傲,问心无愧。无论你走了多久、走了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都不能忘记我们曾一起走过。一朝跨进金中门,此生都是金中人!

        今天,不管你远在天涯还是近在咫尺,不管你两鬓斑白还是风华正茂,相信你的心都与校园、母校依依相牵;你的情,都与师长、同窗素紧相连。

        愿我们:曾在金中工作、学习、生活过的师生员工,带着一种思念、带着一种情怀,怀着对金中的记忆,对师恩的铭记,对校友的挂牵,对青春的拾遗,在校庆的那一天来吧!

        让我们11月30相约金中,八方归来成盛典;

        愿我们11月30相聚金中,喜见校园又见师!

        校园,我获取知识的金中校园,我激情燃烧的金中校园。你,珍藏着我们的青春、珍藏着我们的记忆,珍藏着我们最躁动的岁月

不忘初心铸师魂,牢记使命庆华诞

金中77级学生    衡凯

        六秩弦歌,甲子鼎新。2019年11月30日将迎来金中60周年华诞。

        六十年前,国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百废待兴之时,在四川盐亭金孔这个中国偏僻的农村乡镇建设了一所学校-----金孔中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艰苦奋斗,培育栋梁便成了每一个金中人的价值追求。有了一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金中老师,有了一届又一届建设国家、报效桑梓的优秀学子。六十年风雨沧桑,金中人虽已“谢去满头青丝”,但却“驻一世芳华”,谱写了一曲扎根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璀璨华章。

    一、巍巍学府,德渥群芳。菁菁校园,秀水含章。

        嫘祖手中的丝线,编织起了丝绸之路,如今千年的丝路正焕发新的生命。嫘祖故里,文化金中,承载着莘莘学子光荣与梦想、艰辛与坎坷、荣耀与辉煌的学府,伴随着时代的进步,风劲扬帆,砥砺前行。

        二、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往事依依,魂牵梦绊。

        弹指一挥间,毕业已四十余载。四十年风云变幻,而金中的许多往事却依然记忆如鲜。多少次梦回故乡,追忆当年。犹记得背篓背土一点点填平的邓家湾,四十间连排校舍承载着多少学子的求学梦圆;犹记得干劲十足的登上腊子山,开门办学,垦荒播种,山岭之巅挖凿豪迈,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我们多少青春和辛酸;犹记得栽秧打谷,挖苕种苗在开门红堰,晨听鸡鸣扛锄,夜伴蛙声归宿,再艰苦的日子也有同学间的欢声笑语响彻田间;犹记得那峰峦叠嶂的佛广山、四方山,植树造林,爬山越岭,每一寸土地都印刻着我们青春的足迹。艰难困苦强健了我们的筋骨,颠沛曲折磨砺了我们的意志。但愿乾坤倒转,时光回流,重回当年,让我陶醉其中,回味绵绵。

    三、日月更迭,春秋代序。岁月如歌,薪火相承。

        一甲子栉风沐雨、筚路蓝缕,两世纪弦歌不辍、春华秋实。我的母校------金孔中学60岁了,60年对于一个人是花甲之年,是儿孙绕滕共享天伦的年龄。60年,对于一所学校正是她厚德笃学、继往来的重大节点,是学校凝聚力量、共谋发展的重要契机,是学校总结成绩、着眼未来的盛大节日。金孔中学,从几间的土坯房教室、几个老师、几十个学生开始,在教育的路上一直向前、坚韧不拔、茁壮成长,写就了一部始终和国家、民族、家乡命运紧密相连的学校发展史,一部追求“厚德博学、实创新”的教育之歌。这部奋斗史中的金中精神已经内化于一代代金中人的心灵血脉中,无论是世居在家的金中人,还是在异乡建功立业的金中人,传承与弘扬金中精神成为所有金中人的自觉践行,历经60载生生不息。

        难忘那呕心沥血的历任校长,梁应升、刘祖茎、王维良、杜吴光、张绍骞、梅永康、马正太、王良成、任秀春、王裕成、赵泽成、李发奎、谢宗瑜等,舂风化雨,治学有方。

    难忘那传道授业的各位恩师,杨委全、何绍基、衡平、岳宝成、胥勋凡、王永孚、杨积芬、邓贵如、龚永琪、冯太裕、唐永明、肖其家、任德元、蒋廷芳、古宗枢、陈群祥、王高顺、李达丽、杨兴钊、赵昌永、王本君、韩光文、范本禾、何宗永、石汝南、杨映昆、钟珍旭、冯寿昌等,谆谆教诲,伴我一生。

        难忘那挥斥方道的母校学子,任石林、赵映坤、岳德松、廖世孟、廖先裕、刘诚、王治、胥太和、马茂华、王永一、衡扬先、任廷鉴、陈忠辅、陈俊、李雄、李宗伦、张燕飞、李政勇、王昭洪、段光艳、胡科、赵开年、何德波、岳正宴、段光篪、淳道松、胥执俊、衡正明、王一蕾、张智、张国卫、任云、何云、胥均、李泽、衡毓彪、庄全毅、陈启珩、董钦金、廖东、黄平、赵文、陈勇、陈俊、廖一舟、衡晓娟、张伟、彭彦、段光勋、任伟平、衡山、衡格、任宗政、衡雄志、陈雄顺、张英、李发强、胥执洪、胥邦清、何文一、胥文立、胥勋全、任祥道、陈启礼、衡志军、黄宗虎、苏芝荣、肖春涛、廖小琴、陈龙、陈慧、蒲雪野、蒲彪、龚婷、王开平等,政商各界,群贤荟萃。

    四、不忘初心,铸就丰碑。盛世新程,砥砺奋进。

        六十年金中的老师风华变沧桑,青丝成白发。三尺讲台育桃李,孺子千万成栋梁。六十年金中学子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翅楚。从身居要职的人民公仆到众多明星企业的创造者,从科技精英到白衣天使,还有那躬耕于金孔田间地头的金孔人,一直奋斗在金中的灵魂之师……无论在哪里,无论在干啥,每一位,都挺立起了金中人的脊梁。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在追逐中国梦的路上,金中人再一次筑基攀登、高蹈宏阔。有梦想才能拥抱未来,有担当方能顶天立地。看着学校一天比一天漂亮,市集一天比一天热闹,乡亲们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这是每一个金孔人、金中人的骄傲和自豪。

        每一次,经过金中校门,踏上金中的操场,抚摸金中一草一木,看着金中蹦蹦跳跳的孩子……总是会想,是不是每个金中人也和我一样回到了那个青涩而激情的学习岁月,回到了与老师共同游戏的美好时光里。是金中,是母校,赋予我们迈步向前的勇气,赋予我们追求美好的信心。金中品格已深深烙在了每一个金中人的心里,一生不离不弃。

        嫘祖手中丝线,织起文明千年。逐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与共。金中德学淳厚,贤良培育栋梁。与时俱进新途,灼灼教育明珠。铭记师恩浩荡,立己达人风尚。纵使四面八方,儿时故园金腔。远行不忘桑梓,志在报国安邦。一方水土恩养,情比山高水长。为政正值风华,粮丰民富路通。吾虽两鬓积霜,半百弃政从商。不为衣锦还乡,矢志造福一方。

        在这被盛典和歌声簇拥的菁菁校园,让我们以学子的赤诚忠心和使命担当,向母校60年华诞献礼。在此,倡导校友们:

        热爱母校,不分远近;

        建设母校,不分大小;

        支援母校,不分多少。

        希望大家凝聚情谊,汇聚力量,共绘金中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祝福祖国!祝福金中!祝福母校!

喜迎母校六十华诞,期盼校友回家团圆

金中校友联谊会会长     胥太和

亲爱的金孔中学各位师长、校友们:

        祖国母亲70华诞刚过,11月30日,母校------金孔中学60周年校庆。为此,我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母校更加辉煌,全体师长以及校友们健康幸福。

        本人,金孔中学初78级、高80级学生。春去秋来,岁月匆匆,离开母校一晃近四十年。想当年我和我的学友们一样,都是一群极想“脱农皮”的乡村赤子。走出我们那穷乡僻壤,离开我们那瘦水寒山,不再过祖辈日出而作、日落未息的苦日子,不再当“泥脚杆”,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谋个职,挣个“铁饭碗”,就是我们当年共同的理想。

        我感恩我的父母,他们都是标准而典型的普通农民,家境也不富有,唯对我的学业,处处给足,甚至创造学习的机会。于是,金中,就成了我中学时期的母校。我,也成为了大家的校友。曾记否,来到金中,语文老师教我们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劝学修文;政治老师教我们辩证思维,修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数学老师教我们学会逻辑推算、人生的几何演练;历史老师让我们知道古今中外,荣辱成败。还有,地理老师带我们领略神奇而多彩的世界;物理老师升华了我们的知识境界;化学老师让我们叩问物质世界的关联;英语老师带我们拥抱世界,教会我们ABC;体育老师带我们尚武锻炼;劳技老师让我们低下头来,思考埋头怎么干。这一桩桩,这一幕幕,诚如衡凯学长所言:我们在金中学到的一切知识与学问,至今都让我们受用无穷。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当母校金中派出校庆办王平诗主任、陈朝伟老师为金孔中学60周年校庆事宜前来征询意见时,我自然满心欢迎、热情接待。当谢宗瑜校长率队来绵茶聊校庆具体事宜时,我亦当场表态:积极参与、积极支持,因为金孔中学是我的母校。

        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我坚持不懈。在经营企业的同时,兼职于市嫘祖文化促进会、燃气协会、盐亭县乡贤会等社团组织职务。我深知社团工作比单位、公司工作更难做。社团工作没有利益,唯有公益;没有指挥,只有协调;没有服从,唯有号召。没有进项,唯有付出,唯有担当,唯有奉献。

        当校友、师长力挺我担当校友联谊会的会长时,我实在是诚惶诚恐,并非不愿付出,回想母校老师的精心哺育,才俊一届接着一届,这副担子责任重大。

        纵观金中六十载,学子数万,如过江之鲫。桃李满天下,各行各业为翘楚者,数不胜数,诚惶之因,怕事业不如人。金中六十载,培养学子数万。诗人作家、学士博士、商家巨贾,工农兵学商,精英遍布,诚恐之缘,怕声望不如人。金中六十载,培养学子数万。校友中不乏勤学苦干者、开拓创新者、爱岗敬业者、乐善好施者,品德高尚之校友大有人在,诚恐之根本,怕品德不如人。事业,声望,品德……样样欠缺,我太和就如当初在母校金中一般,平凡人而已。于“会长”一职,我数次推却,盛难从命。不料前有金孔耆德大宿廖世孔主任等老领导殷殷劝勉,后有金中老校长马正太、任秀春、王裕成等鼓励助推。面临抉择,真的是难啊!对长者瞩托,师长之命,确实受之有愧,却之又不恭。反复权衡,仔细思量,只能战战兢兢间勉为其难。而今,肩负重责,如履薄冰,生怕六十周年校庆之做得不好,扫了各位师长与学友的兴致与脸面!

        今天,既然认可了这个岗位,那我定将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努力干好这件事,不辜负大家的信任与期望。

        六十不易,盛会难再。时至今日,校庆在即。我亲爱的老师、学友们,金中三年间,我们共同走过一段弥漫着情感的路。天南海北的同学,每每打电话谈起母校,都会有谈不完的真心感悟,每个人都情不自已、自豪满满地说一声“值”。

        而今,岁月冲淡了记忆,冲弱了冲动,冲完了调皮,然而我们心底对母校的眷恋之情依然如故,偶尔还会愈加深刻。人,真是个怪物,在校时无所谓,一跨出校门便满脑子都是对母校的回忆和感慨。记忆中的母校,不如现在气派:条件艰苦,设施落后。我们奔波在外之余,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母校情缘依旧味浓。

        回眸岁月,更多的财富是留恋,我舍不得你------母校,我的金孔中学,我们的金孔中学。我们的再生之地,怎能舍得呢?

        为表达我的母校情缘、师生情谊,我将尽我的绵薄之力献我的拳拳之心,将向“金孔中学金孔雀助学会”一次性捐赠助学金人民币伍拾万圆整,用于助学、助教、校园建设和校庆费用支付。同时,也和同学们一样,表达一下我的母校情结,真心感谢母校搭建平台,提供机会。

        时至今日,校友雕塑家赵义平、任太全已向母校捐赠孔子雕像作为校庆献礼,部分校友抢先捐助,款项已到位。作家、诗人们在祖国七十周年大庆之后,将集体回母校捐书讲学,还有更多的学子将以不同形式紧钱密鼓地随后捐赠。本人十分感动,十分欣慰。

        为此,我在此郑重倡议:凡我金中校友,不管位高位低,不讲财多财少,不论名大名小,面对母校校庆,有心意就好,能参与更好。

        让我们相约2019,共同相聚在母校金孔中学,拥抱盛典吧!

        祝福母校明天更美好!

        祝福师长们福寿安康!

        祝福校友们吉祥如意!

那年那月,永恒的金孔中学

    金中85级学子    陈忠辅

        今年是金孔中学建校60周年,校友们轰轰烈烈地筹备起60周年庆典。我也让人拉进校庆群,感受到了浓郁的校庆氛围,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

(一)我的老师

        那是1983年,我由安佛初中考入金孔中学,在金孔中学度过了三年高中生活。实际上我们是最后一批两年制,我复读了一年,按我的理解是主动上了个高三。因此,1986年完成高考后结束了高中生活。

        对那时候的我们来讲,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是固定的学校,没有什么重点不重点之说,因此金孔中学就是我们高中的宿命,也是当时和今天的骄傲。

        从金孔中学毕业33年了,又加之大学在北方上,工作又在广东,“独在异乡为异客”,因此对金孔中学的记忆都比较模糊了。但有些同学和老师,学习和生活,的确打上了终生的烙印,让人一辈子难以忘怀。

        金孔中学三年,我经历了三个班主任老师。第一位是教数学的王玉军老师,我没什么印象,甚至连名字都记不全了,据说很多年前已经去世了。

        第二位是教化学的徐笃生老师,教学很有特点,外号徐摩尔(MOL),我印象很深,他有两儿一女,都是我们的师兄师姐,都考上了好的大学,我们因此对他很敬重,可惜他也在多年前去世了。前两位班主任老师因为我的调皮捣蛋,他们对我都没什么好印象,我也没有跟他们有多少交往。

        第三位是我复读那年的班主任任秀春老师,他是教政治的,找我谈过几次话,因此我印象很深刻。记得第一次谈话是要我做班上的学习委员,我不识抬举,谢绝了。后面几次都是教我一些做人的道理,我可能也没懂得起。但任秀春老师是我记得高中时很负责任的老师。他给我们做班主任时,已经是学校政教主任,政治教得非常好,还利用自己私人关系,到处为我们找名校的复习题来强化训练。今年6月份我见到他,我们都还能清楚记得当年很多事。

        其他老师,我印象深的,有教我们数学的刘守卫老师,他是因为上课很投入,脑袋总是歪在半边。我记住了他。还有教英语的任启乔老师,他的发音很特别,天生的抑扬顿挫,语感很好,我记住了他。还有教体育的任俊老师,我上课稍微违反他的意愿,他就一个连环腿过来,而我是半天都趴在地上爬不起来。据说他是练过武术的,年龄大不了我们几岁,我吃了几次亏,见了他都躲着走,据说他很早就去世了。还有一个每天打铃敲钟的任教导员,叫教导员,是因为他是从部队的教导员转业到学校的,他敲钟打铃的姿势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加上他          两个儿子篮球打得超级棒,我对他印象很深。

    此外有印象的,今天还能想起名字的老师有:马正太老师,王良成老师,衡平老师,廖香臣老师,胥勋凡老师,廖诰臣老师,杨达镒老师,蒲洪鸾老师,杜晓辰老师,彭光秀老师,黄晓跃  老师等等,他们的教学都很有特点,对我们影响都很深。

(二)校园生活

        金孔中学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每天要出早操。每天早上六点半,在教学楼前的大操场集合,沿着半边山到盐亭那条公路,往返跑约三公里。每天早上近1000个学生,四人一排,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1、2、1”“1、2、3、4”的口号跑到开门河堰,声音震天,队伍庞大,步伐整齐,指挥的口哨声清脆嘹亮,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上金孔中学,我们开始住校,每周末回家一次。我们一日三餐是吃蒸饭的。每人自备一个饭盒根据自身情况配食,我们一般放点米、红苕和酸菜等,自己加好水。那时水是比较宝贵的,全校就只有一口井,记忆中全校只有一个水龙头,但经常放不出来水,我们都是用脸盆从校外打水存在宿舍,用来洗刷和蒸饭,因此很多天不洗脸很正常,每天最多也就洗一次饭盒。那时大多很少放米,红苕酸菜是我们的主要食材,每天就着海椒下饭,因此总是会口舌生疮。吃完饭,有时学校会有一个铁桶。里面装着开水,加了些醋,我们能盛上一杯醋开水喝那是很开心的。赶上运气好,醋开水里面漂着几片葱花,那已经好像是过年了。因为这段生活的原因,我到今天都对加葱花的醋汤情有独钟。

        金孔中学让人难忘的还有宿舍。每个房间不到20平米,正好靠墙放下四张上下铺的单人床。中间留了个最多一米宽的过道,把四张床从中间分开,每边两张床。每张床都是单人铁床,上下铺。我们是每个铺住两个人,一个宿舍住16个人。中间的过道用砖头垫起,我们每人都有一个自带小箱子,箱子里面装着我们的自备的粮食和衣物。箱子下面砖头垫起位置放着我们的脸盆。因为数百人共用一个厕所,厕所是没有水的,那么脸盆经常就盛满水,宿舍也就很潮湿,有些时候还是泥泞。宿舍里人只有错开才能通行。两人一间单人床,每人睡一头,只有挤着才能睡下,一般都是头靠脚,身体挨着身体。那时基本上是一个冬天不洗澡不洗脚,分不清什么臭味不臭味的了,习以为常。

        同学中冬天普遍冻疮,很多患干胳痨(疥疮),类似于今天的湿疹,奇痒无比。我那时睡上铺。因为同床的同学患有干胳痨,我总是想离他远点,因此经常睡到半夜三更从上铺掉到地上,好在现在脑袋还能用。那时一点也不觉得苦,每天宿舍里充满欢歌笑语,球弹壳子地吹得开心得很。那时的很多同学,我们都成了一辈子的朋友,相同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知道了彼此要珍惜,这是我们高中时代积累的最大财富。

        说实话,如果是两年制,我们大多数人高一全年高二上学期基本上都混过去了,年少不懂事。高二下学期,大多数人还是很努力的。准确地说,是认真上了半年学。那时实行预选,预选上的人才能参加高考。我记得我们那一届,四个班200多个人,应届生才预选上10个人。因此竞争还是非常惨烈的。最后参加高考,一个也没有走了,可以说应届生升学率是0。那时,复读生很普遍,我知道的有上过高中10年的,最后才考走,真有点范进中举的意思。那时候的金孔中学,每年通过复读考出来(脱农皮)的,在盐亭县据说是名列前茅的,因此金孔中学当时还是名噪一时的。

        那时我们农村娃儿,上学很单纯,就是为了升学,老师们的教导也很直白:考上大学是吃白米还是吃红苕酸菜的分水岭,是穿皮鞋还是穿草鞋的分水岭,是走水泥路还是走泥巴路的分水岭,是带手表还是背犁头的分水岭,是找城市里白胖胖女人还是找农村黄脸婆的分水岭。

        很幸运,1986年,我考上了天津的一所大学。结束了我的高中生活。这么多年过去了,抚今思昔,感慨万千。是金孔中学造就了我们,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我们定会不忘初心。值此母校60周年大庆之际,祝老师们健康长寿,同学们事业蒸蒸日上,师弟师妹们学业有成,金孔中学越办越好。

        那年那月,永恒的金孔中学。

        金孔中学成了一生的回忆。


我的金中情缘

金中原校长    任秀春

        吾辈任秀春,1937年生,四川省盐亭县九龙镇人。1959年中江师校毕业,分配当中学政治教师。早年在富驿、柏梓、玉龙三所中学任教。曾参加地委党校、省教育行政干校政教班学习培训,参加中心工作历练,教学业务逐步成熟进步。1974年与他人对调,到金孔中学教高中政治。当时的金中,师资力量强劲,校风学风良好。学校秉承最高指示,大搞开门办学,勤工建校。课余时间,“背了半座山,填了一个湾,大战辣子山,修房40间”的顺口溜,正是当年时代精神的写照。1975年冬,我又被抽调搞中心工作,后到文教局招生打杂,到师校任教半年。1978年秋回到金中,担任高79级、高80级一二班的教学任务。随后14年,一直奋战在金中讲台上。以高三补习班为主,教学上小有成就,也得到学生、同行及上级认可。1985年首次教师节,推选为省劳模。随后首次教师职称评定,根据历年高考成绩位次,高中老师政治学科教材考试合格(全县4人及格),25年以上的中学教龄及省老模之殊荣等,破格评为中学副高职称。从1986年起,担任领导职务,1990年任副校长,93年至95年,在教师流动较大、领导进城、班子新老交替之时,当了两年留守校长。任职期间,八方求助,集资修起了第一幢教工宿舍楼,安了天燃气,引进了一批青年教师。政绩不显,但干净正派,问心无愧。1997年退休后,受命整理过金中校史。

        本人在金中工作生活了大半生,将人生美好时光奉献给了金中教育事业,见证和助推了金中的辉煌历史。然而,金中也成就了我,无数优秀学子成就了我。金中难忘,热土情深!更厚望金中的未来,腾飞得更高,办得更好。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

        另外,我退休后,由于职业生活之缘故,仍关心时政、关心国际风云变幻,也学习仿写古诗词。现将近期所写与金中有关的几首草根诗作,转抄于后,以让金中校友,师生品赏指正。


贺金孔中学60周年校庆


峥嵘岁月六十春,培植英才学府营。

百年基业党领导,校首名师皆功臣。

校园环境新面貌,绿树花香胜园林。

继往开来迎盛事,守正创新更欣荣。


满园春·贺金孔中学六十华诞


岭岗南麓,洞开学府,屈指六十春秋。

几经沧桑,校园50亩阔。

良师济济,教书育人,呕心沥血躬耕,

同甘共苦,师生勤工建校。

迎战高考,几度辉煌,上万学子来求。

人才辈出,巴蜀桃李芬芳。

教育优先,学校变貌,横竖高楼林立,

农民进城,盐亭生源不保。

顺应潮流,撒并收缩,初中整合入园。

殿堂宝地,再书锦绣华章。

金孔中学的诞生

金中1960级校友    王泽堃

        一九五五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式进入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时期。

        金孔,远离都市,山村乡野,穷山恶水,交通闭塞,农耕原始。但历来注重文化,重视读书人。

        解放后,为金孔解放作出重大贡献的地下党员衡超伦同志此时已是盐亭县人民政府县长。在县委规划本县五年发展计划时,向王一、贾岗县长提出了在金孔创办初中的建议。后由他们出据书面报告,加上金孔区委杨尚礼书记的申请,经县委会讨论通过,写成决议文件,正式批准设立金孔初级中学校。

        到了一九五六年,修建正式动工。除文教局陈伯涛负责外,区公所派一领导专门负责施工。砖瓦就地烧制,木料则折除各地庙宇。包括我们安佛玉清山的三层寺庙。木料瓦片全部派当地农民无偿运到中学孟姑垭工地上。

        据我地一位木工老人回忆,他们当年修中学工匠报酬是一天一角钱。当时物价是一分钱一个鸡蛋,一角多钱一斤猪肉,一角伍分钱一斤盐,两分钱一盒火柴,三角钱买一支满月的小猪,养到春节前杀了过年。

        原计划五七年秋开始招生,两个六〇级班。但当时县财政穷,拨款不到位,区政府更没有资金投入那么个大摊子。到了八月份,根本开不了学。这才将金孔、八角(部分)的两班学生分派到盐亭和富驿两所中学寄读一年。直到五八年秋,两个六〇级班才转回金孔中学作首届初中班。

        五八年,进入大跃进年代,什么事都必须以大跃进的姿态投入。此时区委另指派一人专负责建修,务必赶在八月底前完工。实际上我们到学校,还有很多扫尾工程没有完成。原因有二:一是钱不到位,二是生活困难,好多该完成的活完不成。这些余下的烂摊子,全由进校师生无报酬地承担了。比如挖包包、填坑坑,一进校门内就是一个大坑,填成一个内操场,修道路、砌堡坎,平操场、拖器材……全由师生包干做完做好。所以金孔中学的开办,也有我们两个年级师生,包括家长的功劳。

        遗憾的是,金孔地区最高学府的开办,没有鲜花和彩旗,没有标语与横幅,没有锣鼓喧天,没有歌舞升平,更没有哪个上级领导的临场祝贺、讲演。只有静悄悄地在饥饿和劳累中迎来了金孔中学诞生!

        继我们之后,即1959年秋,硬件建设基本完成,学校开始大面积招生,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展开。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到如今已六十周年整。

        追溯金中历史,回顾办学艰辛,感叹金中成就,已离我们远去的金中老教师石汝南先生走在我们前面,他在2009年作诗《贺四川盐亭金孔中学建校五十周年》以记。

        母校校庆即将召开,恭祝母校越办越好,恭祝恩师、校友身体 健康。

小叙金中

金中高级语文教师     岳宝成

        离开金孔中学整整三十年了。

        教师节到了,读到清朝学者袁枚的小诗《苔》时,不知怎么,又一下子想到了金孔中学。他们说,这就叫金中情结。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小如米,也学牡丹开。”

        金孔中学就如这苔花。她地处偏远的山乡,享受不到市区学校优质的阳光。但她不自卑,不自弃,奋发向上,拼命发展,终以优异的业绩,以苔花之小而并牡丹之列。成为了我市乡村中学的一面熠熠生辉的旗帜,一张响当当的教育名片。

        学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凝聚了几代金中人的心血。

        建校之初,校舍简陋,生活艰苦。没房住,就开山自建;没菜吃,就垦荒自种;没水喝,就掘井自救。就这样一步步走来,到了九十年代。已建成了一所不逊城市名中的现代化学校。从当初的藏在深闺人未识,到如今绵州谁不知金中?

        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子已上万数。他们在各条战线建功立业,其中不乏许多时代的佼佼者。这所学校为什么能如此让世人瞩目?

        静下心来想想,首先是有一届届好的校长和一批批好的教师。这是办好学校的关键。

        校长懂教育,一心办教育,善于管理,与时俱进,有亲和力,才能选好教师,用好教师,让教师安心留用。才能营造出相亲相助、和乐轻松的校园生活环境和老师们不畏艰辛、倾心教育的教育氛围;校长关心爱护教师,教师就不会消沉冷漠,校长信任支持教师,教师就自会奋发激励。关心爱护和信任支持,比墙头的规章和会上的说教都管用。老师们就会“不用扬鞭自奋蹄”,兢兢业业地搞好教学工作。

        再者,还有一个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良好的生源。这是办好学校的基础。

        金孔中学虽地处偏远山乡,但金孔地区却是县内有名的文化之乡。文化传承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家教严谨,民风淳厚。党政重教,乡亲重学。无论家庭多么贫苦,节衣缩食也要送子女入学读书。他们倒不一定是望子女“学而优则仕”,但他们懂得“有书不读子孙愚”。在这样的土地上自然会长出许许多多茁壮的幼苗。在这种环境中熏陶成长的子弟们淳朴上进,尊师重道,潜心求学,极少浮华习气。他们不是那种顽劣的石子,而多是充满生机的鹰蛋。这就使校园能清风明月,书声琅琅。为学校优质教育奠定了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所以说,金中的辉煌尽得天时、地利、人和。 

        岁月悠悠,校情难了。感谢金中在我几十年教育生涯中留下的让人感奋和愉快的记忆。我真心祝愿金中亮色永不衰退,四方山下,永远享誉四方。

        在金孔中学建校六十年之际,我写了一幅字,大字是“金中报国”,下面小字是四句现成话:“为国育良苗,壮丽六十载,桃李满天下,芬芳润四海”,就以此作为校庆的献礼吧!


梦回金中

金中高级语文教师    任德祥

        巍巍佛广,莽莽四方,雄伟之巅,俯瞰岭岗,紫气东来,扑鼻花香,清幽曲径,佳木苍苍,高楼林立,荣光荡漾,惊为天人,宝地何方?知否?知否?文化昌隆,芳名远播,一代名校------金孔中学。

(一)峥嵘岁月,历经沧桑

        1956年春夏,盐亭县金孔场镇西侧岭岗山下,一片坟坡梯地,杂草丛生,贫瘠荒凉。这里,就在这里,十几间简陋的瓦房,一块凹凸不平的土操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从此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她犹如弓箭将乡村稚嫩的娃娃射出大山,她就是金孔中学。

        1959年,她开启了教育教学的旅程,从最初的单设初中至1972年发展壮大,已成为包括办有初中、高中的完全中学;自1994年至2012年为单设高中;自2012年起又为单设初中。

    一路漂泊,她几易其名,最初为四川省盐亭县金孔中学,后来为盐亭县金孔中学,今天又为盐亭县金孔镇初级中学,就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历经坎坷,无论海角天涯,沧海桑田,在学子心中那依然是常青的家园,在学子的耳畔永远回荡的是不变的乡音------金中。

(二)光阴荏苒记忆犹新

         几回魂牵,几回梦绕。

         站在岭岗山旁,仿佛又看见首任校长梁应升,不,还有刘祖茎、何勇,手持铁锹,头顶草帽,正忙碌在新坟场,邓家湾的陡崖,平整地基,搬砖筑墙,一个个后来者王维良、杜昊光、张绍骞、梅永康、马正太……还牵着学生的手,一起走向腊子山,垦荒坡,种麦忙,“搬走半座山,填了一个弯,花钱二万三,修房四十间”。哦,还有,还有,王良成、任秀春、王裕成、赵泽成……不是吗?一双双深情的眸子,舒展开娃娃们阴郁的脸庞,一句句鼓舞的话语振奋了孩子们低沉的胸腔,天刚蒙蒙亮。哨子声声响,凝望是深情,驻足是督促,掘水井,扩操场,购电机,拆了瓦房建楼房……

        “叮叮,叮叮”铃声响过,时空穿越。

         仿佛还在教室走廊,还在教室门前,还在朝夕相伴的书桌旁……

        捧着一摞作业来了,还夹着数学教案本,抬眼看去,满脸严肃,镜片里却浸透着温柔的爱抚,哟,是王昌汉老师来了;脸宠瘦削,尽显斯文,谈吐幽默,双目炯炯有神,那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廖诰臣老师;理了理眼镜,扫视全班,笑盈盈道:“我们上课了”,哦,那是我们多才多艺的石汝南老师:教室里,办公室里,操场上,寝室里,教室外,栏杆前还有好多好多我们的老师,他们都来了,这是蒋廷芳老师,那是韩光文老师,杨达镒老师、龚永琪老师,那是岳大兴老师、胥勋凡老师、还有彭光秀老师、岳宝成老师……“作业必须认真,上课不许开小差”,“你下回必须必须考上来哟!”,“努力吧,定要脱掉这身农皮!”“你听懂了吗?我再给讲讲”……“哦,我们记住了,我们懂了”,“老师,我们会努力的!”

        不知咋的,那一句句冒着热气的叮嘱,那一声声蛮有温度的关询,那一个个会意的手势,那一道道欣赏与鼓舞的目光,都一股脑儿回荡在我们的心间,定格在我们的脑海。

        我们知道老师还在教室里等着我们,永远永远,你不会离开,你毕业于西师,你毕业于川师,你毕业于绵阳师专,你放弃了城市,选择了乡野,选择了清贫,与我们相守。我们虽然来自金孔八乡,来自九龙、八角,来自会真、高灯,甚至从西充、射洪、南部来到这里。但在你的心中,我们是你挚爱的儿子、女儿,我们是你心中永远的痛。

        老师,我们来了,我们从四面八方来了,能不能再聆听你的教诲呀!

(三)风雨六秩成绩斐然

        时光总是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晃六十年,一路走来,六秩春秋,六秩风雨,六秩沧桑,六秩辉煌。

    金中扎根西陵故地,沐浴金孔文化之乡的雨露,一批又一批领导,一届又一届师生,艰苦奋斗,勤奋耕耘,志存高远,拼搏进取,赢得了傲人成绩,几度高潮迭起,曾出现了令县内外教育惊叹的“金孔现象”,特别是从2000年起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年大幅攀升,被录取本科应上线人数过百,多年雄居绵阳农村高中前茅,金中从此名声雀起。

        金中中考也同样续写神话,自1997年的二十多年间,金中在历年中考中过关斩将,取得十五连冠,全县瞩目,犹如一颗明珠,熠熠生辉。

        金中师生不忘初心,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秉承先贤遗志,“杏桃翠柏享春秋,桃李芬芳竞风流”,学校先后荣获“四川省校风示范校”“绵阳市示范高中”“绵阳市高考特等奖”“盐亭县中考特等奖”“绵阳市先进集体”等殊荣。

        更让人惊叹的是,金中学子带着师长的期望,带着知识,怀揣梦想,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他们数十年磨一剑,许多校友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有田间科学致富的能手,有驰骋商海的成功企业家,有服务人民的优秀公务员,还有笔耕不辍的作家,奉献青春保家卫国的军人……

        更让人欣喜的是漫步金中校园,如在画中行走。

        六十年发展,金中蝶变如新。昔日的乱坟岗,土操场,简陋瓦房,破桌椅早已不见踪影,如今高楼林立,绿草如茵,柳绿花红,曲径通幽,宛若世外桃源。崭新的电脑,标准化微机室、实验室、美术音乐室、宽敞舒适的学生公寓,大气雄伟的食堂,修建一新的足球场……这些变化无不让金中学子激动、兴奋。

(四)继往开来,前程似锦

        金中昨天一路豪歌,一路朝阳。昨天让我们明白,何谓金中?“勤奋拼搏,点石成金。凤凰涅槃,爱满心中。”金中是朵花,那是艰苦奋斗结芳华;金中是棵树,定是志擎蓝天,深情藏沃土;金中是条路,必是负重前行,披荆斩棘成大道……

    “好汉莫言当年勇”,如今金孔中学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正在思索,我们暗聚力量,准备蓄势起跑,汲取金中文化精髓,传承金中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励精图治,阔步向前。

        我们没有理由沾沾自喜,发愤图强,开拓创新,努力进取,一起谱写金中最美的篇章,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跨过六十年,前面是条河,趟过去,“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记忆尽管在时光的荡漾里风化成褪色的照片,但金中是母亲,金孔中学是所有金中学子永远的精神家园。那曾经的埋头苦读,那曾经的青葱岁月,那曾经的熟悉面孔,那曾经的点点滴滴,都仿佛幻化成一丛丛青藤,紧紧地缠绕在我们的心间。今生今世,无论你离我多么遥远,我永远是你枯藤上的绿芽,也许有一天会海枯石烂,我依然是你------金中家园里的鲜花。

    牵起手,邓家湾有情,岭岗山作证,我们一起努力,让金中明媚如画!

        让我们在云端轻轻歌唱:

        金中明天更美好!

心中的歌唱给校友听

金孔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邓贵如

        在全校师生隆重举办60周年校庆之际,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回顾在校生活工作三十多年的难忘岁月,我的心又回到既非常熟悉而又倍感亲切的家园。我仿佛看到了昔日成百教职工,看到了他们不求名利、默默奉献、辛勤耕耘、奋力拼搏的高大身影;一幅幅阳光灿烂、朝气蓬勃、勤奋好学、追求梦想的感人画面。会议室内张贴的一张张喜报、奖状,那是金中儿女共同努力的有力见证。舞台前飘动的一面面金字锦旗,那是千万金中儿女用心血染成的。恢复高考年年评比,金孔中学都名列全市农村中学第二,在金中校史上写下了最为精彩一笔!

        最令我清楚记得的是2013年春夏,我因前列腺增生住进了市三医院,不少医生、护士都是我原来的学生,他们给了我多方关照。还带我拜访泌尿科的李锦秀教授(原子弹之父邓稼先的私人医生),请教授亲自为我进行检查,不幸的是活检化验确诊为恶性肿瘤。好心的李教授急切地通知了我的学生外科主任徐润一起商议。他们及时联系华西医院开展远程会诊,确定动大型根治手术。我到成都第二天在川大校门口遇见了老同学肖洪松、任秋阳夫妇。他们得知我的病情后,马上联系了安佛老乡、川大80高龄的老教授赵明久和校友饶家友老师等10多人到青羊宫茶园聚会,安抚我放下包袱,勇敢地和病魔抗争。为了不辜负他们苦口婆心的劝告,我终于走进了手术室。消息传开后,同学们纷纷来电问候,特别是住院期间,少将军长刘成的爱人任华英与她的同事手捧鲜花亲临病房亲切看望我。看到他们那饱含深情的面孔,我感动得热泪盈眶,顿时觉得伤口的剧痛减轻了许多许多。

        出院回绵阳后,王良成校长一家三代人急忙赶来询问手术情况,表达亲切的问候。马正太校长夫妇也匆匆来到身前问长问短,祝我早日安康。金孔文办的蒲洪腾校长领着手拄拐杖的老伴以及老校友李泉州老师一同前来看望,他们叮嘱我静心养病。

        记得有一天,市中心医院的主任医师罗刚,也约上校友任洪秋、任翠花等七八位同学前来看望我,他们都希望我早日康复,健康长寿!

        我还有很多肺腑之言想对同学和老同事们倾诉,金中60华诞校友群给了我这个平台,我只好凝成一句话:谢谢了,亲爱的老师;谢谢了,亲爱的同学;感谢你们给了我无私的爱,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最后,让我们一起恭祝校庆,一起让金中精神发扬光大,一起让金中美德世代传承!

师恩难忘

金中86级学子    任勇

        恰逢金中六十华诞之季,我见我的恩师们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余心甚安!我从1978年随父就读,从金孔小学读到86年考上大学,班主任有王昭金老师、胥怀全老师、龚永琪老师、邓贵如老师、岳大兴老师,最后是父亲大人任秀春老师,我一生算是幸运的人,遇到的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刘祖茎校长是在我读小学时祀奠过。从王维良校长开始的校长我都非常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时常闪烁在眼前。从老一辈韩光文老师到与我们同龄人的刘守卫、彭光秀老师等,他们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我都能一一例举出来!在人生路上都给了我不竭的营养、金色的阳光、滋润的雨露。师恩难忘,将封存的记忆打开,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开圣学,启山林,维良应升刘祖茎;绍骞墨,裕成文,良成秀春好品行;杜昊光,梅永康,泽成校长竣宏章;马正太,陈泽群,神仙眷侣惊世人;任朝义,指导员,斜身侧闪练神拳;讲美术,石汝南,鸟儿画得欲飞旋;史地生,廖诰臣,宗永本君韩光文;话英语,任启乔,陈毅敏与黄晓跃;讲物理,任正心,家友英祥算大亨;肖洪春,岳大忠,罗权仕勇有内功;说化学,徐笃生,达镒永义岳大兴;杨映昆,爱体育,任俊李松钟珍旭;说语文,岳宝成,永琪貴如杜晓辰;胥勋凡,岳大楷,衡平光秀何大海;谈数学,王昌汉,廷芳宗枢蒲洪鸾;刘守卫,陈群祥,任礼玉军任远涛;廖相成,岳正宴,政治教得是典范;说名师,数不完,金中风流数百年!举圣贤,谢宗瑜,平诗妙笔写鸿图。先祝愿,恩师们,心态好,身体行!你们,有笔有书有肝胆,亦狂亦侠亦温文!

        谢谢你们,让我们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王昭金老师和胥怀全老师都是治学严谨的人,我当时的数学在金孔大区竞赛都得一等奖,语文作文经常在班上作为范文来念读,老师的小孩跟我也是朋友,但我当时比较顽皮,和金孔场单位上的、区上的、公社上的及金孔小学几个老师的孩子都成了学习上是正面典型,纪律上是反面教材,这也锤炼了我的心智,培养抗挫能力!老师随时谆谆教诲,谢谢你,胥老师!

        龚永琪老师是追求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我记得一次在黑板上给我们写下了:流芳遗臭俱千古,唯一不负少年头!天生我材必大用!先生让我们树宏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有毅力,有自信。老师的一手潇洒奔放的字体现了他的神韵。

        邓贵如老师也是非常优秀的老师,他的粉笔字、钢笔字都写得很好,如铁画银钩,很多当时金中的学生都在学他的字,我当时愚笨,没有学,我好耍,跟老师学象棋。老师讲课也很好,我记得教《出师表》时,我感觉我就是诸葛亮,感同身受,忠字当头,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老师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那种鲜活的画面,让我们都意气风发,豪气干云,疑是当年周公瑾!

        杜晓辰老师语文教得也很好,刚上高中时记得当过我们一段时间班主任,岳大兴老师要当得长点,一直坚持到我们毕业!我记得杜老师讲我们盐亭穷:盐亭的山,牛屁股翻天,草木不长,只有几根电线杆杆。他要我们勤奋学习,走出盐亭。他是老三届的,有很多人生的经历和阅力,是一位集忠孝于一身的人,智慧的人,低调的人!

        岳大兴老师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可惜天妒英才。85级1班开始是很不错的,但当时我们班英语任启乔老师调走,数学蒲洪鸾老师生病,物理罗权老师调走,那时老师很缺,我们高二这几科基本上都是临时找老师来代的,再加上年少不懂事,都没几个认真学的,所以整个班级比较差,这也是后来我们心中永恒的痛。岳老师随时到班上来逮我们,使我们即使有时没老师也不敢乱来,都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岳老师最爱说:“又象蚕子一样给老子乱拱!”老师,你的执着与坚持让我们班后来考上的人很多!

        我的老爸任秀春老师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对其他学生都能用哲学思想做思想政治工作,对我一个人例外,帮我练铁布衫,直接用武力镇压。当然那是我小时候,特别是读小学和初中,高中基本上没打过我了,我当时发现那是金孔中学那些在同学们看起来很理性,很优秀的老师他们教育自己子女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像我们那样顽皮的男孩子。其实正如曹孟德:“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

        金中86级,可以说是金孔中学没有毕业班又结硕果的一届,文科理科都考得好,这跟当时那批务实的老师分不开,我们理科班在大礼堂,有一百多人,我父亲是班主任教政治,语文是王良成老师,英语是黄晓跃老师,数学刘守卫老师,物理任正心老师,还有些老师记不太清楚,总之是集中了当时金中有经验的老师,或启用了有冲劲的年轻老师。当时班级大,很多同学为了脱农皮已久经沙场,喜欢自由,但我父亲比较严格要求我们,规定晚自习前三节课都必须上,第四节可以自由复习。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努力,前三节扎扎实实学习,有时第四节我们班有二三十人的队伍逛公路,走一走,多数走到开门河堰,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大家有张有弛,所以学风空前的好,学习效率较高。我原来英语和物理都较弱,高考时都是67分,那时高考对我们农村学校英语、物理考及格的较少,所以任正心老师、黄晓跃老师在分数出来后亲自表扬我。我们86级那个班很多学生都发展得好,差点的在87年或88年也考走了。正如语文老师说,86级承上启下,为87、88埋下伏笔。象王永一、陈忠辅、衡扬先、陈勇这些德才兼备的企业家都在那礼堂中接受狱炼,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器晚成。

        我记得在04、05年左右,马书记已调到绵阳当部长兼局长,在一次小型的酒会上,他让我给老爸代问好,并向他代敬酒。他讲杨省长、赵主任都是我爸在玉龙时教的学生,包括当时的市长以及我很惊讶,我父亲从未给我说过这些盐亭人都仰慕的、德高望众的政界名流居然算我的师兄。我原来在城关中学的邻居郭老师爱给我讲他妹夫国安厅长是我父亲的得意门生,我也很惊诧莫名,因为我父亲从不提他那些优秀的学生。我记得父亲在退休后,我与我义弟在冯大哥家里吃煮花生、喝马槽酒时,冯局感叹:任老师真没法说他,我敬佩他的人品,在退休时我和县长代表组织找他谈话,你为党辛劳一生,问子女工作上有什么要求没?他自豪地说:“我的两孩子都是读书出来的,不需要组织照顾。”我当时很感慨,这就是我的父亲,是毛主席老人家培养的干部,从不占国家、集体一点便宜,其实当时我爱人也下岗,冯局说只要老人家开口,肯定会解决的。退休后教育局出面要在县城里给他解决买一套住房,位置由他选,产权归他所有,他一口就拒绝了,教育局还让我给他做工作,我见他那么坚决,我理解,这就是我的父亲,特立独行。真如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一路耕耘,不问收成,踏歌而行,最终迎来一路芬芳,这可能就是庄子讲的《任氏风格》,教坛就是他坚守垂钓的会稽山,杏坛之光。

        其实金孔中学的很多老师都如我父亲一样的品行,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心中敞亮,所以金中的老师福德深厚,都健康长寿,他们的子女都发展得很好,除我们两弟兄仍继承父志、坚守初心,其余教师子女从政的都润泽一方,经商的都金玉满堂,行武的都将军少将。我有时也调侃老爸,我们三爷子是三个老党员,三个处级干部,初心如磬,重任在肩。因为中高、副教授原来对应行政级是副处。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少年时敬佩父亲,年少轻狂时总觉得父亲有很多欠缺,如不会利用关系,不会为子女谋出路,除了象诸葛亮一样一生谨慎,事必躬亲,就不能洒脱一点。岁月不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我在90年起就在学校担任中层,多翻转折,多校锻炼,多岗培养,但命运多舛,时运不齐,除练出了心态,练出了格局,慢慢就像歌里唱的一样,长大后我又成了你。

        老师是你们教会我们智慧人生。老师,你们是老子的水,上善若水,你们高尚的品德永远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成长为庄子的树,虽不算栋梁,但可以自由生长,张扬个性,终成参天巨树。金中是鬼谷子的门,老师你们教会了我们捭阖之道,扶危济世,任意驰骋;同学,你是我心中王阳明的花,未见你时,花与我同寂,来见你时,与花同明。知行合一,砥砺前行。有史必有斯人!

        祝老师和同学们生活偷快,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附:任勇校友诗作《金中情》二首


金中情(一)


金色的孔孟之乡,幽悠的教化之地;

一代鸿儒聚全中,八方俊杰成师兄;

西陵圣母出身地,始祖轩辕情与义;

大德润身任秀春,洁身自好王良成;

裕成泽成逢盛世,宗瑜再树新里程!

鬼谷捭阖论纵横,金中报国青史铭;

纵使张仪与苏秦,难比我辈金中人!


金中情(二)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

甲子鼎新华诞庆,金中儿女共欢腾;

师恩难忘衔环报,精忠报国肝胆明;

金色孔孟臻尚品,嫘祖故里神州行!

昔日孟母今若在,定居金中何择邻;

积善之地逢大庆,扶危济世栋梁云;

前有凯哥金中赋,今有平诗群芳吟;

扬先永一皆榜样,忠辅太和润四方;

忠于祖国忠于民,我辈岂是蓬蒿人;

文心雕龙椽大笔,大仁大勇感斯人;

 和光同尘歌盛世,勤以待时金中人。

他日少年时,能不忆金中

金中学子     衡洪飞

        一个人沉思的时候,老是会想起金孔,想起那段难忘而又朴实的岁月。喝着金孔的水,沐浴着金孔纯洁的阳光,受益于那份质朴的乡音乡情所铸就的乡恋情结,也让内心永远沉淀着一脉金孔人的精神….…

        20多年前曾经的风华少年郎、还有那一群群绝代纯情的俏模样,靠着父辈传承的坚韧和世袭的励志情怀,多读书,读好书,脱农皮,跳龙门,我们走出了山坳小镇奔向了五彩斑斓的社会….…

        永恒的记忆时空留下的是我们曾经青春的身影,现实莫测的世界使我们逐渐成熟;我们从情窦未开,怀揣梦想的少男少女成长为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家庭的顶梁;我们跨越了的是年轮,经历的是事物情感的变迁,而不变的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情。

        每一次掰着指头,推算着下一次相逢;那相逢的惊喜仿佛又回到了遥远的昨天,回到了那曾经激情燃烧的青春年少,回到了那难忘的改变我们人生命运的纯真年代。

        那青春挥洒的热血球场,天刚蒙蒙亮穿着白色条纹蓝色运动衣白网鞋的晨跑,从孟公垭到开门河堰到收花站,那一路上喊着“一二一”“左右左”拉裂了嗓门的青春朝气。

        还上着课就想着邓家湾邓老头今天中午又卖什么菜汤,下课铃声一响那百米冲刺、那箭步如飞奔的矫健。还有人记得金孔中学食堂的饭票吗?哈哈,那群混小子用铅笔印泥也可以制作出来的完美作品,并没有美术制作天赋的我们临摹勾绘,用墨水瓶盖落上红色模糊的印戳,就可以买肉买馒头。

        哎,只怪那时候我们条件差,穷啊,想改善伙食,只有发挥我们的偏才能了。想想最后被抓住挨批斗的同学,也只能怪尔等太贪心,居然用自制饭票去买100个馒头而东窗事发。

    没被抓住而胆小只敢买两个馒头的我们这些人,谢谢当年的幸运和各位伙伴没揭发的义气。

        想想当年也是全民参与人人会制,都是饥饿惹的祸。对于曾经因制假饭票而被惩罚的同学也只能表示同情和感谢了,你们承担了太多,下次同学会我们一定满满地买上几筐馒头和卤肉让你们好好把当年需要的补回来。

        几番回首去看过我们的母校,拜访我们尊敬的老师们;感概颇深,学校变化了,新修了高楼,校园布局也大变模样;我们尊敬的老师们也被岁月刻上了深深的印记,步伐不再矫健,谈吐也少了当年的风发。

        记忆里当年曾经那熟悉的身影、矫健的步伐、饱满的精神斗志、甘为人梯的高尚情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显然现在也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掩在我们心里除了感恩也只能望着你们斑鬟的白发肃然起敬。

        那时候同学们的青春激情、欢声笑语及其孜孜不倦的求知欲望,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依然记忆犹新。课堂上,老师们精彩的授课声,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和洪亮的争论声;操场上,富有节律感的跑步口号声等等,这些都成为今日美好的回忆和幸福的往事,深深地印记在我们彼此的心扉。

        在那梦一般的花季、花一般的青春、诗一般的世界里,我们纯真无暇,纯情可爱,短暂的师生同校生活,使我们结成了淳朴的师生情,同窗谊,这情谊是一条看不见的纽带,在无形中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难以割舍。

        每一次静下来的回味,就深切地感受到这份感情的弥足珍贵,它像陈年老酒,越久越醇,越陈越香。

        我更坚信一份真理:什么都容易过时,唯师生同窗的感情不会过时;什么都容易忘记,唯师生同窗的感情难以忘记;什么都容易改变,难师生同窗的感情难以改变。

        20来年的光阴,对于整个人生来说,并不短暂,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官场风云、商海沉浮、甜酸苦辣、悲欢离合等早已刻在每个人的脸上,但依然让人感觉踏实的,难以割舍的还是那天底下最纯洁、最珍贵、最不具功利性的一种真情------师生情、同窗谊。

        20多年前,我们怀揣各自儿时的梦想,面对精彩而又充满诱感的大干世界,放飞理想的翅膀,天真地各奔东西。

        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也许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许没有出现什么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我们有宝贵的经历:我们也许受过挫折、屈辱,有过徘徊、迷茫、失败、痛苦,但我们也得到了磨砺,受到了启发,获得了真知。

        追忆过去的年华,找回过去的情感,更令我们难以忘怀的是那些辛勤园丁的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勤奋耕耘精神,它激励鞭策着我们走到了而立之年的今天,我们现在的成功成长都饱含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是他们的智慧和精神的延续………

        几十载的光明,弹指一挥间;再聚首,仍谈笑论鸿儒,意气正风发。忆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回首往事,峥嵘岁月稠。感慨颜多,思绪绵延。让我们彼此共勉:珍惜今日的一切,珍惜这难忘的时光,铭记这珍贵的感情。为了我们曾经激情的岁月,为了成长中自强我们,继续燃起青春的火焰,典藏起那段属于我们一生中美好的年华。

金中学子在战火中成长

金中学子   龚永才

        值此母校六十年校庆,我倍感光荣。我平淡一生走来,难觅什么业绩向母校汇报,唯有那段难忘的经历与校友们讲述……

        两年金中求学,随着最后一次下课铃响而匆匆告别。终因学业收成不丰,高考名落孙山,此时年少而迷茫的我们推向了人生艰难抉择的十字路口,煎熬折磨着年幼的心灵,未来将何去何从……多少个梦幻中,一个美丽的梦想油然而生,让它成为我们一生最明智而伟大的选择------走,报名当兵去!

        一身草绿的军装,难掩稚嫩的年华。胸前大红花的点缀,感觉非常好。超帅超酷,舍我其谁?一列闷罐车把我们带到了向往的军营。一系列严格的军训,让我们真正理解到什么叫脱胎换骨和刻骨铭心。汗水伴淌着泪水,这种历练是成为合格军人的必修课程。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晚上在被窝里永不间断的回味……思念家乡父老,梦绕金中慈祥的老师,想起校园古树上的蝉鸣,同桌的男生和羞涩的女生在脑海中不断闪现……

        一九七九年,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由于越南当局狂妄膨胀,自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妄想称霸东南亚。因而在中越边境不断挑衅,侵占我国土,残杀我边民。中国政府忍无可忍,中国军民忍无可忍,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中越战争于二月十九日爆发。随着一声军令,一声声汽笛长鸣,我们奔赴到炮火纷飞的云南边防前线。

         在云南前线,我们和一群各军兵种的战友们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自卫防御作战。伴随着隆隆的枪炮声,在生与死的环境里,我们努力践行着军人崇高而神圣的职责。为了祖国边陲、那村庄、那田野、那可爱而多彩的民族,更为了共和国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我们翻山越岭、过沟淌河、避雷防枪、忍受饥渴、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战地上舞动着青春的身影,在战壕间跳跃人生最绚丽的华章。在数年的自卫防御作战中,我们在长达数百公里的边防一线坚守,夺回了一座座山头,修建了一个个牢不可摧的阵地工事,让五星红旗在老山、扣林山等主峰高高飘扬。恶劣的环境让我们流汗、流血,我们甚至还偷偷地流过泪,付出了青春,留下了伤残,但信仰始终支撑着我们不屈的身躯,支撑我们顽强的斗志。我们知道,敌人那黑洞洞的枪口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瞄准,我们的每一步行踪、每一个不慎都可能导致生命终结,但我们始终毫不畏惧,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因为我们深知担当的责任,理解战争的含义。更为了那份对祖国执着的爱和军人神圣的使命。没辜负党和人民的托付,没辜负老师们苦口婆心那点点滴滴地教育,终究在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暮然回首已两鬓苍苍。平淡走来,一生难觅可谈的业绩,唯有几年的军旅生涯可在饭后茶余间常常在心中漾起一丝兴奋。尽管花甲的我们依就清贫,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我们永存的自豪与骄傲,是我们一生奉为价值连城的精神财富。面向西南边陲,仰望天空,彩云下的那片故土又一次浮现眼前:美丽的村落,欢歌的边民,校园琅琅的读书声,空气中存留着我们青春的气息,滔滔的红河水里有我们血与汗的腥和咸。我们骄傲,我们自豪,因为我们的付出,祖国的尊严得到了捍卫。

        金色的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母校迎来六十年校庆,平凡一生的我们拿不出什么亮点和可炫耀的业绩向母校汇报,深感愧疚,只有悄声地告诉母校全体师生:因为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所以鲜红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彩!

        家中箱底珍藏着一套完好的绿色军装,我知道那是我的本色,是军队这所革命熔炉锻炼和培养了我,也是当年母校金中恩师们的教诲成果。

        因为参军,今生无悔!因为参战,倍感光荣!

        向参加中越自卫反击战的学友们致敬!

        向所有当过兵的校友们致敬!

        恭祝母校生日快乐!

同窗情怀

金中弟子   胥雪华

        “年轻朋友们,今天来相会……”哼着这歌忆往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青春飞扬。

        1979年秋,我们怀着初识的喜悦和惊奇,相聚在金孔中学这所平凡的学校里,我和同学们从此开始了两年的同窗生活,开始人生那段最纯洁最真诚的时光。无论学习还是劳动,彼此不甘落后,永争前列。所有这一切,现在想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亲切,这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笔财富,足以让我们一生去倍加珍惜和品味那段如歌的岁月。

        1981年夏,我们告别了熟悉的母校,告别了敬爱的老师,也告别了同窗的你我。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踏上了追梦的路。有的考入高一级学府继续学习,有的参军保家卫国,各自踏上了人生的征程。从此以后,大家彼此为家庭、为事业而忙碌,见面的机会非常少,即使偶尔相遇也都是见也匆匆、别也匆匆。有的同学毕业至今38年从未能见上一面。岁月如歌,时光流逝,转眼间我们已走过了38个春秋。虽然我们有很多年没见面了,但同学们的每一张笑脸却深深地印在了每个人的脑海里,至今也不能忘记。

        38年悠悠岁月,在无声无息中悄悄过去了。想当初我们在一起度过了最纯洁、最天真无邪的时光。操场上在杨映坤、李松两位老师的口哨声中,篮球在胥勋勇、李琼等同学手中飞传,单杠、双杠上同学们倒挂金钩。在“左右左”、“121”、“1234”的口令中,同学们晨跑在经金孔食品站到竹林湾的公路上。

        教室里,嬉戏逗乐的欢笑声犹响在耳;上晚自习停电时肖勇的《太阳岛》的歌声在教室里回荡。中午每班集中在指定地点端着饭盒抢着木桶打来牛皮菜汤,吃着粗淡的饭,喝着有点咸味的牛皮菜汤津津有味。当停电缺水时那邓家湾的水井旁同学们排队取水蒸饭的场景、学校莱地的同学们挖地、种莱、采牛皮菜劳动场景,还历历在目。绿色的葡萄点缀着歌声飞扬的女生院,隔壁男生院有着高谈阔论的谈笑声。教室里任远涛老师讲着函数;衡平老师念着《岳阳楼记》;岳大兴老师做着化学实验;石汝南老师唱着哆唻咪;任秀春老师理着哲学……老师们背着“臭知识分子”的骂名,手挥舞着粉笔,辛苦地演讲着,七十多位同学跟着学着,高声读着,这些动人场景真的让人泪湿衣襟。

        如今,我们已年过五旬奔花甲了,体味了人生五味,历经了世事变迁,才发觉最难忘的依旧是那份师生情、同学缘,如一坛老酒,历久弥香、回味无穷。

        相识不易,相处更难,同窗两载,因为有缘!感谢李琼和巧玲两位同学在三十七年后建立了“同学群”,我们的同学部分进入了建立的这个微群,我们欢聚在一起,忆的是师生情,续的是同学缘。我们的同学情天长地久,我们的同学缘剪不开割不断!我们记住我们的老师,因为师恩如山;记住我们的同学,因为两年同窗情谊深长。

        近两年的次次的同学聚会,在彼此陌生的笑脸上寻觅辨认那遥远生动的面庞、熟悉的身影,在我们今生中是何等的欢愉之事,值得铭记之事!也许,38年前我们朝夕相处时未曾说过一句话,未曾握过一次手,但聚集此刻,时间早已把心灵的樊篱拆除,心与心再没有了距离;也许,我们曾彼此爱慕,但那已成了温馨的回忆,永恒的温情;也许,我们曾恃强凌弱欺负过你,但也请你宽宏大量,一笑泯图仇。

        曾以为,今生已无缘相见,只有将遗憾埋入土中;曾以为,同窗时形影不离的好友,就将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曾以为,梦境中一张张一个个难忘的笑脸、身影,都会随风吹走……是同学们的真情、热切、渴望,才使我们能够三十七年后在微群再聚首,在群里穿越时空,再续前缘,将逝去的光阴再追回来,让欢乐的时光回溯到读书的年代。微群中尽情地欢笑,尽情地歌唱,尽情地陶醉,尽情地畅饮,高唱美好的“光荣属于我们八十年代新一辈”。

        师恩难忘,师恩如山。

        诚挚地感谢老师不倦的教诲,让我们终生难忘,终生受用。

        祝福母校生日快乐!

    

    七八旧拾

    金中学子     任培春

        四十年前,我与所有金中学子一样,沿羊肠小道翻山越岭,从当时金孔区辖下的大队或公社小学,入读全区最高学府金孔中学。

        初入金中读本顿觉震撼。其宏大规摸,自是几间农舍般的乡间小学无法企及的。教室与宿舍排列有序,整齐划一,最是那四十多间联排的教师宿舍风头无两,至今保持亚洲最长房屋纪录。校园绿树成荫,飞花朵朵,林间时有啾瞅鸟鸣,学校被农地村舍合围,四季可享花草芳香。

        我被编入初七八级一班,何宗永老师任班主任。他的眼睛明亮有神,在教室扫一眼,再调皮的同学也就乖了。领教了何老师的严厉,也自会体验其他老师的风采。杨积芬、王本君老师温良有加,连说教的语气也极尽慈善,让人感念那母亲般的温暖。杨兴钊、王昌汉老师,上课时语音低沉,语速慢慢,行走时脚步轻轻,舒舒缓缓,一派儒雅风范。韩光文、杨达镒老师,课堂上严厉,课后风趣幽默,和学生相处有如朋友一般。石汝南老师多才多艺,说话的声音尤其特别,悦耳动听,有如三腔共鸣的歌者。据说还精通英语、俄语,能书善画,只可惜,师承他老人家毛主席万岁五个宋体字之后,我便转学他方。教体育的钟老师,还真就是体育两字的完美诠释。篮球场上能暴走腾挪,单双杠上可上下翻飞。横七竖八的肌肉棱角分明,静或动都是力与美的完美油画。罗自甦、李达丽老师,给人的印象永不磨灭。罗老师不苟言笑,表情凝重,随时都若有所思,李老师白晰高挑,纤弱似黛玉,清新且小资,阴柔之美无以言表。

        大多金中教师来头不小,皆因特殊政治环境背井离乡,从繁华都市来到乡野金中。他们潜心教学,孜孜不倦为金中培养一代代人才。用自身说不清道不明的祸润泽了一代代金中学子的福。

        恢复高考后金中令人傲骄的升学率,就是所有金中教师漂亮的成绩单。因遗传与营养差异,有些同学发育蓬勃,有如阳山的红桃彩苹。而我还未到变声期,有如阴山的青梅涩李。因少不更事,尽做些叫同学绰号、涂墨水、分界线的勾当。经常拿着不及格的考卷低头见家长,一辈子也无法忘记,杨积芬老师两次轻轻地问我为啥不好好读书。

        杨老师,几十年过去了,我现在也只有在心底弱弱地答,那时真还没醒啊!七十年代,还真穷。大部分同学一周的伙食几近相同,几坨酸菜,半背红苕,一两把米。能保三餐算幸事,有零花钱是奢望。实在不济就互相挪借,多年以后才知道,为何拥挤不堪去拿饭,为何争先恐后去打汤,就为了咕咕叫的肚子,为了冬瓜汤里多些许油星。当年,任廷鉴与同学们无私分享酸菜炒油渣,现在每每道来都那么滋味绵长,感动人心。艰苦岁月里也生发一些浪漫传说,谁给谁递纸条,谁与谁谈恋爱。在当年,谁敢大张旗鼓,轻则检讨批评,重则开除学籍。身体,心智再成熟的同学,也只能在对方绯红的脸上去破译情感密码,或是站在不易察觉的地方偷偷地凝望,而心底那句狂热的喜欢只能止于唇齿。无论牵手一生的顺理成章,还是昙花一现的瞬间美妙,我们都予以祝福,那毕竟是灿烂人生画卷里的粉红符号。曾记否?邓家湾的水井滋养了多少金中师生,辣子山金色晨曦下的滚滚麦浪,佛广山劳动之余追野兔,守夜棚边吹完壳子数星星。早操尖厉的哨音伴随此起彼伏的口令,跑步走,就能生发如雷的脚音。无论半边山,凉水坡,学校四周都能感受同频共振。曾记否?胥化超、任明果的威名,篮球场上他俩就如乔丹,奥尼尔般存在。段仕明老师四季敲打的半截生铁管子。所有校工为金中学子的辛勤付出。还有男宿舍的嬉闹,女生院的娇笑……四十春秋,少年不再。纵然白发满头,皱纹掩面依然深爱母校。在我心中,她是丰碑,是灯塔,是身处纷扰尘世的滤清器。无论何时何地,只须遥想当年自会心意暖暖。金中情,将温暖一生,亦会铭记一世!

        祝福金中,祝福校友!

        预祝金中校庆圆满成功!

登辣子山赋

金中校友联谊会副秘书长   陈朝伟

      

        嫘祖故里,西陵故地,有山名不及五岳,高亦逊珠峰,然承历史载时艰,故世人莫不感叹。已亥登山远眺,忆其峥嵘岁月,金中往事尽浮现。

        东方白鱼肚,喇叭撼九天,笛声催起床,奔赴农场辣子山。抬粪五里地,晨风揉睡眼。锄头开荒地,篾篓背河川。仔细犁台地,乱石垒崖边。汗滴禾下土,冬瓜汤汁美鲜,一个馒头心里欢。青春怒放,大战两日,情暖三九,旌旗虎虎生风,艰苦奋斗辣子山。

        麦田掀碧浪,红麻展欢颜,同学再努力,保卫成果辣子山。搭棚岭梁上,露宿把风餐。昼夜披日月,弱肩挑暑寒。勤奋学知识,劳动写华篇。胸怀鸿鹄志,牛皮菜味甘甜,半斤猪肉胜过年。热血沸腾,打拼四季,消融三伏,战歌阵阵高扬,豪情万丈辣子山。

        奇哉,辣子山;伟哉,金中人;壮哉,兴学之举天地可鉴。真所谓:崇文重教书骄傲,勤工俭学震宇寰。时光荏苒,抚案追昔,不禁泪眼潸潸。


念奴娇     金中求学

    金中学子   任太全

        

        光阴荏苒,忆当年,尝与书本为侣。师生穿梭学府里,急步风裳无数。容颜清秀,琅琅书声,更洒额头雨。嫣然蠕动,暗香飞舞情愫。

        朝夕校园教室,闲人无几,伏案埋着头。唯恐他人领先去,愁人意志坚定。笨鸟先飞,秉烛夜读,鎏我金中铸。前程可期,只因努力无故。

    


写给母校金孔中学60华诞

    金中弟子   王革新

    


栉风沐雨六十载,筚路蓝缕开大山。

    母校华诞逢盛世,桃红李白满人间。

    恩师跑乳解疑感,羔羊反哺数恩典。

    金中代代人才出,学子莘莘勇登攀!

    

    


情满金中

    金中学子   胡德年

    


金色庠园六秩逢,孔堂立德十分功。

    中流才俊年年出,学府群贤庆典隆。

    

    


金中恋

    金中高级语文教师   龚永琪

    


八五调我教高中,风华正茂上学峰。

    人生舞台又起步,学界风流再立功。

    笑谈六国述观点,漫步荷塘忆逝翁。

    回首历届多才俊,更喜今朝中国龙。

    

    


辣子山情怀

    金中学子   王贤君

    


勤工助学放光芒,辣子山上歌嘹亮。

    你背我挖争着干,师生一起上战场。

    喇叭唱响共产党,班旗飘过山岗上。

    号子一声传四方,男女同学斗志昂。

    四季丰收结硕果,食堂添增我口粮。

    劳动锻练身体好,汗水掉落石头上。

    同是野炊汤泡饭,颗粒归仓特别香。

    想想当年啥滋味,无穷无尽永难忘。

    

    


满庭芳

    ------贺金中校庆60周年

    

金中学子   胥勋勇

    


孔堂芳华六十春,树人立德写人生。

    桃李四海才辈出,立业建功念师恩。

    

    


金中颂

    ------贺金中投庆60周年

    金中弟子   张光猛

    


国学孔庙在金中,学府书屋带古容。

    花甲更新重塑造,孔尊入住更恢宏。

    报国学子游书海,千万仁人已是龙。

    打造品牌宏愿展,助学友爱乐无穷!

    

    


赞金中

    金中高级语文教师 岳大楷

    


金中师生不怕难,辟种辣山若等闲。

    移山填沟建校舍,挖井种菜苦亦甜。

    师生教学堪典范,桃李遍天美名传。

    传承精神齐努力,续写辉煌谱华篇。

    

    


金中颂

------为金孔中学60华诞雨歌

    金中高级语文教师   杜晓辰

    


壮志压倒四方山,驰骋杏坛六十年。

    金中儿女多才俊,敢把旧貌换新颜。

    昔日荒冢邪魔地,今朝楼高立地天。

    钟灵毓秀育栋梁,芬芳桃李竞争妍。

    农村中学居榜首,高考突破百人关。

    承前启后创奇绩,继往开来谱新篇。

阅读 15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