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小雪相遇云端 集大成共研教学

破茧成蝶
创建于2022-11-25
阅读 11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在最美的初冬,共赴一场诗情画意的教研也是一件幸事。为加强校际研讨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22年11月22日,新洲区小学语文第七片区开展了线上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品自然之趣  写动态之美”。活动主持人是武湖小学的万静老师,参与本次活动的学校有新洲区第七片区的11所学校,有教研室主任张燕。活动主讲老师是来自阳逻街武湖小学的陶雨婷老师,她执教的是《四季之美》。

       活动前一天,语文第七片区朱爱玲组长提前把陶老师这节课的课堂实录发到片区QQ群,提醒老师们提前观看学习。线上教研活动共分为三个议程:一、主讲教师说课;二、片区成员校教师评课;三、教研室张主任指导讲话。

一、主讲教师说课

       陶老师这节课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采用朗读法,让学生通过朗读既能了解课文内容,也能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她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课件中配有适量的插图和音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本课时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准确领会课文的主旨,感受作者笔下的四季之美。

二、片区成员校教师评课

       殷店小学范琼珍老师:    《四季之美》的作者清少纳言心性敏感,对外界事物感受力强,同时又充满女性的宽厚慈爱,因此,她选择了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对应的,她认为最美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结合景物的动静态之美来咏唱。不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是不会写出如此文字的。陶雨婷老师充分理解教材,分析教材,基本功扎实。

       一、以读带讲,促使学生感悟。作者清少纳言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她用自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四季的美。陶老师要求学生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想一想: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部分?你的理由是什么?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独立思考。接下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所得,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全班交流。此时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深入挖掘教材,将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那么,陶老师就结合新课标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环节: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在你的眼里四季最美的是哪些时刻?请你用优美的语句说一说。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文中的语言去说,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观察自然的习惯。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一点点浅薄的看法:

       1.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环节上做得还不是非常到位。当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的时候,就应适时指导学生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还比如,让学生互相评价一下自己的朗读有哪些需要调整、改进的地方。这时如果能够在学生和老师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范读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作者眼里四季之美,让群体通过有感情地读来获得内在的感悟、体验,达到资源共享,课堂教学将更加 “丰实”。

       2.激励评价不够及时导致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协调合作,体会四季之美,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汉昕小学姚欢老师:陶老师教态自然,很有亲和力,开始以四季图片和对应古诗引入,很有吸引力。陶老师在教学前做了很多功课,教学中充分展示了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在授课中特别注意对重点词语、景物的分析,对学生学习引导做得很好。陶老师很注重学生朗读,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不同方式让学生读书,引导学生体会感情,领悟四季的美。另外,在教学中陶老师还做到了结合实际,介绍四季之美时,让学生读文、看图并想象画面,加以生活实际解读,让学生认识作者的独特视角,体会到四季之美。最后结构梳理、主题概括、课后习题设计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对于这节课,我也有几点建议:1、老师在学生初步理解春、夏、秋季的美后,冬季之美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发现并品味冬天的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课文运用动态描写展示四季之美,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初步理解动态描写。3、课程中要关注生字书写,适当引导。

       施岗小学李春芝老师:        今天认真聆听了武湖小学陶雨婷老师的《四季之美》这一课,感受颇深,收获不少。《四季之美》是一篇极为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清少纳言用纤细简练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变化,营造出独特的韵味,如一幅隽永的画,似一首灵动的诗,使人产生置身其中、身临其境、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陶雨婷老师充分理解教材,分析教材,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融入到授课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她的本次授课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优点。

        一.关注单元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陶老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二.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在秋天的黄昏,作者仰望天空,看到了夕阳斜照,无数的小乌鸦急急忙忙地朝自己的鸟窝飞去,还有成群结队的大雁,排着人字形的队伍,那样团结友好;等到夕阳已经落山,夜晚来临了,草丛里有小虫子在唱歌,和着沙沙响的风声……,陶老师紧紧抓住“动人”和“感动”的画面,让学生们印象深刻。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四季之美。整堂课,陶老师展现了老师读、形式齐读、形式个人朗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成功的激起了学生对四季景色的喜爱之情。

      下面,就这堂课,我提三点建议:

       一.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例如,体会夏季静谧的氛围,要引导学生通过轻柔的语气感受夏夜三种不同的精致。朗读“翩翩飞舞”等词语时,要突出安静的夜晚中的动态变化。在“秋天最美是黄昏”这一自然段,前半部分要适当加快节奏,以便体现归鸦“急急匆匆”和大雁“比翼而飞”;最后一句宜舒缓,让人感受到风声、虫鸣背后的安静以及秋天精致的辽阔高远。

      二.课文中有些语句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清少纳言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小的感动,善于捕捉生活中稍纵即逝的瞬间。关于文本“春天的黎明”中的以动写静,“夏天的夜晚”中“明亮的月夜”的静态美,“秋天的黄昏”中夕阳从“斜照”到“西沉”时间的变化,“冬天的早晨”中一静一动、一白一红、一冷一热以及作者在写景之后加入了直接抒情的句子等方面,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和感悟。

      三.将散文和古诗有机地结合起来。春天的黎明,作者描绘了朝霞之美,文中暖色调的色彩让人不禁想起“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轻快明丽,给人光明美好之感。“秋天的黄昏”,夕阳斜照西山,归鸦点点,夕阳西沉,风声虫鸣,这些景物的描写还可以引导学生和唐朝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明月”“月下松林”“清泉”“竹林”“嬉闹之声”所展现的“空”“闲”意境进行对比,相信学生们对清少纳言笔下的“秋天的黄昏”将会有更多的感悟。

       金台小学刘志善老师:陶老师的《四季之美》,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课堂之美。在教学的选择上,陶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过程清晰,师生互动从前到后,孩子们清晰明确,学有所获,学以致用,解决了课上涉及到的知识重点和难点。陶老师这节课,主要关注的语文要素是动态描写,整节课的设计,都是为这一过程服务,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是动态描写,体会到了在写景中,用动态描写的好处,以及能够运用到写作中。这一节《四季之美》,我体会到了语文之美,体会到了语文课之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像陶老师一样,努力研究,精心备课,做到过程准,方法精,能够让课堂气氛活跃,让自己的每一节课,在实践中都有所进步。

       莲湖小学朱逢新老师:陶老师整个教学过程流畅,抓住中心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通过学生的读进一步强化理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毛集小学翁斌华老师:    陶老师执教的本节课让我们欣赏到了清少纳言笔下大自然别具一格的四季之美,也感受到了陶老师语文教学中独具匠心的美。

       1.有标之美。语文要素是《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下的产物。把握好学段目标,教学的轨道就不会跑偏。教学时既不能不达标,也不能超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陶老师教学目标定位精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2.有情趣之美。陶老师带给了学生一堂有情趣、有温度、有力量的好课。在课堂中,陶老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独特的语言训练,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老师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课堂充满情趣,焕发生命活力,彰显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

       在“寻找美” 中,陶老师通过与学生自然的交流和反馈,帮助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最喜欢的美景,陶老师的语言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支架,让学生的思考更有层次,老师也参与到了与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中,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抓关键字词、结合自己的体验以及想象画面的方法学会欣赏美,感悟美,分享美,最后通过个性化朗读传达美。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借机引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引导学生在文字中感悟作者细腻而独特的写作角度。

       陈路小学鲁杏老师:本次的听课让我感受到陶雨婷老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教学手段新颖,在语言上也很有教学魅力,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更深的反省和要求。

       涨渡湖小学桂顺清老师:陶雨婷老师以古诗赞美不同季节而导入课题,注重学生的朗读,抓住重点句和词语加以理解,赏析作者的表现手法,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美。

       钱学森学校朱爱玲老师:    《四季之美》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陶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呈现了四季美丽的景色,她的课件制作凸显了黎明的美、黑夜的美和冬日炭火温暖的美丽画面。授课过程中,陶老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和着音乐和老师描述想象画面,陶老师的声音柔和婉转,让听者得到了美的享受。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观课体会:

       1. 多种形式朗读,在读中体会四季之美。整堂课,陶老师展示了老师读、学生齐读、学生个人朗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读的过程中老师适时加以有效地引导,成功地激起了学生对四季景色的喜爱之情,从学生的朗读中,我能感受到学生对景物的赞美之情。

        2. 关注单元语文要素,将语文要素春风化雨般融入到授课过程中。陶老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以生活中孩子们能看到的朝阳变化的视频,稍稍加以科技手段处理,让学生感受到了云彩的变化之美。陶老师在课前一定是做足了准备,将文本变成生动的视图,让学生在形象思维中品味动态之美。

       3. 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引导学生体会“动人的是点点归鸦”和“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两个句子的时候,抓住“动人”和“感动”两个词语,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归鸦和大雁的母爱与团结。

       4. 教师的提问对学生学习课文有指导性。授课时,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的写作手法,让学生圈画景物感受作者独特的选景视角。若是在此处点拨学生,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习作者这种独特的选材视角,留心观察生活,为本单元习作做铺垫就更好了。

       本课的重难点是景物的动态描写,本文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字优美,授课过程中教师有引导学生想象,但是,在这个方面所花的时间和力度还不够,让学生通过描述自己的想象谈体会还稍有欠缺,如果可以让学生以文本为基础,回顾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景色,描述一下景物,并谈感受,初步做到读写结合就更好了。

        武湖小学张静春老师:

       1. 陶老师注重了文字、图片和音频的有效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四季之美。避免了空洞的语言讲述,这样更易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2. 陶老师注重了动、静描写结合的教授方法的引导,在学课文中打下写作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写作素养。

       3. 陶老师注重了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留心观察生活,做一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寻常的事物中发现生活的美,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4. 陶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优美,有亲和力,课堂氛围活跃,注重课堂师生互动,让整个课堂完美呈现。

       5. 陶老师作业设计是对课文的升华,让学生学完课文后学以致用,检查学生对动静描写写作手法的掌握和学会发现家乡的四季之美。

       另外我还有一点自己浅薄的意见:   陶老师如果在课堂上多一些带感情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体悟文章的美,就更好了。

三、教研室张主任指导

        张主任首先对与会教师表示感谢,肯定了老师们认真的观课态度,议课环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展开,有深度有见解。张主任赞扬了陶雨婷老师在课前所作的精心准备,对于一位年轻老师来说实属不易。张主任就陶老师的课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目标定位准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本学期的主要目标是初步体会动中有静的景物描写。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度,这篇课文主要是感受动态的活力美。

       二、教学思路清晰。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文路和学路,紧扣课文的写作文脉,指导学生发现、感受四季之美。学路是由整体到局部,思路清晰。

       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配合音乐感受文本的画面感,由文字表面走入文字背后,步步深入。

       四、教学语言精练丰富。老师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没有一句多余的语言,每句话都对学生起到了引导作用。

       五、学生的学习投入,有参与意识。整节课无论是朗读还是提问交流环节,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交流灵动。

       最后,张主任对本课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1.初读感知文本时梳理内容,发现作者的独特视角。一是选景不同,另一个是发现不同时段的不同景物。独特之一——视角独特,分时段捕捉;独特之二——景物独特,观察不同的景物。

       2.聚焦描写,领悟动静结合的独特韵味。走进文本,走进不同时段,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的哪些特点,写天空的部分,抓“泛着”“染上”“飘着”等词语,体会色彩的变化,在静态描写中写出细微的变化。由静到动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景物的细微变化。

       3.在教学过程中关联习作,尝试写法。关注时段,描写细腻,将阅读与习作相关联,回扣课文时除了情感的回扣,还要有写作的回扣。

       4.朗读的指导也很重要。写夏夜的萤火虫时,要读出静谧到惊喜的转变。教师有指导,学生才能读好,学生先读,教师再指导,最后配合上音乐等进行朗读。

       5.教学过程中要有教有学。教学时,教师可以由扶到放,这样教师教的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第二课时导入用提问复习更简洁明了。请学生再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6.要落实课后习题。背诵可以用补充填空,提供关键词作支架的方式,背诵要当堂落实。课后选做题可以让学生当堂写一两句话练一练,感受动静结合的写法。

       此次片区语文教研活动,为语文教师互相学习搭建了一个平台,路漫漫其修远兮,第七片区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还将继续在教学中探索,在教研中提高。



撰稿:钱学森学校    朱爱玲

图片提供:武湖小学    万静

   审稿:钱学森学校        万臣











       

阅读 11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