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之猗猗

创建于2022-11-22
阅读 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11-4-12 8:44:00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

       孔子心怀天下,周游列国,一路宣传他的政治主张,遇到的却是青眼少,白眼多。已经垂垂老矣的他,只得怏怏而返。途中经过一条山谷,山风习习,乱草披靡,兰花散发着幽幽清香。孔子触景伤情,长叹一声:“兰花当为王者香,而今却湮没于乱草之中,那么的孤独,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当即停下车马,抚琴悲歌,一曲《猗兰操》,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有一个日子,我同样身处空山幽谷,仿佛天地为我开了一扇门,让我走进一个奇妙的梦境。眼前的春兰闪烁着明媚春光,散发着馥馥幽香。同样是松风啸谷,同样是溪涧流响,只不过是时光流逝了两千五百年,圣人远去,兰香依然。朦胧之中,幻听着《猗兰操》的遗响,隐隐约约地,隔着悠悠时空,像兰香一样亦真亦幻,虚无缥缈。

  那兰花,一簇簇,一片片,在悬崖上,在林木间,在流水旁,我采下了一株,想把那梦境长留身边。

  从此,那株兰花虽不至于与乱草为伍,却随我误入风尘。我把它请入精制的紫砂花盆,在闹市一隅,养尊处优。兰花并不买账,长叶披拂,一花不发,俨然一副桀骜不驯野性不脱的神态。也许,它还在怀想过去的山中岁月吧?

 

 

  好像是到了第五年的一个冬日,风凄雨冷,万木萧瑟,唯有兰叶依然如碧。我忽然发现兰盆中有些异样:有一物从叶兜处钻出,头儿尖尖,身儿圆圆,一身绿纹;然后像婴儿一样茁壮成长,然后像少女一样抽条长高,然后在玉立的茎梗上开放出了一朵鲜花。啊,兰花,我的兰花!真香啊!真美啊!

       据说,到了唐朝,兰花从山野走进厅堂,成为文人墨客士大夫的心仪之物。韩愈仍袭《猗兰操》之名,作诗赞美兰花:“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如果说,孔子首次赋予了兰花“王者香”的桂冠,那么韩愈的《猗兰操》则精准地勾勒出了兰花的“花之魂”。兰花的魂就在于香!

 

 

  说到我的兰花,虽不至于秘不示人,但绝少喧哗宾朋,只是自赏而已。情到浓处,兰我相视,两情依依。一日,寒舍来了一位客人,从事兰花生意,自是行家,我当然是奉若贵宾。紫砂壶,西湖龙井,且饮且谈。客人从兰花的部位说起,鞘、葶、萼片、花舌……又说到兰花的名种,龙字、万字,汪字、宋梅、绿云……再说到生意,投资、炒作、增值、天价……他像一个生物学家把兰花作了一次细致的解剖,更以一个商人的身份给我谆谆教导;让人觉得在他的唾沫四溅中可以看到兰市行情的潮涨潮落。

       言谈之间,他看了我的兰花,他一眼就看出我这兰花,是野生兰。那不屑一顾的眼神,像一道鞭影在兰花上一掠而过。他说,这种兰花,叫“下山兰”,也叫“下山草”,市场上没有什么价值。

       我不以为然,甚至有些愤怒。孔子赞兰在于伤时,韩愈赏兰在于励志,还有明末元初画家郑思肖画“无根兰”,在于泱泱气节……他们何曾把兰花分成个三六九等呢!

  我用郑板桥一首《山兰》诗,回答客人:山上山下都是兰,香芬馥郁是一般。可恨世人薄幸眼,只因高低两样看。

  客人摇摇头,似乎不明白。我的兰花却心有灵犀,婀娜地点着头,一阵香气飘过来,表示赞许。

  我的兰花跟随我差不多有二十年。从第一次开花后,差不多每年都有花开。今年的冬天,经历了几次雪水的浸润,开得特别多,特别香,而且有一枝,竟然开了两朵,查兰谱,这叫“燕双飞”。

       我想到《红楼梦》的一个故事。一日,宝玉到潇湘馆去看黛玉,黛玉正靠在书桌上看琴谱,那琴谱正是《猗兰操》。这时,贾府着人送来一盆兰花,黛玉看时,却有几枝双朵儿的,心中忽然一动,也不知是悲是喜,便呆呆地看。宝玉说:“妹妹有了兰花,就可以做《猗兰操》了。”黛玉终究没有弹琴,只是对着兰花,暗自流泪。

       其实,人有情,花亦有情。这么多年了,兰花是否还在思念着自己的故乡呢?我问兰花,也在问自己。 □喻卫平

 

 

阅读 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