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规模拆除城墙的运动,中国建筑学泰斗梁思成先生保卫北京城墙的声音也淹没在人们火热的拆城声浪中,北京城墙难逃厄运。而南京古城墙的两处最有代表性的华彩段落——石头城和中华门瓮城,却因为朱偰的奔走呼吁、挺身护卫而幸存至今。
依山而建的石头城,始建于三国时期,是南京城墙中最古老的一段,1700多年来见证了历代王朝的更迭仍屹立不倒,在当时却差点以一毛钱一块城砖的工价被拆卖。同时险遭拆毁厄运的,还有中华门城堡。它被誉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代瓮城城堡,如果没有朱偰,它将会和通济门城堡一样被夷为平地。
依山而建的石头城,始建于三国时期,是南京城墙中最古老的一段,1700多年来见证了历代王朝的更迭仍屹立不倒,在当时却差点以一毛钱一块城砖的工价被拆卖。同时险遭拆毁厄运的,还有中华门城堡。它被誉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代瓮城城堡,如果没有朱偰,它将会和通济门城堡一样被夷为平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南京城墙面临灭顶之灾的危急时刻,朱 偰不惜得罪当权者,挺身而出,阻止了南京大规模拆除城墙的运动。南京古城墙两处最有代表性的华彩段落——石头城和中华门瓮城,最终躲过了被拆毁的厄运,幸存至今。依山而建的石头城,是南京城墙中最古老的一段,她见证了历代王朝更迭仍屹立不倒,却差点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一毛钱一块城砖的工价被拆卖
同时险遭拆毁厄运的,还有这座宏伟的中华门城堡。她幸得朱偰先生挺身护卫而留存,成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代瓮城城堡
规模与中华门相当、状若船型的通济门城堡,就没有那样好运了,朱偰先生被打成右派后,这里被夷为平地。图片选自朱偰《金陵古迹名胜影集》
为此,朱偰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他被诬陷“借保护城墙之名攻击中共南京市委和市政府”而错划成“右派”,从此备受迫害折磨。1968年7月15日,他不堪凌辱,含冤离世。
南京成贤街上的南京图书馆老馆。1968年7月15日,图书馆大门外墙上贴满了触目惊心的大幅标语。这天清晨,朱偰先生就在这里以惨烈决绝的方式告别了这个荒唐的世界
朱偰作为文物保护者被人熟知,但同时他也是一位才学过人的留洋博士,一位学贯中西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一位勇敢而有骨气、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
1907年4月15日,朱偰出生于海盐,是海盐尚胥里朱氏二十四世孙。1932年获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受聘为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1939年10月,入国民政府财政部,先后任专卖司司长、关务署副署长等职。1945年9月21日,以财政部代表身份,到越南处理日军受降相关事务。解放后,历任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图书馆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南京历史学会理事。
1907年4月15日,朱偰出生于海盐,是海盐尚胥里朱氏二十四世孙。1932年获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回国受聘为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1939年10月,入国民政府财政部,先后任专卖司司长、关务署副署长等职。1945年9月21日,以财政部代表身份,到越南处理日军受降相关事务。解放后,历任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系主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图书馆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南京历史学会理事。
朱偰一位勇敢而有骨气、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
20世纪30年代朱偰在南京野外考查
在文学艺术和文物考察方面,朱偰也表现出独特的天赋,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父亲——著名历史学家朱希祖。在1932年回国的海轮上,朱偰与朱自清结伴同行,两人一路以联句赋诗为乐。彼时已成名多年且年长朱偰10岁的朱自清对于这段经历是这样描述的:“与朱偰君一同赋诗,朱得句敏于我,诗成,皆出彼手。”
《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其中第九册为日记编。朱自清在1932年7月30日写道:“与朱偰君一同赋诗,朱得句敏于我,诗成,皆出彼手。”这次以文会友,朱自清显然是认了输的
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的《天风海涛楼札记》,收录了朱偰先生的一些札记性文字。在第一卷《回首当年》之十二节《归国》中,他写道:“航海东归,凡二十五日,始又归至上海。海上与朱佩弦(朱自清)联句,颇不寂寞。”书中另一篇文章《朱自清》也提及此事:“同舟东归,海程漫漫,在地中海上,尝共事联句,以为消遣......”
《烟雨秦淮》叶兆言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出版,其中《朱偰先生》一文也提及朱偰与朱自清联句赋诗的雅事。叶兆言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朱氏父子》(载于《万象》杂志2005年第4期)中,则对朱氏的家学渊源大为叹服,他评论说:“朱自清与朱偰斗古诗,甘拜下风,说白了就是童子功不如人,毕竟他没有朱希祖这样大师级的父亲。”
1933—1935年,在授课之余,朱偰系统地对南京的地面文物进行实地摄影和测量。他背着一架德国相机,调查范围东至丹阳,西至当涂,南到湖熟,北及浦镇,举凡古代城郭宫阙、陵寝坟墓、玄观梵刹、祠宇桥梁、园林宅第,无不遍览。以此为基础,他编写了《金陵古迹图考》,并在1000余幅照片中精选320幅,编成《金陵古迹名胜影集》,一图一考,相辅相成。这两本书及《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被称为“金陵考古三书”,至今仍是南京文史爱好者探究南京古迹遗存最重要的参考书籍。
《金陵古迹图考》也促成了朱偰与刘伯承、陈毅两位将军传奇式的见面。1951年9月22日,南京市人民委员会派人约请朱偰,说是刘伯承和陈毅将军想见一见先生。第二天,朱偰前往,刘伯承兴奋地对他说:“昔在延安读你书(指朱偰著《金陵古迹图考》)时,很想与作者一见。可那时我在解放区,先生在国民党统治区。今日书与作者俱在面前,可谓如愿以偿。”之后,刘伯承、陈毅约朱偰乘车赴清凉山、凤凰台、紫金山等处寻访金陵古迹。
1955年,朱偰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在此其间,他为宣传普及文物知识做了大量工作,编写了一批文史普及读物,《南京的名胜古迹》和《苏州的名胜古迹》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只是两本小薄册子,但内容详实,图文并茂。1959年,朱偰被派到农场劳动,终日累饿交集。在孤独寂寞之中,唯一能使他暂时忘却痛苦的就是写作。《大运河的变迁》就成书于这段时间。
1955年,朱偰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在此其间,他为宣传普及文物知识做了大量工作,编写了一批文史普及读物,《南京的名胜古迹》和《苏州的名胜古迹》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只是两本小薄册子,但内容详实,图文并茂。1959年,朱偰被派到农场劳动,终日累饿交集。在孤独寂寞之中,唯一能使他暂时忘却痛苦的就是写作。《大运河的变迁》就成书于这段时间。
朱偰先生著《金陵名胜古迹影集》及《金陵古迹图考》,图文并茂,一图一考,用317幅照片系统介绍了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
《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与同期出版的《金陵古迹图考》和《金陵名胜古迹影集》一起,被称为“金陵考古三种”,至今仍是南京文史爱好者探究南京古迹遗存最重要的参考书籍
朱偰先生一生热爱旅游,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写了大量文采斐然的游记,被称为“新徐霞客”
在担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期间,朱偰先生为宣传普及文物知识做过大量工作
朱偰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编写了一批文史普及读物,《南京的名胜古迹》和《苏州的名胜古迹》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只是两本小薄册子,但内容详实,图文并茂,令人爱不释手
1959年,朱偰被免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职务,调到江苏人民出版社当编辑,常被派到农场劳动,种地、割麦、垒猪圈、拉板车。此时正值所谓“自然灾害”的饥荒时期,终日累饿交集,竟导致他全身浮肿。在孤独寂寞之中,唯一能使他暂时忘却痛苦的就是写作。《大运河的变迁》就成书于这段时间,1961年出版时,却不得使用朱偰署名,用的是他的笔名“绍华”
朱偰先生的游记集,近年已被再次整理出版
中华书局2006年整理再版的《朱偰金陵考古三种》
1978年11月,朱偰得到平反昭雪。江苏省作家协会原主席艾煊在《帽子与城墙》中写道:“错批了一个朱偰,肢解了一个世界第一大城墙。只有朱偰直接拿‘帽子’换来的这座中华门城堡,到底没有被拆被毁,今天依然巍巍耸立。”
朱偰为保护南京明长城立下了赫赫功劳,刘海粟曾拟一副挽联,“真理长存,铁骨丹心昭百世;是非定论,经济文章照千秋”以志纪念。
朱偰先生有一“天风海涛楼朱氏印记”印章
“天风海涛楼”,是朱偰先生的书斋名,”他曾于抗战胜利时发下宏愿,要在故乡海盐的云岫峰上筑一读书楼,“倾听天风海涛,坐对云帆沙鸟,并聚集南北藏书七十万卷,辟为图书馆,以竟先人未成之遗志”。
浙江海盐南北湖鹰窠顶
云岫峰也叫鹰窠顶,位于浙江海盐的钱塘江入海口附近,外临大海,内俯南北湖(古名永安湖),兼江海湖山之美,朱偰先生曾发愿筑一书楼于此峰上,这就是“天风海涛楼”之名的缘起。但愿后人能完成朱偰先生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