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又到了周五,开始新一次三宽课堂的学习。本次课堂是由张旭玲老师和高宝月老师一起给大家带来的《如何营造孩子 愿意和父母说话的环境》。两位老师通过对话,举例,分析的方式给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教学。
对于两位老师所讲授的课程,我从现象、原因和解决建议三个方面,做了一个归类,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低年龄段孩子(三四年级以前)
1、现象: 家长问的问题太笼统,孩子不知道从哪儿答。家长问的问题,超过了孩子能够解答的水平。
原因: 家长预期高,孩子自身能力有待长成。孩子的听觉广度不够,需要提升。
解决建议:家长调整提问方式,问孩子能够理解的问题,问问题要要简洁,有条理性,引导孩子有逻辑的去表达,养成孩子表达沟通有条理性的能力。日常寻找提高听觉广度方法,去陪孩子一起学习训练。
2、现象:家长爱讲道理,刚陪孩子讲完故事,就问故事说明什么道理,会影响亲子活动。
原因: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还没达到这个水平。
解决建议:了解孩子理解能力、概括能力、总结能力,提出恰当问题,逐步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
3、现象:孩子在小的时候,说话视角幼稚,逻辑不清,架构不清,家长和孩子沟通困难。
原因: 孩子处于成长阶段,这些都属于正常现象。
解决建议:多倾听孩子,尝试理解,多些陪伴,静等花开。
二、高年龄段孩子(五年级以上到初高中)
1、现象: 家长絮絮叨叨刨根问底,命令方式,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导致孩子不爱和家长交流。
原因: 孩子感觉隐私被侵犯;家长和孩子不在同一频道。
2、现象: 家长高频次讲道理,爱说教,把交流等同教育,孩子容易产生激烈的矛盾。孩子会出现特别的冷酷,没有什么表情,更没有表达。
原因: 孩子处于青春期,可能出现喜怒不形于色的情况。他不想回应,或者说不知道怎么去回应。
解决建议: 避免和孩子说教式的交流,这样他会处于屏蔽状态。与孩子沟通不要太执着于表象,不要太想得到承诺,应该去通过语言或者非语言信息去真正了解孩子。平常应该多观察孩子的生活,多思考,交流应该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重频次。交流时说的话,应该做好准备,做好精简,提前打好腹稿,这样是更容易打动青春期的孩子。除了说以外,还要做到真诚、善解人意、愿意倾听孩子。注意沟通陷阱,不要把沟通当成宣贯、命令,这样会起到一个相反的效果,跟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少一些套路,要多一些真诚,真诚的表达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孩子学习固然重要,可是我们的父母的我们的职能,我们做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给孩子爱也仍然是最重要。
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我们的陪伴,需要我们的帮助。不要因为我们自己的焦虑,造成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内耗,修炼自己,提升语言,让语言成为我们和孩子沟通的窗户,而不是砌在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