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教材网络答疑 高中数学(人教A版)
为解决一线教师在使用教材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高中新教材的理念、结构、内容和教学要求,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22年秋开展了高中新教材网络答疑活动。银川市第三十一中学全体高中数学教师积极响应号召,参加了这次高中数学新教材网络答疑活动。
一、课程安排
2022年11月15日上午9:00-11:30 高中数学(A版)
二、课程内容
李老师向我们介绍新教材的结构体系
新教材编排特点
内容的容量、难度
练习、习题、复习题的处理
对教材使用者提出一些建议
三、学习心得
周瑜老师:
李海东老师对《普通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答疑和解读加深了我对新教材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次答疑和解读让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个更加明确的方向。以下是我对此次培训的一些体会:
1、教师善于引导,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而营造这个氛围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如何引导启发和点拨,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仅要吃透教材,制作与教学有关的教具,还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
2、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数学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内容及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培养学生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发挥想象,积极思维解决问题的意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3、尊重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新教材课程改革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课程的设计要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等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并要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都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教学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本次答疑让我又一次站在了新的教学新起点上,我会将李海东老师所讲到的重点一步步在今后的教学中逐一实践,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发现数学的美妙。
马红梅老师:
数学对于进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同时,它也是学生的终身进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主动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商议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转变以往“一言堂”的状况。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学问[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阅历]本人认为可以这样简洁表述:数学学问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学问。所谓数学事实指的是能运用数学及其方法去解决的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数学活动阅历则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本人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中认真听取专家讲课,对于新课标有确定的心得体会,总结有如下几点。
一、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中小学而言,大致可分为十个方面,即符号思想、映射思想、化归思想、分解思想、转换思想、参数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演绎思想和模型思想。
二、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像性。数学思维的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数学思维的内容、基本形式、操作手段以及独特品质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可分为规律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观看与试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与教学归纳法、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化与特殊化、模型化与具体化、类比与映射、联想与猜想等。思维品质是评价和衡量学生思维优劣的重要标志。
三、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状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究,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敏运用所学学问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四、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
刘馨老师:
通过本次李海东专家对人教版新课标新教材详细的有深度的解读,帮助我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新教材。在教学目标制定要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既要重视教,更要重视学,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还提出重视信息技术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数学文化应融入数学教学活动。还指出数学文化应融入数学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将数学文化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感悟数学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应用意识和人文素养,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面对新教材我清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第一,应充分理解教材,关注新教材的新变化。科学、合理、灵活发挥各栏目、各版块的作用,提高教材应用能力,有效引导学生学习。
第二,充分发挥特色板块的作用。例如特色板块“文献阅读与数学写作”可以参考实施建议将确定选题、收集材料、素材整理等任务交由学生,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重视数学建模内容的教学,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四,用好教材中的“问题”,在教学中利用合理、恰当的抛出教材中的问题能激发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等。
第五,合理使用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才会成长自己,
杨柳老师:
《课程标准( 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是在数学学习与应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从《课程标准( 2022年版)》中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阐述,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基本特征是相辅相成的。
2、数学核心素养既有外在也有内涵,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其外在,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其内涵。
3、在高中数学课程中,数学核心素养能够通过后天培养获得,我们可以在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六个数学核心素养之间并不是分裂无关的,而是相互贯通的,例如,直观想象与数据分析离不开数学模型,运算能力也是一种逻辑推理……
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提出以后,“立德树人”成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摆脱传统的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已经成为高中数学课程的主要任务。在课堂中,一定要渗透核心素养,比如说,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大单元教学是主题,给学生带入框架,学生理解并构建框架,然后知道知识的前后顺序及其衍生结果,这就能使得学生对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概况整理,同时对之后的知识也会有学习上的帮助。
郭灏老师:
我们现在很多关于新教材理念都是基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走出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的新路,听了李专家的答疑会也让我获得了一些新的感悟。基于对如何读教材和经历过程这部分,我得到以下几点感悟:
1、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所以数学应该是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并且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
2、更注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材的设计更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潜能与创造性。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因为生活环境,智力发展,性格特点等多种原因会造成,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差异,表现出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现象是切实存在的,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对每个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必修课程由2个模块组成,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一共73+69课时。选择性必修课程有3个系列,其中包含了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圆锥曲线的方程、数列、导数等等分别是43,30,36个课时。
最后,我觉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身上的担子都不轻,因为进行新课程仅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必须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下一代人的数学教育,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都应思考,都应行动,都应付出,都应探索,为全国的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四、结语
虽然这次视频培训结束了,但我们老师积极学习的脚步却不会停下,只有站在更高的地方在能看到更远的地方,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也将秣兵历马,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