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涵泳,云端共读 ——“山东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坊”青岛群组阅读专题研讨小记

沉寻
创建于2022-11-15
阅读 1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进学善思,沉读致远。2022年11月15日,山东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坊以“书香涵泳,云端共读”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交流开启,各地工作坊成员相聚云端,共同进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读书分享活动。本次活动由济南市特级教师工作坊承办,五位优秀教师围绕本书第一至八章的内容,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感悟。

名师分享

        分享伊始,主持人刘一明校长首先介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落地、新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以及教材体系初步建设完成等现实背景,从而指出本书对于课程理念的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深入学习的展开都具有将理念化为行动的启发性和实践性意义。

       济南市天桥区汇贤小学的韩慧老师从整体上进行书籍简介,本书的作者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创造“逆向设计法”,提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在此基础上,她就本书的第一、二章内容进行了交流分享,为老师们着重介绍了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以及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她领悟到,践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能令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

        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中心小学的李红梅老师针对本书的第三、四章进行了分享交流。李老师首先围绕确定目标进行了标准、大概念和核心任务的逐一解析,指出教学设计中应以目标为导向,以具体结果为目标,根据相应的结果进行逆向设计,避免无目的灌输以及孤立的活动。此外,李老师为我们介绍了书中“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的六个侧面,启示我们理解需要教师的设计,使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技能,更需探究它们的意义。

       济南市历下区盛景小学的杨斌老师就本书的五六两章进行了细致分享。一方面,他指出本书第五章的基本问题指向和突出了大概念,不仅能够促进对某一特定主题单元的内容理解,也能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另一方面,他就本书第六章的架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强调在具体有用的概括基础上,关注可迁移性的价值,围绕抽象的、违反直觉的、容易被误解的内容进行揭示性学习与应用,借助重要策略完成架构。

       济南高新区景汇小学的董福梅老师就第七章内容和大家进行了分享,在系统介绍本章内容的基础上,关注到其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从而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联系,建议老师们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

        济南市南山西营街道中心小学的李霞老师就第八章指标和效度的内容进行领读,从最具启发性和最重要、明确独立变量以及目标导出指标入手为老师们介绍了合适的指标需要具备的条件,指出指标最终是为评估任务而设计这一要点。此外,李老师结合本校一年级教学的评价设计,从单元最终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入手,为老师们展示了成果评价的分析性量规设计。

专家引领

       各位名师领读结束后,省教研员李家栋老师高度肯定了济南市特级教师工作坊的本次读书分享,认为老师们面对“体量大、名词专、理解难”的书目依旧能沉心研读,用心克服,最终几番修改,给老师们带来了如此精彩的领读。李老师也向所有工作坊成员的阅读学习提出了新的期待,希望老师们能够结合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即将落实的教学设计,实现对于阅读内容的内化和启发式学习。

学思共悟

       青岛市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全体成员在徐慧颖老师的带领下,准时参加了本次云端共读分享活动。老师们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考感悟与线上组群的老师进行分享互动。真正实现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学思共悟,集思广益。

阅读收获

        理解一词于教育有着丰富的涵义,布鲁姆认为理解是通过有效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明智恰当的整理事实和技巧的能力;威金斯认为理解是能够智慧而有效的使用知识和技能。对一个不明显的观点最终掌握,对许多无联的知识元素所作的意义推断,又将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概括为解释、阐明、应用、洞察、深入、自知六个侧面,并进行丰富全面阐述。这种对理解的界定指向的就是核心素养。

       2022版课程标准以“素养为本”,倡导课堂教学在真实情境的情境下引领学生开展以实践为主的探究体验,重视发展学生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问题解决是一种伴随终身的高阶学习素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在语文问题的解决中形成和发展,以“问题”和“问题解决”为基本指向和教学核心的课堂样态的教学应该成为语文学科的特质。而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在课堂中落实,将真正践行“为理解而教”的理念。

——青岛市南区教育研究中心   徐慧颖

“逆向设计”倒逼课堂的建构   “以终为始”追求理解的教育

       今天共读的是美国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所著《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我提前研读,并把它作为个人课题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范本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逆向设计在当下“双减”背景下,新课标发布和新教材使用中,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优化教育教学。

       从“结果”开始,将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确定学习结果、评量学习设计、制订学习计划”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教、学、评一致性。逆向教学设计是将评价前置,根据评价展开教学设计。根据评价指标设置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等。“以终为始”逆向设计,改革备课模板,尝试教育研讨,进行教学实施,另外,我们可以把“作业”“评价”作为“结果”指标,进行逆向设计的倒推,也是一种优化课堂,提升效率的有益尝试。

      总之,“逆向教学设计”使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而不是灌输零散、学了不会用的知识,从而开展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落实新课标理念。

——青岛太平路小学  王冬宇

        新课改背景下,“逆向教学设计”的意义与价值得到了彰显。“逆向教学设计”是美国教育学家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的教学理念,指的是一种先确定学习的预期目标,再明确预期结果达到的评价,最后设计教学活动以推动教学发展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逆向教学设计”采取了评价先行模式,教学评价先于教学活动。

        此种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针对性,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将以终为始,根据评价灵活地调整教学活动,更扎实地落实教学目标,从而促进核心素养更好、更稳地落地。

——青岛市南区实验小学 赵赟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这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习活动的设计。根据学生的人之特点和发展需求,围绕着学习任务群去创设学生可以参与的教学活动,“逆向设计”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学去考虑,其实这才是我们应该区思考的正确的教学思路。

——青岛市实验小学 李根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一直在阅读中,也有幸和译者闫寒冰教授进行交流。这本书致力于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框架、模板和具体的操作手册。书中涉及的“理解”、“逆向设计”“大概念”等关键概念,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进行落实研究。目前我阅读的最大感受是: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强调“理解”二字,教师要做到理解课标、理解教材、理解学生。基于理解,才能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实施,而逆向设计是进行教学设计时的有效手段。阅读是开始,思考与落实是最终目的。呼应爱因斯坦的那句话,我们不求学生未来能记住教师所教授的所有知识,而是希望他能应用教师教授给他的方法指导思考与行为。我愿做一座灯塔,在孩子们乘风破浪的时候,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崂山区合肥路小学 曲健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逆向设计法”这一观念。书中指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首先要详细阐明预期结果,即学习优先次序。教师要关注期望,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那么我们在备课时就要重新思考:本节课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学习要点是什么?大概念是什么?学习的优先次序是什么?然后再通过创设真实地问题情境,设置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在应用和反馈中提高语文素养。


                         ——青岛地恩地希望小学 冷文凤

    逆向教学让课堂更加真实有效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了从输出端思考教学,过多的关注了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而逆向教学设计让教师从内容导向转变为结果导向。通过关注学生在学习体验中呈现出的预期结果,我们来确定我们的课堂要教给学生什么?用什么来教?学生能不能学会?这样的教学理解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意义。

        新课标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核心素养,个人认为一方面要通过课堂上真实的学习活动,获得知识,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则是能够将学到的这种方法迁移到其他问题的解决中,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去落实和巩固这种方法,进一步形成一种能力。这其实也是我们应该探究的教学的意义。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课堂,那么我们的课堂也会更有意义。

——青岛市莱芜一路小学 李晓

       本书对于理解的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理解和知道不一样,知道也许只是让学生认识了事物的一个表面性,而理解却可以使学生能够发掘其背后的含义并谨慎地加以运用。也就是说理解意味着不仅能以正确的方式完成任务,还能解释为什么特定技巧、方法或知识主体在特定情境下是合适的或不合适的。

       当我们越来越清晰理解了“理解”之后,更应该深刻思考的是我们怎么把握学生是否理解了?我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对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些误解,我们很难把握学生怎样才是真正地达到了“理解”。所以我们需要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理解的证据需要我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测试。我们要看到学生“提取”理解,并将其在情景化问题中加以运用的证据。这样就需要我们老师多动脑子去出有效的测试题,真正的能检测出学生的理解水平。

                      ------青岛南京路小学 刘默晗

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课堂教学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买来很久了,一直断断续续地读着。今天听了老师们的读书分享,让我对这本书的体系和要点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关于“理解”,书中对它的界定为解释、阐明、应用、洞察、深入、自知留个侧面。六个层面告诉我们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本只是的“复原”的过程中,而更应该关注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学语文”是手段,是过程,“用语文”才是教学的根本。怎样才是会用呢,当学生走出课堂,可以用我们学过的课堂知识去阅读一本书,去有条理、有情感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能够真正用语文的知识化解生活中的尴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浸润中,升腾起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厚植下“文化根”,我想这才是我们追求“理解”的重要意义。

        关于“逆向设计”,书中告诉我们从目标达成和成果呈现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从学习者的角度去倒推目标和环节设计的合理性,这就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对最终结果的思考纳入到教学设计中,把评价的标准涵盖其中,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和合理性。

        总而言之,今天的分享,让我再一次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思考,树立“学为中心”的理念,从学习者的角度去思考课堂也会成为我今后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青岛八大峡小学  刘书芹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了逆向教学设计理念,书中指出逆向教学设计关注的教学目的是“理解”,强调课堂、单元和课程应该从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中导出,寻找达到学习结果的证据,从而规划和开发可能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体验活动逆向教学设计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的 “翻转”。

       书中提到了很多的概念我们都应该反复研读思考。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学在前,评估在后,而逆向教学设计是评估在前,教学在后,,要求教师先确定学生预期达到的结果, 再基于结果考虑所要参考的评估证据, 最后设计教学体验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首要考虑的是学生将会学到哪些语文知识,而不是教师需要教授哪些语文知识。 因此,逆向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 预期结果,这种为理解而教的设计在实施中会有很多困难,但至少给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可以去尝试的方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究,我愿一直在路上!

    ——青岛嘉峪关学校  贺芳

       11.15日下午我们有幸跟随济南群组的老师们一起学习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维视角,就是以终为始,逆向设计。像评论员一样的思考,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角度出发,围绕问题,而不是围绕设计来展开教学,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力、思维力未最终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这种理念指导我们自己的教学,审视自己的设计,统整单元内容,形成单元目标,分解课时目标,螺旋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青岛莱芜一路小学 刘晖

        谈及本书的内容和特色,用三个词概括,即“理解”、“逆向”、“实践智慧”。它倡导的是关于课程、评估和教学的优秀设计,专注于如何发展和深化对重要观点的理解。特别是,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以避开学校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这和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逆向思维设计——作业倒逼课堂十分契合。

       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从学生的习得结果出发,我们需要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

       综上所述,逆向设计会使预期结果、关键表现以及教与学体验之间产生更大的一致性,从面使学生有更好的表现,这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所在。总而言之,学习和研究一直在路上,今天的理论学习更为我明天的实践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青岛(市南)海信学校  于雅静

       书中有一句话“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令我印象深刻。告知学生一项知识,简单;可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应用知识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创新式设计路径:确定预期成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倒置的思路,却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必须知道要到哪里去,才能思考:如何有效、快捷地抵达目的地。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真正实现有智慧地教学。

                                        ——青岛南京路小学 徐思思

    “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压力特别大,好多的名词我不是很理解。看的时候特别吃力。通过网络查询、翻阅资料、同伴交流等方式,渐渐地我对书中的知识有了新的理解:文中指出:“教师是设计师, 他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一样,持有"资格证",是一名专业技术人员。那么,他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精致地设计课程和学习体验活动,以满足特定的教学需求。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个评估设计师,诊断学生需求以指导我们的教学,使自己和学生,能够检验我们的工作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可以帮助老师避免走进聚焦活动和聚焦灌输的教学现状。它是一种“以终为始”的设计,是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在这个阶段,需要回答如下问题: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通常要传授的内容量大,设计的时候,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不能根据要讲的内容来思考课程,而是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来思考课程。教师要做评估员,设计适合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评估指标,以便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证据,用实证的方式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

      总之,这本书是值得我们反复翻阅的书,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好好研读,如“理解六侧面”“像评估员一样思考”等,这些都给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理论指导和设计启示。作为教师,要常学习,常思考,不断成长,将理论转化为行动,笃行实践,不断推进教学向深度迈进。

                                            ——青岛市南区实验小学 高在慧

       放眼学海,新知漫漫。在省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引领下,我们将一直沐着学养,嗅着书香,相伴前行,共赴美好。

阅读 1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