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讲堂丨“代理退保”不可取 学会保障自身权益

苏苏
创建于2022-11-15
阅读 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近些年,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为消费者“维权”的旗号,专门办理所谓“代理退保”业务,实则以“维权”之名骗取消费者资金,有些甚至已形成“代理退保”的隐蔽“黑色产业链”,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

所谓代理退保,即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以维护保险消费者权益为由,诱导投保人采用非正常手段要求保险公司退保,并从中收取高额手续费。常见于有现金价值的保险产品,如终身寿险、重疾险等。

一、“代理退保”五大套路:

套路一:假冒身份、虚假宣传。非法“代理退保”组织或个人冒充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或法律工作者,利用QQ群、微信群、朋友圈、短视频、网络论坛、电商平台等渠道进行虚假宣传。

套路二:谎言欺骗、怂恿退保。谎称消费者所购买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存在欺诈,多名消费者已经投诉”,或欺骗消费者“继续持有保单将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怂恿消费者进行退保。

套路三:诱导代理、非法牟利。谎称可以为消费者办理“全额退保”,诱导消费者签署代理退保服务协议,甚至以扣留保单、身份证件等手段对消费者加以控制,牟取高额的“代理退保”咨询费、手续费。

套路四:伪造证据、要挟退保。唆使消费者无视合同约定,怂恿或替代消费者通过电话录音、微信聊天等方式诱骗销售人员回复,进行虚假取证;或者通过伪造微信聊天记录、捏造违规销售的虚假事实,以要挟保险公司全额退保。

套路五:切断联系、反复施压。切断消费者正常维权通道,阻止消费者和保险公司、监管部门的有效联系,怂恿或替代消费者采取缠访闹访等过激行为。以维权举报为名,煽动消费者通过多次、反复向监管部门恶意投诉等方式向保险公司施压。

二、非法“代理退保”存在三大风险:

风险一:资金受骗受损。不法分子要求消费者支付高额手续费或缴纳定金,退保后诱导消费者“退旧投新”,购买所谓“高收益”产品以赚取佣金,同时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诱导消费者参与非法集资。消费者一旦受骗,可能面临损失难以挽回的风险。

风险二:丧失保险保障。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被挑唆、怂恿终止正常的保险合同,会丧失原有的风险保障。如后续再次投保,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等风险。

风险三:个人信息泄露。消费者被不法分子要求提供身份信息、通讯信息、家庭住址、金融账户、保险合同等敏感信息,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部分“代理退保”团伙甚至擅自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办理小额贷款、申请信用卡等,恶意透支消费者个人信用。一旦消费者想终止代理退保协议,还可能遭到骚扰、恐吓。

三、如何防范防范“代理退保”不法行为的侵害?

费者应全面理解保险产品功能,根据自身风险保障需求、经济能力购买合适的产品。保险产品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不同的保险产品其保障范围、缴费方式等有所差异。

1.要认清保险机构资质、全面理解保险产品条款、分析自身风险保障需求、结合自身经济能力选择合适的产品。消费者可以通过中国银保监会官方网站“在线服务”栏目查询“保险许可证”“保险中介许可证”等机构人员信息,查询保险备案产品目录等产品信息;可以通过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方网站“保险产品”栏目查询保险产品条款内容;也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官方网站查询保险产品条款内容。

2.消费者应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保险消费者对保险产品或服务有疑问,建议保险消费者直接与保险机构友好协商,协商不成可通过调解组织调解,或按照合同约定通过仲裁、民事诉讼等民事法律途径解决。维权过程中,提出的诉求要合理合法,解决矛盾纠纷要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特别注意“维权不违法”,不能采用编造事实、伪造证据、提供虚假信息等有违诚信道德规范的方式方法;尤其不能有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等突破法律底线的行为。

3.防范“代理退保”不法行为侵害。保险消费者要注重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妥善保管重要身份信息、敏感金融信息。切勿将银行卡、身份证、保险合同等重要单证信息轻易转交他人,以免被恶意使用或非法买卖,给人身、财产安全埋下隐患。如果受到不法行为侵害,应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保护自身权益。

阅读 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