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一捧如水明月,歌万卷清风诗篇。

用户2358582
创建于2022-11-14
阅读 1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00:00
03:22

     望婵娟一眼,溯时光千年,盛的月光下笼罩着一个诗魂,挟一脉长剑持半壶清酒,醉舞于岩峦上下,长歌在溪泉左右,半尺狼毫一挥,便飞出了如梦世界。他以酒仙为号,以滴仙自称,一身风骨,独领千年风骚,“李白”也成了一个富有的名字,他的身躯,成了唐诗的一座高峰。让我们循着《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踪迹,走进梦境,让心旅行,探奇山秀水,品仙风道骨

00:00
02:39

不懈朱门酒肉,寻一方洞天。

    梦,是人们对内心的渴望,是最真切的向往,心之所向,梦之所至。山水,是太白一生的所爱,寻仙,是其不止的追求。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展李白游侠之浪漫,尽显不羁之骨。

    

    梦从何来,因何而游?从开篇开始,便渲染了仲山仙岛的朦胧渺茫,神秘色彩扑面而来,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更把梦的氛围的注入全篇。然后对主题一一天姥山的高峻进行描写,大量对比,拟人,衬托纷至沓来,反复铺陈,渲染,一“拔”一“掩”,气势如排山倒海,何其宏大!何其雄壮!万丈仙山,恍然已现眼前,正有这样的气势,让被夸张化“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的身躯都如此渺小,这种富有盛世气象的压迫感,令何人不感慨,谁人不向往?

     然后现存实转入梦境,由实转虚,梦境展开得干脆利练,毫不脱沓。“一夜”“飞”速度之快,不仅更有“梦”之虚似,亦是作者对仙境的向往之切。此时李白最常用的“月”意象出现,水一般的月影照耀自由的旅人,一阵清凉仿佛透出纸面,泌人心脾。下文则提到了南朝时谢灵运,此时的用妙妙在借古感今。众所周知,谢灵正对山水的喜爱与不拘一格人格恰起了诗仙的共鸣。“半壁”,“天鸡”,韵律和谐,与一段相照应,再咏天姥之高。然后到山中深夜景色愈添神秘之色之,浪漫主义更加浓厚,在四周的黑夜中诗人特意弱化了视觉色彩的表现,而加重了听觉的表现,营造的便是亦真亦幻的效果,百兽号鸣,烟弹雾横,斯诚不是人间!

       接着,全文文势走向了高潮,浪漫色彩达到顶峰,雷霆乍惊,山崩地裂,似有陶潜”世外桃源”之意味。“青”,“金银”色彩纷繁,一改上之夜深的昏黑沉郁,阔然开朗,令人耳目一新。仙乐曼妙,佳昔袅袅,令人所临其境,此景为何如此真灾?便出自于那长安官中的真实场景。李白的“仙”并不同于陶渊明的“隐”,盛唐也不是黑暗沉迷的东晋,李白渴望的是入期为任,安一方黎民,理天下万机,所以,他才使一手好剑,行侠天下,他不想安分守己.郁郁而终.他所追求便是个性的酒脱,情感不拘束地如迸发般的表露。浮华仙境,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大气与包容,而中唐之后,社会的动乱使人们的思维愈加理性,“梦游”“寻仙”诗词不再兴盛,可以说,只有这样的一个盛唐才孕育出“谪仙人”,李白,独一无二也不可复制。

 

    “忽魄悖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一切梦境才不过转瞬而已,霓衣鸾车,仅剩枕席而已,一来一去,尽皆匆匆,怅然若失之感,让人始科不及,巨大留白,仿佛还让人们回忆那盛大之景,一切如绵长的乐律,绕梁三下山,久而不去。即然繁华不再,作者便运用比喻,写出了往事的一去不返,更衬出他的人生价值观。篇末一句反问,问出的就是他的心理,诗仙所作诗千万篇所归结得出的一切根源便来源于不肯折损半点的性情。

    感谢李白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给了我们一个纯真而本真的盛唐,而那种不脱色的自信与张扬是我们永远可以依靠的文化底气!

                                                                             冯恩泽

    李白是盛唐的魂,他的活得自由,他爱的热烈,他是不被世尘沾染的仙,而他笔下的剑.月、酒,尽成了“中国式浪漫”的元素,我们也可以以中来找一些启发,留一些时间,寻求自身之所爱,保持本性,不受他人左右,余便书杂诗一首,以咏诗仙:

                   兴从酒起诗有灵,意自剑来梦无痕。

                   古来吟月不胜记,谁人可堪明月魂?

阅读 1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