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守初心,立德树人担使命
完整准确全面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地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审视自身工作、提高工作站位、拿出行动方案,着眼全局、敢为先锋、勇于探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报告中提到“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一系列关键词,勾勒出一幅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画卷。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以来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立场和价值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鲜明地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列为教育部分的一个标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根本立场和价值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建设,只有时刻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价值引领,才会始终有自己的“根”和“魂”。报告强调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表明在这方面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报告再次强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质上是极为鲜明地就“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了回答、提出了要求,也标明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规定性。报告在回顾新时代十年发展成就时提到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新征程的教育发展就是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在让人民满意方面有新的、更大的实质性进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德育为先,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要坚持能力为重,既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又注重核心素养、综合能力,注重信息素养、数字素养。要坚持全面发展,把社会责任、道德修养、知识能力、审美能力和身体素养融为一体,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丰富教学内容,使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更有深度。本课程在我国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直接的育人功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在于“育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师只有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融汇于专业知识教学之中,将育人目标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才能使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得以丰富的基础上,使学科内容更有深度,最终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教育不存在于真空之中,它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在知识社会学的视野中,从来不会存在纯粹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科课程并不只是蕴含知识技术元素,在知识技术背后还蕴藏着鲜明的价值导向。因此,教师将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渗透价值观教育,为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味道,能够使其教学内容发生质的转化,更具深度。同时,教师需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啃透学科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深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教学内容增添思想政治教育色彩,从而形成有质量、看得见的资源利用成果。教师也不再拘泥于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人,而将基础知识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发出来,将价值导向潜隐在知识传授中,在使教学内容具有深度的同时,完成为民族复兴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
二、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传统的课程教学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呈现出单一化的倾向,从而忽视了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教师必须夯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挖掘学科知识背后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育人的任务,教师还要运用合适的方法将知识与价值观教育内容联系起来,在传授当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以人格魅力与渊博知识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中产生共鸣,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
教师明确基础知识中得以拓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基础知识潜隐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地“植入”到学生心中,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催化剂。教师只有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多使用情感体验法、情景体验法等才能让课程的育人功能更具穿透力。教师只有采取更多的教学方法将价值导向潜隐在知识传授中,才能使课堂氛围有温度的同时,有力地实现成才与成人的统一。
总之,我们要全面准确原味地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