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更是社会的稳定器。如何不断丰富发展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实现充分的就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民生话题。
千方百计“扩”岗位,激活就业一池春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仍不容忽视。我国有14亿多人口、约9亿劳动力,解决百姓的就业“饭碗”问题至关重要。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就业规模,是解决就业的源头活水。“扩”岗位,关键要稳住市场主体。各地区各部门都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实施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政策、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等方式,打出惠民惠企“组合拳”,激活就业这一池春水。让企业更有活力,从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吸引更多人才。求职者更有目标,有盼头,社会势必更加繁荣稳定,可谓为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想方设法“稳”岗位,催生就业内生动力。一技在手,工作不愁。完善技能培训,让工作和求职者不是“两头短缺”,而是各取所需。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创历史新高。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在一线生产服务人员和技工行业普遍存在,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让更多空缺的岗位有能力相当的求职者应征而上,让岗位“稳”得住员工的薪资期待,让求职者“稳”得住岗位需要的技术支撑,最大力度催生就业双方的内生动力,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社会、产业、企业、个人发展考虑,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能力素质,从而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量身定制“设”岗位,发挥就业兜底帮扶。加强帮扶服务,兜牢民生底线。就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截至2022年6月末,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3223万人,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支撑。由此可见,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至关重要。网上招聘、政府联手爱心企业为特殊群体设置专门岗位,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为脱贫劳动力创造更多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就业帮扶的精准性,让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在“一对一”帮扶中获得就业机会,正如二十大报告所言: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随着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的全面落实,就业形势也势必将持续向好。
(武平人社局 刘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