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口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病变一般局限于舌、齿龈、口角,可称为舌炎、牙龈炎、口角炎。因为新生儿的口腔黏膜娇嫩,血管丰富,唾液分泌量少,黏膜较干燥,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如用力擦拭口腔或乳汁过热,使口腔黏膜受损而易导致感染。奶头、奶瓶消毒不严,使用广谱抗菌素或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人免疫缺陷性病毒感染的新生儿,均易引起口腔黏膜感染。
新生儿口炎分为鹅口疮和疱疹性口炎,还有溃溃疡性口炎。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腔黏膜炎症,又称口腔念珠菌病,是新生儿期常见病。白色念珠菌在健康人皮表面,皮肤,肠道,阴道寄生。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受抑制时则可发病。或者因为分娩时接触到产道的念珠菌,或乳头消毒不严,母乳乳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而受染。鹅口疮的主要特征是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常见于颊粘膜,上下唇内侧,舌,齿龈,上颚等处,有时波及咽部。起初时呈点状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凸起,边缘不充血,此白膜不易拭去,强行剥落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并可渗血,白膜又迅速生成。此处无疼痛感。也不引起流涎,不影响吸奶,一般无全身症状。偶尔表现为拒奶。这种情况一般健康的新生儿可以自自行恢复。也可以用制霉菌素溶液涂口腔,每天三次,或口服制霉菌素片。面积较大者,可同时服用维生素B2及维生素B维生素C。
疱疹性口炎是单纯的疱疹病毒引起的,新生儿期较少见。一般是新生儿出生后,可通过携带病毒的母亲或家庭成员、护理人员传播感染。疱疹性口炎发生后,起初有高热,38到40度,一到两天后口腔黏膜出现充血,使银肿胀,在舌唇内、上腭、颊粘膜出现散在或成簇的小水泡,直径约两到三毫米,周围有红晕。疱疹很快破裂形成溃疡,表面覆盖白膜,局部疼痛,常拒奶。在口角、唇周皮肤也可发生疱疹、发热,三到五天后正常溃疡渐愈。这种疱疹性口炎为自限性疾病,病情轻者不需要用病毒抗治疗。一般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受损害部位清洁,途经金霉素甘油或碘苷,疼痛严重者图图2%的利多卡因。新生儿的单纯性疱疹病毒感染预防是较为困难的,但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可减少其发生。第一孕妇临产前进行生殖器疱疹的监测。如果有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采用剖宫产的方式进行分娩。第二,新生儿出生后,应避免和有活动性疱疹性病毒感染的医护人员、亲属和新生儿接触。
溃疡性口炎是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大肠杆菌等引起。常在全身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因口腔不洁,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口腔的各个部位均可已发生,常见于口舌、唇内及颊粘膜等处。起初时口腔粘膜充血、水肿,随后出现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糜烂面或溃疡面,可融合成大片溃疡边缘规则,有较厚的纤维素样渗出物,形成白膜剥离后可见出血性的糜烂面,白膜又迅速生成。局部溃疡可引起疼痛、流涎、拒奶,局部淋巴结肿大,常伴有高热。发热可持续数日到一周,溃疡渐渐愈合。一般治疗用3%的过氧化氢或0.1%-0.3%的依沙吖啶液清洗口腔,每天两次局部涂。以口腔溃疡软膏、冰硼散等。全身需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注意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液体,补充维生素B、B1、B2及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