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课标,学习促成长”—八中语文教研组教研活动

苍狼一族
创建于2022-11-09
阅读 12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的学习就是当务之急。为了更深入地进行“新课标”的学习,今天下午八中语文教研组在线上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由八中语文教研组长王燕主持本次教研活动。

     

       首先教研组长王燕老师组织大家对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进行学习,具体概括为五个方面: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王燕老师深入浅出指出,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修辞手法、字词运用等基础性的知识,更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尤其提到阅读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挂念,转变教学方式。无疑是新课改理念中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把那种单一的、填鸭式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得到发挥,成为学习的主人。

        紧接着岑霞主任和三位备课组长与组内多位老师纷纷发言,谈收获、谈做法、谈困惑。

      岑霞主任谈了课程理念关于“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的一点学习心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是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变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段的特点,有所侧重的安排学习任务群。注重从培养核心素养出发,注意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把握四个方面的整体交融的特点。尤其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既要有所侧重,又要融为一体,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避免简单的罗列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最终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初二备课组组长晋薇从构建语文任务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疑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变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合理安排,才能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分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

         初二教师聂甜: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群文阅读相对于传统阅读来说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以八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整合教学为例: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古体诗与格律诗比较,知体性特征。二是五言诗与四言诗进行比较,悟类性特征。如何比较呢?才能更有效,化问题为思辨活动,给学生提供思考支架,会让学生沉浸在体验当中而达成学习目标。以品诗悟情活动与大家分享,围绕“五言与四言相比,增加了一个字,能更好地叙事抒情”这句话设疑,把五言诗改写为四言,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揣摩、品析、思辨,任选一首诗交流。

        初一教师张彩云老师就《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的第一条: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谈了自己的见解:

       语文课堂是是学生德育的新天地,每一篇课文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在课堂中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失时机地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人生阅历,捕捉生活的细节等,把情感教育融汇于教学中,点点滴滴渗透于学生的思想意识,不知不觉中有如坐春风之感,其乐融融,不亦乐乎!最终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行动,悄无声息,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如七年级第四单元的《植树的牧羊人》,让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牧羊人”,说说身边的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是“牧羊人”,自己愿不愿意做一个“牧羊人”?这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于建立孩子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很有帮助的,这也就实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教师应该善于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激之于情置于境,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更为深刻周到的思辨活动--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知识的探究,在探究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视野。引领学生”享受语文”,享受中国优美的经典文化,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在课堂中,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让学习成为一种需要,让表达成为一种倾诉,真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人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探究中巧妙深入文本。以问导学,以思促疑,以情感人,不弃微末,点滴做起,让经典文化绽放于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初一教师 陈若薇老师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困惑:针对现在线上授课模式,怎样增强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从而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其他教师纷纷参与交流。岑主任和王燕老师也对此谈到了要结合新课改理念,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

      初三教师贺霞主要从“增强课程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方面分享了一些她的感想:

     情境性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能够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对于课堂教学,胡适先生说课堂教学只有两件事可做“质疑问难,大家讨论”。这值得我们借鉴。

      特别是在网课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学过程当中预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我们要充分利用网课平台的一些工具,例如在运用classin这个平台的时候,我们可以给学生分组,设立小组长,教师还可以进行巡视,设置让学生上台展示环节,模拟线下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发挥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从教与学的方式来看,我们要思考如何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保持好奇心,只有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有课堂参与感,才能有学习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教师致力于让学生质疑问难,讨论式学习,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至关重要。 

     还强调:教师在关注学生的不同差异,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言语实践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的“手到”。尤其是九年级教师要用好“中考指挥棒”,还要引导学生从发表到吸收,落实到规范的书面表达上。

        初三教师段雪红在学习《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在实际教学中,也有深刻的体会:

       老师一定要在整个的单元的教学中,要梳理每一课的重难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一课一得,让学生“得什么”。因为部编版的教材注重系统化,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如《创造宣言》这篇文章,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在议论文当中如何抓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当我们目标目标明确了之后,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就会有侧重的,有意识的去构建我们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针对性的进入文本,有所收获,让学生明白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为了搭建议论文知识体系当中的哪一个板块。

       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把课本当作范本。在学完一课之后,就有了解决一类问题的能力。在目标教学下,让孩子们真正的有事儿可做,有书可读,有方法可解,由一篇文章学会一类文章,由自己解读一类文章,从而构建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

      最后,教研组长王燕老师,安排上届毕业班教师完成问卷调查和伊犁州作业设计比赛具体事项,共同商讨制定了八中校级比赛方案。

     此次学习“新课改理念”第二部分的教研活动,再次为各位老师提供了教育发展的方向,为后续的研学共进提供了切实保障。路漫漫其修远兮,八中老师将上下而求索也。

  图/文 :   潘光明  

  

  审核 : 岑   霞   王  燕    

     

  终审  :   王小燕

阅读 12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