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遮不住太阳,阴霾终究将散去,在这场正在博弈的战“疫”中,唯努力不会被辜负。
科学作为一门需要实践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更多时候需要科学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实验,动手操作。可面对线上教学带来的不便,科学课程该怎样进行呢?
知识是勇气的源泉,科学是智慧的向导。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助推“双减”工作,进一步推动我校科技教育发展,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提升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线上教学期间,科学老师们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针对学生认知特点和动手能力,结合课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操作简单、妙趣横生的科学活动,让同学们寻找“藏”在家里的科学。
六年级的同学们列举了可以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情形,并通过分析排除掉模拟实验中不符合事实的情形。例如:太阳不能像手电筒一样开关, 否则会导致地球朝向太阳的一面有昼夜变化,背离太阳的一面始终是黑夜, 显然与事实不符,所以这个假设不成立;如果地球不自转,围绕太阳公转,也可以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天,所形成的昼夜变化为183天左右的白昼和183天左右的黑夜交替出现,与事实不符,这个假设也不成立。通过以上模拟实验分析和交流,同学们明白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在地球自转时,地球上某地点的白天与黑夜会交替出现, 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五年级的同学们进行了模拟雾的形成实验:杯中的水蒸气上升途中遇冷,凝结成无数个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如同冒“白气”一样,这就是雾的形成原理。
疫情当前,要保护好自己,做好自身健康监测,温度计必不可少。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时,温度计内的液柱会上升或者下降,这是怎么回事呢?四年级的同学们用水制作了温度计模拟装置来探究水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情况。
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那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位呢?三年级的同学们利用身边的植物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得出了植物的茎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虽然线上教学限制了科学课的学习方式,但却限制不住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双减”政策的有效贯彻,丰富了学生的居家生活。在科学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把家变成了“实验室”,利用家中现有的材料进行操作,把“藏”在家里的科学发掘出来,丰富了居家生活的同时又学习了新的科学知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在科学世界里继续探索,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