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年的东京奥运会吗。那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总数431人,其中女运动员298人,男运动员133人,男子占比竟然只有可怜的31%。
实际上自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男女运动员的人数差,呈现越拉越大的趋势。2008年北京奥运,中国代表团639名运动员参赛,由于是坐镇主场的原因,绝大多数尤其是集体项目,都自动获得资格,男女总数自然相差无几。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396名运动员,男女比例也算相对均衡,女选手比男选手只多了54人。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运动员256人,占代表团总数的61%,男女人数差扩大到96人。
而东京奥运会,女选手比男选手多了足足165人,数量差距甚至比男运动员的人数还要多,将是中国代表团男女比例差距最悬殊的一届赛事。
可能大家会说,拉开差距的原因,和中国男队集体项目大面积的未获得奥运会的参赛资格有关。
有点道理。中国男队除了三人篮球外,其余七个项目全部无缘,这就少了将近100人,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三大球就少了46人。
但是,万恶的但是来了,除了上述集体项目和只有女运动员能参加的花样游泳和艺术体操,包括网球、柔道、空手道、马拉松游泳、滑板、铁人三项在内的6项,中国男选手全部缺席,进一步让男女参赛人数的差距拉开。
看似”阴盛阳衰”,实则原因复杂。从竞技体育这个窗口,我们不禁有这样的疑惑:男孩是不是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
从20世界末开始,“男孩危机”的提法便不绝于耳。
◎是一种教育危机
在世界各地,男孩在阅读、数学和自然科学三大学习领域达标的几率都比女孩低50%。
◎是一种心理健康危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正在四处蔓延。当男孩长大成人后,他们原本和女孩持平的自杀率会增长为年轻女性的6倍。
◎是一种父爱危机
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 亲关爱的男孩在辍学、酗酒、吸毒、违法犯罪和坐牢的概率都高于其他孩子。
◎是一种目标危机
成为勇士、领袖或者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这些传统的男性人生目标正在逐渐弱化。许多聪明的男孩都遭遇了“目标缺失”的问题,感到自己被其他人疏远了,变得内向离群,一味地追求即时满足的快感。
◎是一种收入危机
在过去的40年里,男孩的年平均收入已经减少了28%。
在我国以下也有人对“男孩危机”进行专门的研究,表现在4个方面(摘自“百度百科”):
学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女生的学业优势不断扩展和延伸,几乎在所有学科领域、在各级教育水平上女生的学业表现都赶上和超过了男生。曾经,“女生到中学就后劲不足了”的传言还给男孩和男孩父母一线希望。但如今的女生不但初中高中后劲十足,甚至有在大学一统江湖之势:从2001年到2008年,重庆16个高考状元有13个是女生。最近9年,北京21个状元15个是女生。2012年,江苏、广东、福建、云南、辽宁、吉林、天津、新疆、广西的文理科状元,全部被女生夺得。
国家教育部2013年的统计数据称高校女生人数连续四年超过男生。从2007年开始,普通高校的女生数量持续压倒男生。2006~2007年,拿到国家奖学金的学生中超过65%是女生;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比男生多33万人。女生超越男生不是1、2个年级的现象,而是全局性、趋势性的问题。
体质——1985年开始的全国性儿童青少年体质监测工作表明,20多年来,男孩的体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他们比以前更高了,更重了,但在肺活量、速度和力量,以及视力指标上连连下降。高中男生体质测试不及格率远超女生,有这样一份学生体质测试:高一年级男生不及格率31.8%,女生4.3%;高二年级男生不及格率29.6%,女生5.6%;高三年级男生不及格率37.0%,女生16.7%。
心理——许多男孩身陷心理危机,在各种成长热线、咨询机构、网瘾戒除机构中,需要帮助的男孩往往多于女孩。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8年发布的数据表明,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易于沉溺于网络。众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多动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等儿童青少年阶段常见的心理疾病上,男孩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孩。
适应性——男孩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不容乐观,毋庸讳言,男孩是一个更容易卷入暴力和犯罪的群体。在工读学校、未成年犯管教所中,男孩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女孩。2007年,全国工读学校在校生中,男生比例高达86.30%,是女生的六倍多。
男孩,是成为男人的必经之路,将成为受人尊敬的丈夫、父亲和领袖。 关心我们的男孩,就是关心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以及一个家庭的支撑。 如果你爱你的儿子、兄弟、丈夫、男友或者其他的男性,就更不应该忽视男孩的成长问题。
如果说真有“男孩危机”,男孩个体无法也背不起这个锅,这个现象是教育方式、家庭教养及社会文化方面共同形成的结果。
一、
教育方式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生理学的差异,男孩和女孩在大脑发育、语言表达、性格表现、发展速度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差异,例如:
◇男孩脑神经成熟晚
澳大利亚著名心理学家、育儿专家Steve Biddulph在他的Raising Boys(养育男孩)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男孩大脑发育的特点,他指出:首先,男婴的大脑发展普遍比女婴迟缓;加之人类的左脑本来就比右脑发育晚,所以,男孩子的左脑发育得更是晚上加晚。左脑是负责语言和逻辑的,若左脑发育延缓,“文字盒子区”的打造过程也就必然更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男孩普遍在语言和文字阅读上比女孩要“迟钝”一些。
其次,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女孩的比男孩的更厚、包含更多神经元。换句话说,在需要左右脑互相通讯传输信号时,男孩的反应要比女孩慢一些。脑实验证实,在做拼写练习和字迷游戏时,女孩子会使用双侧大脑,而男孩往往只会用单侧——左右脑传输不畅,还不如只用单边。
到了六岁入学的年龄,相比女孩的大脑,男孩的大脑发育平均落后6-12个月。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这就是天壤之别。
◇男孩精细动作发展滞后
儿童在动作发育中也有性别差异,男孩在大动作(Gross Motor Skills)如跑、跳等方面发育比女孩更早,但在精细动作(Fine Motor Skills)如搭建积木、使用剪刀、穿针引线等小动作上,却普遍比女孩晚一些。这也是男孩通常比女孩更活跃的生理原因。
◇男孩的表达方式
男孩形象表达方式是调皮、活跃、精力充沛,像猴子一样上窜下跳,像羚羊一样到处奔跑。在绝大部分文化中,这样的表达方式不被喜欢。
生理学基础决定着男孩、女孩的教育方式应当是不一样的。但从学前教育开始,我们的教育方式及评价体系并没有对男孩、女孩实行区别对待:在幼儿园里,心急如猴的男孩被要求一上午坐在教室里,做着不擅长的手工;很多小学出于安全考虑,下课时禁止男孩在操场疯跑,让他们安静的坐在座位上——可是刻在男孩基因里就是几千万年前在非洲大草原上的奔跑、狩猎、迁徙等身体活动啊!
二、
家庭教养
现在由于父母的工作繁忙,大多数孩子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生活起居。爷爷奶奶带孩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孩子严加保护,再加上中国传统观念中对男孩的重视,对男孩的保护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自己就经历过这样的一个例子。我家女儿在幼儿园时候有次参加“六一”演出,一个班的孩子在遮阳棚下候场等待,男孩和女孩分开坐,这时我观察到,很多男孩的家长到孩子身边,给男孩遮阳,扇扇子,生怕孩子被晒到;而女孩这边没有一个家长过去。当时女孩这边的家长都在议论: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晒一晒锻炼一下又何妨?何至于这样过度保护?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男性本应是顶天立地,围猎四方。在男孩的时期,家长不能收掉男孩的长矛,卸掉他的盔甲,磨灭他的志向,把他保护在温房里。先是不让,再是不愿,后是不能,当男孩面对星辰大海而选择躺平的时候,家长是否要反思当初的教育?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社会对男性偶像的审美变成了“花样美男”、“小鲜肉”,梳着洗剪吹,画着浓妆,手持棒棒糖,以中性装束,气质阴柔为美。
在我们的心里,男性的气质不应该
是这样的吗?
“花样美男”们的出现对青少年审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青少年只是追求精致的妆容、柔性的气质,不再看重如体魄、责任、担当等这些本该成为男性气质中成为支柱的内容,甚至连央视都看不下去了。
来悟空 强体魄
让 你 从 此 爱 上 运 动
扫一扫 关注我
加入抖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