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 健康成长”-----------彬州市公刘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栏

用户2263166
创建于2022-11-01
阅读 3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希望,孩子的健康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幸福。随着生活的发展,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更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那什么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目标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心理健康目标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总目标,综合专家的意见,我们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就是促进全体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充分开发幼儿的潜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其幸福感,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幼儿心理常见的问题 

1、好动

      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起伏大、自我控制的能力差等等的几个方面。具体的来说则表现为喜欢跑动、爬上爬下,或是离位走动、叫喊和讲话,引起旁人的注意。

2、焦虑

     焦虑具体表现在幼儿缺乏自信、无端哭闹、食欲低落、过于敏感。具有这一问题的儿童对于陌生的环境表现为反应敏感,有担心害怕,甚至是恐慌不安的现象。常常表现为哭闹不停,担心被人嘲笑,对于尚未发生的事情有过分的关注,同时伴随有无根据的烦恼,对于日常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表现得过分的焦躁。

3、攻击

     这类幼儿表现为整日都在东奔西跑,喜欢恶作剧、讽刺挖苦他人,对于美好的物品则表现得毫不爱惜、摔打成癖,常常表现出具有攻击性。

4、不良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集中在幼儿与父母、教师及同伴间的关系。在不良的人际关系中,幼儿与他人的互动总是表现为相互排斥、猜疑、攀比、攻击或独处,这样容易使幼儿产生粗暴妄为、任性霸道或不合群、怯懦孤独等行为和心理的问题。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动机

      幼儿在活动中不断产生需要和满足需要,但也有受挫的时候。所以,儿童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处理动机冲突的简单技巧,以协调动机需要与现实的反差,保持平衡的心态。


(二)自我意识

      幼儿的自我意识虽不成熟、不稳定,但对其人格发展和行为适应影响很大。幼儿通常是通过成人的评价和态度,通过与同伴的比较,通过在游戏与交往中的成败来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行为与情绪。自我意识不强的幼儿,对挫折、冲突缺乏预测性和处理技巧,往往造成任性执拗、攻击性行为、退缩行为等情绪和行为障碍。所以,应该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


(三)情绪

     焦虑、恐惧的情绪对幼儿心理健康起消极作用。焦虑使幼儿怀疑自己的能力,夸大自己的失败,常处于紧张与不安之中。恐惧会使幼儿产生剧烈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过度的焦虑严重损害幼儿的心理健康。


(四)气质

      气质对儿童的行为、情绪、个性发展的影响作用。儿童在兴趣和坚持性等方面的气质特征与其学业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入学以后,儿童的较高坚持性水平继续与其较高的智商、学习学业成绩能力相关,而注意力分散、适应性差、对新环境消极逃避等气质特点则常常与低水平的学业成就相关。气质对儿童的社会行为有重要影响,儿童的气质通过对周围人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幼儿心理发展。


                             心理健康小贴士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教育和行为指导而实施,也可以结合健康、社会、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不同方面的教育活动影响儿童。

     1.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家园同步教育。家庭是儿童生活初级社会化的场所。教育的一致性要求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协调同步,才能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园同步实施幼儿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教育的重要途径。家长的情绪、言行、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情绪的主要因素。打骂不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丝毫作用而且会使亲子之间产生隔阂,良好的童年经历会形成未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反正会有种种不健康心理滋生,所以家长们应该努力营造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作为成年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行为应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

                                  温馨提示

     一、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过分关心孩子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容易让孩子成为自高自大的孩子。

     二、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鼓励孩子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不要太亲近孩子,让孩子自己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养起来的,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会打击孩子的自信。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些做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的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当众或者在小伙伴面前批评或嘲笑孩子,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孩子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赞许必须针对具体事情,让孩子知道自己优点的同时感到你的赞许是真诚的,而不是虚假的、哄骗他。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家长对待孩子时,如果自己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喜怒无常,孩子会感到无所适从,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不要在孩子面临困境时不闻不问,要帮助孩子对目前的困境进行分析,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但不是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远、深远、细致的工作。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有我们期望的成功教育,所以我们必须从幼儿抓起,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生活与活动中,把幼儿塑造成具有完整素质结构的新一代。

阅读 3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