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交黄公路的岁月

淡泊明志
编辑于2024-10-04
阅读 3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原泰宁县龙湖公社神下大队   

插队知青 金 钺

 1969年2月,我们福州三中老三届的部分知青被分配到泰宁县龙湖公社插队落户。龙湖公社地处泰宁、将乐、邵武三县交界,公社下辖龙湖、尤源、官田、洋发、渠高、神下、黄厝、南坑八个大队,四面环山,交通十分不便,村民们的生活也颇为艰难。

 

 回忆起那时,我们从福州乘坐货运列车到达邵武县火车站,随后被安排上货运汽车前往泰宁县龙湖公社。一部分知青就在邵武县大埠岗公社下车,由当地农民迎接我们前往插队的村落。由于没有公路连接,整个旅程只能靠步行。一路上,农民们帮助我们挑行李,而我们则轻装前行。然而,对于在城市长大的我们,经历了长途跋涉后再走崎岖不平的山路,不免感到疲惫。一些年纪较小的女同学因为体力不支,索性席地而坐,哭泣着不愿再走。此时,随着夜幕降临,山林变得漆黑一片,四周充满了未知的恐惧,最终大家在相互鼓励下,继续迈步前行……这是我们初次感受到没有公路带来的种种不便和艰辛。

 

 在随后的插队生活中,交通不便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每当收获的季节,我们像当地农民一样,肩挑背扛,翻越两座大山,将公粮送到公社粮库,再挑回化肥等农用物资。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体能,还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1972年,为了改善交通,县里决定修建一条连接龙湖公社各个大队的乡级公路。公路全长16千米,从省道邵泰线的洋发大队交胜生产队起点,穿过渠高、神下大队,终点设在黄厝大队。同年,交黄公路指挥部成立,县里派出公路局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进场勘测线路。沿线的各大队也积极配合,选派知青参与公路建设工作。我与本队的吴栩淳,渠高大队的程琪,黄厝大队的滕愈,共四人协助公路的测绘任务。在县公路局陈亚华工程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展了公路测量工作。首先,陈工根据地形地貌确定了线路,并在沿线插旗定中桩。随后,我们协助技术员进行水准测量,通过水准仪读取数据,并作详细记录。在室内,我们运用中学所学的数学知识,根据实地测量所得到的数据,绘制出公路的断面图和施工图。在陈工的指导下,我们边学边干,迅速地掌握了基本的测量和绘图技术,最终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测绘工作。

交黄公路示意图

 随着测量工作的结束,公路指挥部安排我们四人参加公路的施工工作。同时,指挥部又从各大队选派了几位知青加入施工和后勤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图纸放样,并把控质量,对偷工减料、挖方不到位、填方没夯实等现象一律要求返工。最终,根据验收合格的标准,对各项土石方工程进行量化评估,并支付民工相应的报酬。当时,国家经济还很落后,施工手段十分简陋,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尚未普及。民工队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用钢钎、八磅锤凿山开石,用锄头、板车和箥箕运送土石。这些民工不畏严寒酷暑,凭借顽强的意志,付出了极大的辛劳。然而,他们的生活条件却非常艰苦。许多民工用餐时,只有米饭配盐水。我不解地询问,为什么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却还要这般节省?他们的回答让我深感心酸:“家里有妻儿老小,得省着钱寄回去养家。”这些话语,让我对他们的艰辛生活倍感同情。

 在我们严格监督施工的过程中,工头时常想通过送礼贿赂我们,以谋求更多的土石方量。然而,我们坚持原则,拒绝了工头的贿赂,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自身的廉洁。

参加测量与施工的知青;吴栩淳、程琪、金钺、滕愈

 在修建公路三年期间,我接触了三位公路指挥部指挥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任是公社干部周鸿达,老周朴实无华、 和蔼可亲; 第二任是省属下放干部 陈剑和, 老陈幽默风趣,善于言谈;第三任是省属下放干部苏淡光,老苏一脸严肃,不苟言笑。 但 三位指挥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工作极其认真, 清正廉洁 。他们勤政廉洁的作风为我们 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

 1973年,即公路建设的第二年, 和我一起参加测量和施工工作的三位知青 被招工到县合成氨厂和 造纸厂等单位。 我于当年参加考试后, 被福建农林大学录取, 但由于校舍问题 一直到1974年10月才入学, 所以又在公路上工作将近一年, 是所有知青中待在公路时间最长的一个。

1974年,作者在施工后在黄厝桥下留影

 公路历经三年终于建成,沿线百姓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从此龙湖公社便有了一条自己的公路。我们知青在插队期间,不仅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在偏远山乡的田野里,也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奉献于公路的建设。公路通车那一天,当汽车第一次开进生产队时,从未走出大山的缠足老太婆感到无比震惊,纷纷围着这“铁甲怪兽”摸摸看看,口中不停用泰宁方言感叹:“么嘎呀!”(不得了啊!)。公路的修通,不仅结束了世世代代肩挑背扛的原始劳作方式,解放了劳动力,也大大促进了物资流通和人员往来,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得到显著改善。

 2019年,在插队50周年之际,我们重返第二故乡,重新踏上这条我们曾经参与修建的公路,回想当年知青参加公路建设的往事,感受到了这条公路的巨大变化,原来的砂石路面,如今已变成水泥路面,路况得到极大的改善,路变得平直宽敞了。这公路的巨大变化正是泰宁县乡村建设的缩影。此时,我们重走的不仅是交黄公路,也是在重温我们当年走过的“知青之路”。

 












2010
阅读 3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