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氏人文史志
承蒙宗彦贤达姚志念资助付梓
天干地支一轮回,叔侄二人均花甲,想办的事该办的事办成了。
姚氏人文史志,集姚氏文脉及历史留存之大成,是一部拾掇族群人文记忆和精神信仰的珍贵文献,卷轶浩瀚,腹笥丰赡。志书历时数载、几易其稿编著而成,34万余字,图文并茂,厘清了历史脉络,纠正了口授错讹。个中稽考姚氏源远流长,概观姚氏古往今来;探索姚氏宗族文化,领略姚氏贤德懿行;寻觅姚氏繁衍谱系,凝聚姚氏宗亲情谊;传播姚氏至孝文化,传承姚氏笃亲典范,传递姚氏历史讯息,具有纪实存史、彰往昭来的功用。
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作为一个三连问的终极哲学命题,是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Plato,Πλάτeων】最早提出来的,可谓千古一问。顺治皇帝《出家偈》曰: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姚氏人文史志不拘泥陈法,更弦易辙,标新立异,探赜索隐,钩沉溯源,寻访我的根?,追问我是谁?我所描述的是姚氏应儒公繁衍谱系的绵延瓜瓞图籍,是一部关于姚氏宗族的人文历史。
志集人文历史之大成,是一部拾掇族群人文记忆和精神信仰的珍贵文献,卷轶浩瀚,腹笥丰赡。个中稽考姚氏源远流长,概观姚氏古往今来;探索姚氏宗族文化,领略姚氏贤德懿行;寻觅姚氏繁衍谱系,凝聚姚氏宗亲情谊;传播姚氏至孝文化,传承姚氏笃亲典范,传递姚氏历史讯息,具有纪实存史、彰往昭来的功用。亘古不变的人文历史,是永恒的生命轨迹,铭刻着家族的繁衍生息,闪烁着积淀深厚文化的智慧之光,宛若江河源远流长而绵延不断,犹似浩瀚大海,汇集百川而兼容并蓄。延续家族文脉,保存文化基因,进而使烛照数千年的人文之光薪火相传,熠熠生辉。认识自已,亦能豁然贯通。
修志未嫌方凳冷,编著尤喜时日长。秉持博学慎思,明辨笃行,良苦用心,磨砥刻厉,穷经皓首,格物致知,借笔写意,墨染春秋;镕古铸今,字斟句酌,以期记录信史,传承文明;探索渊源,启迪方来。通过探本溯源,钩沉辑佚,经纬成章,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释疑解惑,匡谬正俗,全面、客观和翔实地诠释个体与宗族的关系,复原追思念旧的精神线索;透过历史尘埃,用深邃的史识和贯通的眼光审视人文发展历程,从人类发展历史规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郁郁乎山高水长,巍巍哉云蒸霞蔚。殚精竭虑笔不辍,千锤百炼史志成。史志笔触细腻,凸显个性,厘清了纷纭参差,补缀了历史阙如,乃姚氏应儒公繁衍谱系纂修族谱的文史资料。编著缘起,引领以望同宗裔胄高擎圣祖虞舜--姚重华以德为先,笃亲至孝与天下为公的氏族徽号,报本反始,慎终追远,克绍箕裘,踵武赓续,缅怀先贤,铭记历史,明德惟馨,笃行致远。
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虞舜·姚氏重华公圣祖第一百一十九世、吴兴郡开基郡祖妫渊公之孙姚氏平公第五十世、四朝元老、三度为相【历仕唐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宰相】、文武双全的姚氏崇公第二十八世、唐进士安成侯官桃溪姚氏正雅公第二十一世姚氏应儒公【1623年岁次癸亥闰十月十七日寅时——1702年岁次壬午二月二十日,其父母姚氏贵海公向氏】配李氏、马氏、王氏、向氏,系湖北省恩施、建始、咸丰儒公脉下姚氏繁衍谱系始迁祖,祖籍江西安福桃溪。鼎革之际,客居荆州监利姚家集,其与监利姚家集姚氏象鼐公繁衍谱系、潜江仙桃姚氏象鼎公繁衍谱系、姚氏象尧公繁衍谱系、重庆奉节太和吐祥姚氏昌烈公繁衍谱系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儒公行武出身,尚教崇文,随藩镇疆,人中翅楚,德贯古今,孝行天下。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儒公缘遇风云变幻,秉持小隐于野,大隐于市的道家哲学思想,避其锋芒,携眷隐居于时称湖广都指挥使司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施南宣抚司东乡五路安抚司河水坪屯【塘】【河水坪塘,军屯、兵戍制。募兵戍守,驻防垦荒之地。】,卜地洗清坝,聚族居于斯,堂构垦于斯,瓜瓞绵于斯,妥先荣昌,燕翼贻谋,由蛰居至振翅。儒公纂立派谱二十世,裔胄赓续字辈二十代,其曰:应国世周文,光明道永昌;志宏传宗远,启绪德泽芳。康靖裕兴邦,嘉祯晋吉祥;仁贤晓礼义,俊彦普华章。儒公传五子:姚国兴配向氏、姚国旺配袁氏【嫡系居建始上下姚家坝、树林湾、姚家梁子、连三湾、大树林、姚家湾、姚家畈、恩施九根树姚家岭、白杨坪蛮子湾】、姚国柱配田氏【嫡系居恩施香树林鸭溪渡、芭蕉、咸丰清坪】、姚国良配王氏【嫡系居咸丰大保】、姚国元配高氏【相传外贸广南未归,待考】;裔孙八人:姚世武配齐氏、姚世强配袁氏、姚世高配王氏、姚世聪配杨氏、姚世光、姚世才配严氏、姚世奇、姚世伦。
由清迄今,繁衍谱系中已繁衍十五代,人口逾万人。科甲济美,簪缨茂胄。脉系发展平衡,历来健康指数高。
远年间,有清·乾隆科贡辅训导姚光国字宾王【收录于清·道光丁酉版《施南府志》卷之二十三选举·科贡、清·同治辛未版重修《施南府志》卷之二十二选举志·科贡、清·嘉庆十四年版,清·同治七年梓行《恩施县志》卷之八选举志·科贡、民国二十年重印清·同治甲子版《恩施县志》卷之八选举·科贡】,【现存姚氏应儒公碑铭镌:贡生姚光国;现存姚氏光国公碑铭镌:清例辅训导姚光国;现存姚氏光国公枣木神主牌录:清例辅训导姚光国】、生员姚光东、生员姚光华、生员姚荣魁、生员姚道存、庠生姚明凤、武师姚道芝、武生姚道顺等宗彦贤达。
清·光绪十六年,姚道芝【字绍祖,武师,时称美先生】题【名著称能】巨幅檀木匾额尚存于世【珍藏于三里乡孙家坝村向家】,其字体秀丽,稳重古朴,浑圆遒劲,气势恢宏,藏者视若珍宝。
晚清,裔胄祀奉的儒公墓碑尚存,晚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先祖墓碑及神主牌尚存,极具文学、书画、建筑代表性和历史研究价值。
清嘉庆十一年,贡元·辅训导姚光国纂修《姚氏族谱》,其誊清本尚存。
清光绪年间,建宗祠、分祠三座【因故易主】。
清未,阖族捐资于东洛河畔修建紫砂石拱姚家桥,建始县公布为文物保护。
晚清至民国,习武者勤练家传秘籍板凳拳,常用石礩子【又称武举石、练武石、石礅子、抱石、力石,重370斤。】、石鼓、石锁尚存【珍藏于三里乡小屯村姚家坝】。
当代,博士后、硕士、研究生等人才辈出,灿若繁星。
如果说从浩瀚的史籍中搜寻有关先祖迁徙的记载如同大海捞针的话,那么,深入民间挖掘移民的各种实物资料则无异于深山采芝。特别是历经动荡浩劫之后,谱牒、碑文等资料大多荡然无存,少数幸存者也是藏匿至深,难以面世。因而,为了搜集谱牒、碑文,常常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有时要往返奔波多次,而这些珍贵资料往往是秘而不宣才躲过浩劫。采集过程中的曲折故事,数不胜数。无数次查阅历史文献资料,走访乡贯耆老。在掌握和运用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研究,终成史集。编著过程中,德孝传承人的倾力相助。义举者功勋卓著,岂能寥寥数语叙述,暂且用厥功甚伟四个字略表谢意。
黎明的曙光涌进窗棂,案头堆积的资料尚待取舍,揉揉酸涩的双眼,觉得历史不仅仅是烙于心灵深处的记忆,研究和探索永远没有尽头。看来,梓行史志尚属沧海一粟,先人筚路蓝缕,吾辈踵武赓续,寻访祖辈生活的地方,追溯属于自己的历史,认领血脉文化遗产,任重而道远。
历史,颇似一辆满载人文故事的大车滚滚而动,车轮 从未停止转动,车辙渐次清晰。虽然岁月不居,物换星移,但人类历史的轱辘依然款款而至。蓦然回首,再度审视历史辙印时,顿然领悟,祖先的人文光辉给子孙后代衍生诸多恩渥,泽及万世,德贯千秋;沿着家族传承的轨迹不断延续,浚哲维商,长发其祥。
掩卷回首,甘苦备至,回味如醇。意犹未尽,略缀数语,以明心志。
感谢德孝传承人斥资襄成盛举,感谢同宗同源宗亲鼎 力相助,感谢自己孜孜不倦的认真付出,感谢家人及宗亲们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