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少时即慕啸傲山林之士。梦想此生得一丘壑。结茅搭檐.看日月掩映。卧坐与草木相偎.日夕闻鸟啼泉响。窃喜于眉梢挂露。此我优游之心志。江湖相忘。鱼乐其事。吾读闲书。两厢安然矣。
从进入近代社会到今天,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整个中国绘画界实现了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出现了如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等绘画大师,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山水画的题材更加的开阔,形式风格更加的丰富,一批成就突出、有代表性的中青年画家正在逐渐的成熟。但是在当代山水画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忽略传统的山水画给当代山水画带来的影响,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能够更好的为当代山水画提供借鉴,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用笔方面的比较
在用笔方面,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传统的山水画一直都是讲究沉稳、严整和笔触清除,这种用笔方式更为接近书法之中的楷书和行书用笔,即稳中求快、中锋用笔较多,在绘画的过程中以含蓄和厚实为主,甚至侧锋用笔也是较为内敛的。
相比于当代的山水画,传统的山水画用笔主要是“立山水之形质”。当然这种形质是一种是带有程式化的“形质”。虽然倪瓒曾经说过“逸笔草草”,但是在实际的用笔过程中始终不能脱离事物外象的“形质”。
当代的山水画更多的是对传统山水画的一种继承和发展,用笔方面也不例外,众所周知的是当代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西方绘画思想,因此相比于传统的山水画,当代的山水画则多了一种活力,在绘画的过程中,用笔变化非常大,常常中侧锋并用掺杂与散锋的运用,如果说传统的山水画接近于书法中的楷书,那么当代的山水画则接近于书法中的草书甚至狂草,笔触奔放,挥洒自如,常一气呵成,有激情,有韵律。
中锋用笔有力度,有张力,有的任意涂抹皴擦,放笔直扫,随迹成形,远离传统的书写性,在变化中求法度。大笔触较多,甚至排笔作画,线形变化大。有极端倾向,如强化“屋漏痕”效果,以加强凝重感等。
笔墨语言的比较
一直以来,中国的山水画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的山水画和当代的山水画在笔墨语言上也有了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20世纪初期以来西方多元化的文化涌入,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之下,当代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形成了一种和传统山水画笔墨语言截然不同的笔墨图式,这种笔墨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承载着当代中国的精神。
笔墨语言中色彩的比较
可以说人类对于色彩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而在艺术中色彩的好坏更会影响到艺术作品的好坏与否。南齐的谢赫曾提出了“随类赋彩”的绘画观点,从他之后,画家们在色彩的运用上逐渐的丰富起来,以情赋彩、借彩抒情、将色彩主观化、人情化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基本要素。
相比于传统山水画的黑白两种色彩,现代山水画已经突破了传统山水画色彩的单一性,将黄、红、蓝、紫等色彩应用到绘画当中,为当代的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在绘画中将墨色与金黄色和红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比强烈而又统一。
传统的“清远萧疏”和现代的“清逸幽淡”笔墨比较
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的高峰时期,其中宋人在理学的影响之下强调“格物致知”画家们也在尊重客观的山水形象的基础之上进行绘画,而元朝则在感悟山水自然的同时注重绘画中传达出的创作者的精神境界,整个宋元时期的绘画笔墨语言都偏向于清远萧疏、寒慌率真,空灵洒脱。
进入当代之后,山水画虽然继承了宋元时期山水画的特点,但是也以“清逸幽淡”的特点略显和传统的不同,通过点线的充分运用,来构造出一幅幅清逸幽淡、静雅柔美的意象境界。
传统的文人画笔墨和现代笔墨的比较
中国传统山水画又叫文人画,它的发展主要得力于文人士大夫。一直以来,传统文人画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体现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绘画中的核心是“文”而不“画”,因此在绘画中讲究诗、书、画、印相结合,在笔墨的运用上尽显文人的风骨;
而现代山水画的笔墨主要目的是展现出中国社会对民族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一次反拨,呼唤传统的回归于发展,呼唤对审美精神的继承和发现,因此在笔墨的运用上从以往的隐逸性走向了现实性,直面社会现实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对现实进行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