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正所谓“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2022年10月21日地理教研组,在我校教研室的牵头引领下,如期开展了“高效促进线上交互式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以高一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为例进行研讨,以下是活动详情:
环节一:课标及重难点分析
主备人韩润琴老师提出: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她强调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结合气候分析河流的流量变化以及人类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如海绵城市,涉及身边的具体事例是重点考察的方向。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白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环节二:教学环节设计
新颖恰当的导入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宋广新老师提议多种导入方法:包括诗词导入、视频《水滴的故事》、Flash 动画和一位地理学家的日记进行导入,比如一位地理学家写到:假如我可以变成一滴水,将会参与到水的运动中,我将会有一次美妙的旅程。我可以是黑海的波浪,终将驰骋于地中海;可以化为阿尔卑斯山的彩虹,驾着西风,变成西伯利亚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被老松树的根吸收。描述画面将学生带到情景之中,接着承转:我们都知道水乃生命之源,地球因水的存在而充满生机,充满神奇。世界上有著名的人江大河,也有身边的渭消溪流;有青藏高原的冰川,也有大沙漠边缘的绿洲,水是智慧的象征,由此引入。
教学环节正式开展后,杨金鹏老师建议在第一幕“水圈的组成”中,先简要介绍水圈的概念,接着运用图“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重”及文字介绍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最后得出淡水资源的不足以及节约、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的结论,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接着在第二幕“水循环的环节”中,赵华老师强调全球水循环的过程和规律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介绍水循环的概念以及按空间范围不同所划分的三种水循环类型,重点阐明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
对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要紧扣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因素这一特点,从两个方面加以阐明: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实现热量传输、能量交换和物质流动,影响自然环境。
赵艳老师另辟蹊径,提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安排学生活动比如研究身边的河流,探究其所包含的水循环环节,亲自实践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加强学生对地球各圈层相互联系的观念,为以后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打下基础。
最后总结第三幕“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靳平平老师补充道:在对水资源的可更新性进行论述后,要进行拓展延伸,要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分析当人类对水资源的开采超过了更新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会产生何种后果,进而让学生意识到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环节三:达成共识
最后本组老师达成共识:引导学生将难以理解的知识简易化,重点放在水循环的分类和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同时考虑到远程教育,学生和老师互动变得困难。教师很难直观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在家庭中有很多干扰因素和诱惑的环境下,极其考验学生的听力效率和自制力。所以教师不光课堂内容丰富充实,在课下也要加强监督管理,以便最大程度提升教学效果。
教无止境,备课也无止境。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我们在备课中学习,在学习中备课,在备课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让自己变得“博大”起来,变得“丰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