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分行“皖美阅读”读书活动分享(一)

哆啦A梦
创建于2022-10-20
阅读 36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积极倡导员工多读书,读好书,让员工读到喜闻乐见、认可度高的书籍,营造全行“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市行开展了2022年“皖美阅读”全员读书活动,充分激发员工的读书热情,拓宽员工知识面,让浓浓书香浸润在铜陵分行的每个角落。

“阅·见初心”篇



感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三种情怀”

 铜陵分行  刘泰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有关内容,这里面很多的哲理和思想指引着我、激励着我、更鼓舞着我,对于我们做好当前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工作具有鲜明的指导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能够沉浸其中,认真思考,做到学用贯通,努力用先进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升工作成效。

       一是感悟“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人民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和力量源泉,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人民这个词语一直都是高频词汇,能够看出党对人民的重视程度。作为一名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我们必须把这种为民情怀转化为具体工作之中,积极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难题,真正让客户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心存人民情怀,全面细致的推进银行服务保障工作,尽可能的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厚植为民情怀,勤勉工作,精益求精,兢兢业业,真正做到把客户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提高客户的“满意指数”。

       二是感悟“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忠诚情怀。忠诚,从来不是凭空产生的,更需要在党的指引下做到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没有了忠诚,很多工作都成为了无源之水,根本不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在研读的过程中,我深刻感悟到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对于共产党员的极端重要性。作为一名工商银行战线的共产党员,必须始终把理想信念作为必修课,汲取思想智慧,感悟真理力量,增强奋进勇气,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真正做到头脑清醒而立场坚定,自觉主动融入到本职岗位之中,切实提升工作成效,用实际行动不辜负组织的信赖与支持。

       三是感悟“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斗争情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充分展现了大国领袖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的从容应对与统筹安排,把稳中国这艘“巍巍巨轮”的船舵。当前,面对着经济压力下行的压力,我行的经营发展工作也遇到了新难题、新情况,作为其中的一份子,更需要保持对工作的长久激情,对标对表上级的要求部署,扎实高效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贷款投放、客户服务、客户拓展、扩大中收等方面攻坚克难,做到困难面前不畏惧,在挫折面前不弯腰,以强烈的责任感、敬畏心做事,让每一项工作都能够经得起检验。

       总而言之,我将继续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宝藏富矿”,夯实工作基础,厚植为民情怀,激扬斗争精神,提升工作成效,努力为工行经营发展工作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应该如何度过?

                        ——《习近平在福建》 读后感

内控合规部   胡爽

     《习近平在福建》一书通过对当年班子成员、身边工作人员、专家学者、记者等人的访谈,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领导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展现了习近平同志超前谋划、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范,率先垂范、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心系基层、心系民生的赤诚情怀,给我带来很多启示。

      一、是否具有战略思维,是检验干部领导能力的重要试金石

       战略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思维方法。“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强化了重在实干、狠抓落实的战略执行。再美好的战略愿景、再周密的战略部署,都需要高效的执行能力才能转化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战略部署的执行,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要“真抓实干”“一抓到底”“层层抓落实”“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不懈抓下去”等。

      在福建期间,习近平同志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在治理长汀水土流失时,他对身边干部群众说:“发展是硬道理,但是,污染环境就没有道理,破坏生态和浪费资源的‘发展’就是歪道理”。他推进城市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曾经恶臭的筼筜湖、西湖(福州)早已成为厦门和福州亮丽的风景名片;他大力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明确提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他提出“数字福建”建设,抢占信息化战略制高点。习近平同志以战略眼光、前瞻思维、科学理念为福建谋划了美好未来、绘制了锦绣蓝图。在新时代,作为党的干部要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谋长远,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站位全局、把握大势、找准定位、谋求深远,加强对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的研究,解决好影响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让绿色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习近平强调的六大思维方法包括: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制思维、底线思维。如:“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战略思维方法,讲求以长远之视,审大局之势,在更广的时空纵深里,精准发力,有的放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战略思维能力则意味着,要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善于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善于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不能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善于把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结合起来,不能闭目塞听、固步自封。“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维源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充分汲取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突出表现在妥善处理好方法与目的、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重点与非重点等关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习近平审时度势地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战略观点,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全局观、整体观和敏锐的洞察力、预见性,是系统的战略规划、清晰的战略目标、明确的战略任务和具体的战略举措。

       二、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更是价值所在。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是一名优秀党员必备的素质。担当作为就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决不能坐而论道、光说不练,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在实践中强筋壮骨、在攻坚克难中砥砺品行,更好地练就起而行之的“童子功”、真本领和干事创业的“硬脊梁”、“铁肩膀”。

     在福建期间,习近平同志六年七下晋江,调研总结出“晋江经验”,推动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他主导省直机关效能建设,在全国率先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全省推行县级政务公开;他把人民健康放在首位,以餐桌污染治理为抓手,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这些创造性工作,已经镌刻在福建发展的历史丰碑上。现实中,这些骨头不好啃,需要耗费大量心力,还可能要担风险责任,正因为如此才彰显了习近平同志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在新时代,党员干部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懈怠者干不成宏图伟业。党员干部要勇于挑重担子、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苦干实干、不懈奋斗,唯有如此,才能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树不修不直,人不修不才。作为从事内控合规工作的一名员工,我要切实做好“关键少数”和“三新”人员的案防工作,督促他们扣好“第一粒扣子”,时刻谨记不触底线、不踩红线。

     三、人民情怀,是为民、忧民、亲民、敬民、惠民情怀

     近日,新华社发表了《习近平的人民情怀》的重要文章。文章指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赋予了人民领袖宽广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奋进的力量,人民领袖团结带领人民开创新时代历史伟业。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习总书记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

      在福建期间,习近平同志掷地有声地指出:“我们要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他经常下乡听取群众呼声,工作安排也处处想到群众。他彻底解决了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问题,让他们能够“住下来、稳下来、富起来”,过上了“电器洋房、幸福安康”的生活。他倡导山海协作、联动发展,从宁德的造福工程,到闽宁协作示范村,再到省内省外的对口帮扶,他抓扶贫工作一直扎扎实实、卓有成效。习近平同志把自己完全融在人民群众当中,得到了人民的认可,那时福建人民都叫他“百姓省长”。在新时代,作为党的干部树立人民情怀,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要学深悟透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从中汲取扎根人民、热爱人民、依靠人民的智慧,凝聚奋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的磅礴力量,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信仰人民。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是共产党人的追求。作为党员干部应时刻心中装着人民,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未来无比宽阔。应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保持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感知着人民冷暖,回应着人民期盼,对人民一往情深。应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不懈奋斗。




读《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心得

结算现金与国际业务部 张燕

     

      近期,我阅读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这本书,该书全面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经济领域的运用,进一步明晰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给了我极大的启示:

      1、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建设是党的工作重心,党具有先进性、历史性和人民性,因而唯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国家兴旺和人民幸福安康。结合我们的日常工作来看,首当其冲,就是要坚持党建引领,从严治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讲看齐、见行动、强落实、勇担当。

      2、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区别。经济发展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坚持就业导向,保障改善民生,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作为银行业从业人员,更应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总行工于至诚、行以致远的企业文化内核,致力于服务实体经济、落实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工作、支持制造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绿色金融、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切实落实国家和行内战略服务。

      3、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习总书记曾强调“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强调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作为一名工行人,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落实业务风险管理,强化外部欺诈风险防范,持续完善服务管理机制,紧抓网络信息安全,持之以恒的配合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增强工作的预判性和前瞻性,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实现了业务的安全稳健运营。

     4、坚持经济工作方法论,建立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习总书记曾强调,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在推动经济工作中,更要注重策略方法,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扎实稳妥的做好各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步调,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二是要坚持系统观念,落实群策群力,切记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三是要确立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增强工作执行的计划性和着力点;四是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要善于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全力实现自我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五是要坚持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持之以恒、稳扎稳打,锐意进取,真抓实干。

      身处新时代,我们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切实感受着党和国家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对此,我深深感恩,也为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而感到无比自豪。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也将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以《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为行动指南,持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心全意落实为人民服务工作。



读《朝鲜战争》有感

牡丹支行 王昕 

05:20

                   

永葆初心 躬身入局

—读《百年大党面对面》有感 

工会办公室   叶蕾


       风从东方来,潮自东方涌。翻开《百年大党面对面》一书,那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宝贵经验,提纲挈领,思想深刻。这本著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13个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回答,用身边事讲天下事,用家常话讲大道理,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是一部融政治性、思想性、史料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知识性读物。全书格局纵横捭阖,气魄充塞天地,才情汪洋恣意,阅之让人醍醐灌顶,“何其有幸,生于华夏”的感慨跃从中来。

      这本书聚焦政治性引领,启示我们当恪守初心,赓续红色血脉。书中强调在坚持党的领导,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要引领团结共产党员、广大群众、科研工作者、青年学生等各行各业的奋斗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却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是因为我们骨子里流着团结奋进、共渡难关的血液。“我们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代接着一代干。”坚定的话语,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是赓续红色血脉的时代号召。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当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产生效力,拧成一股“冲锋绳”,同舟共济、众志成城,以团结之声凝聚成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这本书聚焦理论性思维,启示我们当以学为基,不断增智长才。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百年大党面对面》强调了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要胸怀使命去学习,把学习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以一个更远大的目标来激励自己,用学习去启迪智慧、找寻答案,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我们要坚持带着思考去学习,在学习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保持持之以恒的韧劲,远离浮躁、宁静致远,不走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捷径,让学习的灯塔始终照亮人生前行的道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这本书聚焦历史性思维,启示我们当以史为镜,坚持知行合一。《百年大党面对面》立足于当下,用“大历史观”的视角回溯中华文明5000年的万千流变,洞察近代中国180多年的苦乐悲欢,审视中国共产党100年的成败得失,总结新时代10年的卓越成就。我们当坚持以史为镜,认真学习党史,自觉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坚持将实践作为人生“必修课”,以实践为尺,于历练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要将党史视为青年逐梦的“青苗田”,将实践视为远航的“成长礼”,坚持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主动钻研,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应对新形势、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以青年温度向世界彰显中国风度。

      新的使命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在未来,我一定会保持好昂扬的激情、顽强的斗志,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创新进取,不懈奋斗,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和平年代重温红岩历史

—读《忠诚与背叛》有感

铜陵分行铜都支行 陈晨


       读了《忠诚与背叛》,何建明老师用其纯粹的话语再现了红岩历史的纪实红色书籍,叙述着一个个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用最朴素无华的语言串起了这部重庆“红岩”的革命斗争史,带我跨越了百年时间的红色历史长河,让我深切感受到一个沉睡的民族的觉醒历程。

      就如何建明老师在书中提到的反思一样,在如今的年代,当有死亡的威胁来临时,我们会不会当叛徒和出卖自己的灵魂呢?答案并不一定完美,但是用鲜血染红了党旗和国旗的革命先烈为我们展示了他们为之挥洒热血的革命事业,用这段红岩历史中血淋淋的真实事件告诉了我们党的忠诚不容亵渎。

       即使生在和平年代,我们的内心也时刻接受着忠诚与背叛这一考验,而这也是每个革命者、共产党人无法回避的问题。怀着敬畏看着书中的一段段用血泪搭建的革命长城,我不经感慨良多,红岩精神如同一面鲜红的旗帜,鼓舞着一代代爱国青年为信念而奋斗一生。

      “就是统统失败了,也不能让共产党人得到一点点油水!”就是这样的想法,国民党开始了大规模报复性的破坏与屠杀。生死决战的试验场就发生在这座西南重镇——重庆,也正是这场针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大屠杀计划,迷雾笼罩下的江城,似乎也是以一天比一天的令人窒息。首当其冲,西安事变中在共产党配合下用一场兵谏将抗日的蒋介石软禁的张学良、杨虎城将军,自然成了蒋介石的心头大患,自此针对杨虎城的一场灭门屠杀就开始精心策划了。1949年9月6日的那个漆黑夜晚,六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一群国民党反动派的杀手活活屠杀。其中就有宋绮云的9岁幼子宋振中,也就是《红岩》中不惧怕敌人,担负给狱友送信任务的“小萝卜头”。

     “北伐革命成功我们就结婚”、“革命胜利我就回来”这些承诺无时不刻发生在革命的道路上,寥寥数字就让我感受到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即使受到国民党反动派带来的肉体上的折磨,却不能动摇革命精神上的丝毫。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就绝不会在党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甚至做出对党和人民的背叛。也正是如此,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要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树立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

      红岩革命烈士留给当代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精神遗产,将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谨记和平年代下的先烈奋斗历史,正是他们的血染红岩,才换来得来不易的和平生活。党和人民的事业不会停滞不前,需要每一代共产党人的努力,忠于党忠于人民。


“阅·知无界”篇


从全方位历练谈干部政治素质的提升

 ----《考察干部政治素质的几点思考》等文读后感

铜陵分行   孙小春


     干部一词来源于日语,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引入我国,其字面意思是“骨干部分”,指承担一定领导工作或管理职责的人员,现泛称为领导者或管理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政治把关和政治素质考察是第一位的。政治素质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获得的,对其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起长期稳定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是一个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党的十九大修订的《党章》中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因此,我认为,“忠诚干净担当”既是评定干部优劣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日常自我对照对表的一把标尺。

      经过系统的党性理论学习,结合经营环境和工作实际,着力从以下四个基础方面提升政治素质。

      第一,铸魂: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每名党员干部的铸魂之基,努力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是履行好肩负职责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做到在思想上紧跟形势的发展,在行为上符合岗位的规范,才能在工作上增强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增强前瞻意识和一流意识,把理论素养与思想修养结合起来,做到科学筹划,合理安排,既对重点工作多投入时间精力,又统筹协调好其他工作的开展。

      第二,强基:坚持干事创业,自觉强化担当作为。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贯彻总行“48字”工作思路,全面落实“扬长、补短、固本、强基”战略布局,统筹疫情防控与经营发展,提高工作落实能力。坚持“四坚持、一打造”的铜陵工行精神,围绕以“三心两强开拓一流”为核心理念的“红色铜心·开拓先锋”党建品牌战略,紧盯市行决策部署,重点抓出“五提”工作成效,将基础工作与长远谋划并重。把熟练掌握业务作为责任担当,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能力体现,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第三,开拓:牢记党性宗旨,扎实改进工作作风。基层管理者的岗位职责大致有三:带队伍、抓业务和保安全。三者都要兼顾,不可偏废。勇于取长补短,勇于包容他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走好新时期的群众路线。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在工作中敢于求新求变,平时无论工作多忙,都要能静下心来,抽出一些时间市场调研、谈心谈话,总结思考、改进提高,在求知、真知、深知上下苦功夫,从打造工行百年老店的高度抓实抓好经营管理。

       第四,自律:做到严于律己,保持务实清正廉洁。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点在“大”、在“变”,要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注意慎独、慎微,防微杜渐,守正创新,讲党性、讲原则、讲纪律,处处事事时时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定期列出工作纪律“负面清单”,时刻自重、自省、自警和自励,切实做到挡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振奋的精神状态,不负韶华,不辱使命,积极投身到铜陵工行再现辉煌的宏伟事业中。

        政治能力是干部的第一能力,提升政治素质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课题,必须不懈地加强理论学习和政治锤炼,改造主观世界,锻造政治品格。在今后工作中,我将以此次学习成果为起点,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政治历练以提高政治能力,将政治素质的提升转化为工作业绩的贡献。



科技赋能驱动价值创造

      —读《金融科技新时代:银行的反击》有感

铜都支行 张夕琳


       随着互联网科技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商业银行繁琐的操作流程、漫长的等待队伍、滞后的数字化趋势等痛点越来越显现出来;除了流程和服务方面,基于互联网应运而生的新的技术也在挑战着银行的安全性和客户信任,深刻影响着银行的内部框架与外部环境;工商银行作为传统国有大行,也在努力适应互联网科技和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断推动自身转型,用科技赋能成就价值创造。

      所谓科技驱动价值,特别是对银行这样的传统金融行业来说,需要以客户为中心,构建起完整的银行商业形态,将“云计算、api、移动化、实时化”四大变革合而为一,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创建出完整的商业形态。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主要基于重建产品关系、重建客户关系、重建团度关系三个方面展开。

      重建产品关系:银行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根本还是要基于云计算;银行发展的数字化将是“实时的”,通过提供实时的及时反馈的产品和服务,通过提供让客户完全能够掌控的产品和服务,重新建立起银行与客户的信任;银行发展的“数字化“将是开放的,通过向三方平台开放端口的形式,将用户与这些活动收入整合起来,从而重新获得客户;银行发展的”数字化“将是安全的,算法和人工智能将更好得识别客户的身份,而大数据将更好得用于犯罪的监测,通过新技术解决银行的“交易安全”问题。

     重建客户关系:银行向数字化转型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在客户关系上的投入,也不意味着将数字化与人对立起来,而是通过数字化将传统机构赋予自身行业新的意义与尊严,从而更好得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通过数字化让了客户重新掌控日常事务管理,通过透明化、实时化以及即时反馈的处理结果重新赢得客户的信任;

     重建团队关系:数字化可以帮助银行团队拥有更好的完成工作的工具和手段,通过银行信息系统的数字化,使与客户接触的工作人员拥有一个移动实时平台,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有创造性、满足自身需求的解决方案。

     工商银行作为传统的国有商业大行,将持续推进科技金融转型,既使得银行在获客、授信、交易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大提升,同时使客户在产品体验、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等各方面感受金融服务的质变,从而助推持续高质量发展。



    

 “阅·行致远”篇




 以开朗乐观的心态支撑生活之重

 --读《阿勒泰的角落》一书有感

 个人信贷业务管理部   汪珍萍


     一直比较向往西藏、新疆的空旷茫荒之地,那里充满古老神奇的传说及异域神秘的文化,喜欢“洪荒的冰风在蓝天的回旋下怒吼,一切高远一切沉静”,喜欢“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但对广阔无垠的新疆,除了儿时读过的“敕勒川,阴山下,风吹草低现年羊”外,其他的就知之甚少了。所以这次拿着赠书券,当看到那本《阿勒泰的角落》的书时,除了书名有“阿勒泰”三个字比较神秘外,书的封面也是简单有韵味,完全是儿时蜡笔的画法,厚薄有度的绿色原野被弯弯的由近及远的白色河流隔开,岸上点缀着四只白色的新疆种的羔羊,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

     书很快就邮寄到了,包装简单精致,打开扉页有一股新书特有的淡淡的墨香,一口气读完了《序》,知道这本书是作家李娟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10年6月。作者以自然笔调记录日常点滴趣事,向读者展示了北疆阿勒泰地区淳朴自然的风物人情。

     该书是以作者早年居住地的变换为线条,描述了北疆五个地区的生活,从喀吾图、巴拉尔茨、沙依横布拉克、桥头到红土地,讲述了李娟一家在阿勒泰山区开着一个半流动杂货铺和裁缝店时的生活故事,共收集了34篇散文。细细品来,作者以恬淡自如的心态,在那个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边疆牧民的生命中展示出一幅幅闪亮乐观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让人不忍释卷。

     一篇篇文章通读下来,真的非常吸引人。“妈妈”是一个勇敢乐观、善良可爱的人。上午干完家事,经常下午独闯大山的深处,在人迹罕至的大山里带回磨菇,蓝霉或者红霉等各种野果,在女儿期盼中归来,从不空手,也从未出事;“妹妹”又是那样勤劳朴实,十六七岁的年纪,烧饭薅草最重的家务活她干的最多,成果也最显著,能干的妹妹吸引了众多帅气边疆小哥的追求,憨厚可爱的妹妹也期盼着自己的爱情,娇羞可爱地恋爱起来了。还有九十多岁的“老外婆”,在与“妈妈和我”斗智斗勇中跟着我们去山里出游,带她受累玩不好,不带她担心牵挂也玩不好。“外婆”总是趁我们不在店辅的时候把25元一筒胶卷卖出2元5角,把店铺里好吃的糖果小零食分发给孩子们,妈妈和我回来时,孩子们一轰而散,地上则遗留一地的糖果纸,当然孩子们也会在外出拾柴回来时,往我们家柴火垛扔几根柴火以示回报。“外婆”白天一觉觉的睡,晚上则象小老鼠似的兴奋一夜,天蒙蒙亮时,外婆开始起床准备早饭了,引燃桦树皮,小心放在灶膛里,又添些碎柴掩在上面,拢着手罩上火苗,档住风,等火苗越燎越大,才轻轻地搁上大柴,然后置锅烧水,淘米下锅。这样清晨里,世界的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来了,慢慢的温暖的柴火和炊烟吸引了在寒冷的早晨赶路的人们,以炉灶为中心,人越聚越多,人们高兴的说这说那,端着外婆分给的小半碗滚烫的米汤,幸福的小口小口啜饮,这时远处的天空越来越蓝,.....突然,大地“轰”的一片金黄,太阳从群山间升起来了。

    我花了三天时间,在照顾老爸的间隙,在上班工作的间隙,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我之所以能够一篇篇读下来,除了作者匠心独到的对人及物的刻划外,我真正能与之共鸣的是作者有一个有趣而乐观的灵魂。在那个“夏天种田,冬天掏矿渣子”的枯燥生活中,在那个“夏天三四十度,冬天零下三四十度”的恶劣环境中,在那个一年穿坏五双鞋子,冬天一双棉鞋家人抢着穿的物资匮乏的年代,作者竟能将边疆游牧的生活描绘的那样生动有趣,热爱有加。

      我也是从一个山村走出来的孩子,艰难困苦的生活我都曾经历过,那些种田砍柴的日子真的让人累的直不起腰来,而这些曾经的生活也历练了我,变成我人生的首笔财富。如今生活虽然也富足了,但这个时代给予你财富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巨大的生活压力,年轻人有升学就业上进的压力,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也是一地鸡毛。风风雨雨的生活中透露着无奈但同时也有顽强,在读书的同时,把学到的东西引为己用,面对任何艰难困苦我们要学会调节,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生活和工作。这是我读《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读《古琴丛书 梅花三弄》有感

人力资源部  王勇


   浸润于琴曲《梅花三弄》琴声之中,内心总会泛起种种涟漪,古琴独有的音色、韵味和琴曲中对花中四君子之首梅的叙述、演绎,总让人浮想联翩、意犹未尽。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这样一曲由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的“梅花三弄”琴曲,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又真正是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意蕴呢?在这本《古琴丛书 梅花三弄》中,我一寻端倪。

    琴曲《梅花三弄》始见于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谱》,“梅花”相关曲谱在后续众多谱书中均有收录,名称也有《梅花引》《梅花》《梅花曲》《玉妃引》等多种,它们共同构成“梅花”琴曲在历代传承中的文化脉络。

   一琴一梅,这两个在中国文化中难以穷尽又意味深长的文化符号,共同构成了《梅花三弄》独特的声音文化景观。

  《梅花三弄》全曲共分十段,以泛音段主旋律在低、中、高不同徽位上重复三次,故称“三弄”,这样反复的处理旨在喻梅花在寒风中次第绽放的英姿、百折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也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凌寒独放,俏不争春,梅花香自苦寒来,抚琴一曲《梅花三弄》,当以此明志。



附自弹音频

00:00
04:07

《人生海海》读后感

牡丹支行   孙铭远


       最近读完了麦家的长篇小说《人生海海》,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语,本意是指人生像大海一样茫茫然,没有固定的去向,总有很多起起落落。告别与和解是这本书的核心词,贯穿了全书的脉络,我们的一生何尝不是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告别,与童年告别、与校园告别、与亲人告别...同样的我们一生也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不甘和遗憾,无时无刻不在犯着错,抱着悔恨却又不得不与自己和解。

    《人生海海》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传奇却又充满况味的故事。一个原本无限风光的上校,一生赢了无数场仗,最后却败给了一个不足道的秘密,文章开头就为此埋下了伏笔,外表看上去风光无限的上校却被赋予了一个与他形象完全不符的外号“太监”,整个故事围绕这个秘密展开描述了上校坎坷起伏的一生。在旁观者看来,上校的一生是辉煌的,在红卫兵来之前金钱、名利、女人一应俱有,上校的一生也同样是悲惨的,名利、尊严在红卫兵来之后全都消失殆尽;可以说上校的一生何其不幸,遭小人暗算落得个疯子的下落,但又可以说上校的一生何其幸运,在他疯疯癫癫半死不活的时候仍然有个女人出现在他世界里并守护者他陪他度过余生。文章一直围绕告别来写,包括经历潮起潮落的上校与他辉煌的过去告别,也包括经历了潮落的上校与他所受的磨难的告别,包括作为旁观者的“我”在受尽欺辱后与爷爷、父亲等人以及成长的村庄的告别等等,这些无一不在呼应着“人生海海”的本意。文章也围绕着和解来写,包括爷爷在熬不住唾骂的情况下用死亡的方式与自己和解,也包括上校的秘密在被揭露的瞬间选择发疯的方式与自己和解......

     或许不幸的童年是很多作家创作的灵感之源,但同时。不幸的童年也会成为一个人一生都摆脱不掉的阴影。它隐秘而又阴郁地潜藏在心灵深处的某个小角落里,时而成为精神力量的寄放之所,时而被无限放大吞噬整个心灵。

    麦家说:“有人天生有一些东西,我注定一辈子也有不了了。我只能带着童年的那些伤疤和伤痛的记忆走下去,并写下去,这大概就是我无解的人生。”

     大抵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如此偏执甚至极端地热爱写作,或许那只是被逼无奈之下的一种“自救”,是拯救陷入孤独的心灵的唯一办法,但同时写作也会使人无限接近死亡的状态。罗兰巴特说,回忆是写作的开始,反过来,写作是死亡的开始。只有写作过的人才能理解感受作者创作过程中的所经历的,在暗无天日的痛苦和一次次自我否定的挫败感相互交织的一种状态。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无数次感受到这文字背后掩藏着的熟悉又陌生的孤独感,不由得对麦家又产生了几分敬意,他独自承受这中濒临死亡的孤独,以决绝之姿不断挑战突破自己,像一位战士一样揭开伤疤与痛苦做搏斗。“纵将白刃临头颅,犹如利剑斩春风”,也不过如此。

    书中有一句话:“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是啊,世事无常,唯有本心不生不灭,所以不必太过纠结人生中的得失成败和往事匆匆,苦难的过往是人生的磨刀石,会将我们磨得越来越锋利。人生也需要厚度,有厚度的人生才能拿得起放得下,才不会被生活打败。如果一个人在时代里穿行一生,那么他离奇的故事里总会藏着令人叹息的人生况味,既有日常的残酷,也有时间的仁慈。人生海海,总有些事躲不过,有些人留不住,有些心会破碎,放下那些遗不甘和伤痛,与过去和解。才能遇见更美好的未来。这也是麦家所希望传达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普惠金融事业部    季婷婷

     

      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月亮是人心中的清明理想,代表崇高与美好。他们都是圆形的,闪闪发光,却被赋予了天差地别的蕴意。

     小说主要讲述了人到中年、事业有成、家庭生活幸福美满的证券经理人查尔斯,突然间抛弃妻子离家出走远赴异国他乡的巴黎,只为了追求自己的心中的绘画梦。而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他丢弃了六便士,一路贫困潦倒,遭受病痛折磨险些丧命,在一个孤岛上染上麻风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他生命走到尽头之时,他却让土著女子将这幅画作付之一炬。他一生都致力于创作,始终坚守梦想。《月亮与六便士》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来告诉我们:要懂得取舍,学会坚持。坚持梦想是最简单也是最难去执行的追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向往的追求,但我们都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我们都希望能有收获,因此不断进行目的性探索。我们努力学习多数只为考出好成绩而非投身于知识本身;我们坚持运动,希望能拥有并保持良好的体魄,而忽略运动本身的乐趣。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于追求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而忽视了内心最根本的需要。

     在这本书中,勇气也是我们应当拾起的东西。有勇气的追求是可贵的,所以成功人士少之有少。我们习惯于迎合世俗的眼光,而缺少迎接挑战改变自己的勇气。我愿意相信,什么时候出发都不晚,更愿意相信,所有“异样”都是绘画“素材”的积累。我们无法成为世界的裁判决断是非公正,但我们可以遵从内心无愧于心,保持自己的独特性。追求梦想的人是幸福的人;得到梦想的人是成功的人。时间有不同的精神层次,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但愿时间所有人都能过上自己心中成功的生活。




读《围城》有感

石城路支行   方勇生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再次拜读钱钟书经典著作《围城》,确有一番更深的感悟。

     封皮上“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这句话深深刻在脑海。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是围城,外人看来他学历优秀,生活安逸,都很向往,然而他其实早已厌倦了这样漫无目标、浑浑噩噩、毫无追求的生活;方鸿渐的婚姻是围城,婚前的他认为男欢女爱、卿卿我我便是婚姻的真谛,直到他看到苏文纨、汪氏等人的婚姻,才发现婚姻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美好;人的欲望是围城,书中众人或有他人垂涎的官职,或有他人羡慕的家世、事业,但总有被自身欲望所驱使的谄媚、软弱、低三下四。

      对于事业方鸿渐空有理想,却从不付诸实际行动,面对社会残酷竞争始终缺乏与之对抗的勇气和意志,他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明明知道自己能力不足,却总把失利归咎于运气差,一次次让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然后不计后果地逃离;对于生活,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为换个环境一切就可以变好,却不知真正需要改变的是自己。

      随着年龄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愈发觉得人生处处是围城。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们便陆续走进了一座座围城,很多人厌倦了枯燥的学术研究,向往着早些参加工作,却不知工作受挫时,对学生时代的无比眷念;从数百人中脱颖而出工作稳定的人,在面对条条框框束缚和繁杂的工作时也会对自由职业产生向往。人生道路上我们将面临诸多选择,很多时候每个选择,一定程度上都决定了我们各自的人生航向。钱钟书先生所写的这本书不单是让我们感同身受,觉得生活到处是围城,而是用书中人物的人生告诫我们,不应像他们一样,不能重蹈覆辙。我们要做的是明白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从而坚定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而不是被生活推着,随波逐流。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工作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仿佛让我们走进了一座围城。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迎难而上,终将走出围城,迈向成功。



     

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有感

 枞阳汤沟支行 周晓洁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在接受《福布斯杂志》访谈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教育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无意间看到这段话,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了好奇,带着思考,近期,在铜陵分行积极组织开展的皖美阅读活动中,我阅读了这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书里章节里很多部分,让我深深地产生了共鸣,并对教育的真谛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和感悟,受益匪浅。作者的经历让我对她满怀尊敬,是渴望成为她这样最终可以摆脱旧思想束缚、确立自我的人。因此,我想写下这篇读书感,分享我的感悟,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阅读这本书。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这本书的书名出自于《圣经•诗篇》,这句话可理解为“逃离”,也可理解为“找寻新的信仰”,诠释着作者的内心。整本书分为三个阶段,讲述了作者塔拉逃离原生家庭的教育之路。“我被山间的节律养育,在这节律中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只有周而复始的转变” 。第一阶段讲述了作者塔拉出生在爱达荷州的一个小小山区,加上她家中共有七个孩子。本应该是读书的年纪,但他们的父亲拒不送孩子们去学校读书。由于对上帝偏执而扭曲的信奉,认为学校是政府引导孩子远离上帝的阴谋,甚至为了不让孩子们有上学的想法,竭尽全力要求孩子们帮他干活以此占据学习时间,家庭中的所有人几乎都在父亲的“权威思想”下生活。童年的塔拉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在上大学之前,她的生活基本上被偏执狂和原教旨主义瓜分着,九岁以前她没有出生证明,没有生日,十七岁之前没有上学记录,对教育的意义一无所知,甚至不理解。“它不属于这里,也不能教它属于这里”,有幸,塔拉母亲和奶奶的思想启蒙与默默支持,加上哥哥泰勒上大学的经历在小塔拉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发育成教育的萌芽,并在时间的培育下不断成长。塔拉最终在十七岁那年通过自学考上了杨伯翰大学,开始了生活的第二阶段。由于十七年未曾上过学,一开始塔拉融入不了吵闹的环境,不理解新室友的行为举止,甚至是常识性知识对她而言也是全然陌生的。但最让我感到感动而深刻的是即使这种格格不入让塔拉困惑逃避,但她却在内心对自己说:群山依旧陌生而险恶,但我想留下。塔拉的思想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变化,她开始独立思考,大学的学习生活是一切的启蒙与积淀,她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业,并拿到了剑桥大学的留学项目名额,她的导师们挖掘出了塔拉的潜能所在,启示她是真的金子,无论家庭环境如何,不论如何打扮,最重要的是要自信且能够勇敢面对自己的恐惧,并最终重塑自我。不难看出,虽然塔拉出生在这样一个“非正常”的家庭,家庭基本从未给她教过什么正确的知识与道理,也从未系统的学到过知识,但是在她的生命中,的的确确出现了很多贵人,这些人或是同学,或是老师,这些人在塔拉在边缘处挣扎时都对她出手相助,这些都造就了后来完整的塔拉。“父亲想从我身上驱逐的不是恶魔,而是我自己”。第三阶段是随着塔拉的硕士生活开始的,她在一开始想要将自己的家庭拉回到正常的轨道,却因为种种原因都失败了,甚至与家庭产生分裂。此时此刻的她,仿佛大海上的一只小小帆船,风浪不断冲击着她,她随着风浪起起落落摇摆不定,但是确确实实是在往彼岸的目标前进的。

     书的最后一章叫做“教育”,回归到了英语原版书名,全书写到这里,作者塔拉才真正与那个家庭与世界彻底分离,塔拉离开了,仿佛像只鸟飞往群山,她自知,她对家庭爱不起也恨不透,所以最好的选择是分散江湖,各走各的道路。这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更是一个自我蜕变与重塑的故事。我们无法决定我们的出生,甚至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我们的观念与生活方式都已被提前绑定,无法轻易摆脱,或许需要一生的时间去寻求真正解救自我的钥匙。可庆幸的是,大多数人还拥有着选择的权利,去选择自己前进的道路,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因为开阔的眼界会让你有新的追求。

      愿成为鸟,不再负重,飞越高山。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心的渴望,塔拉有,我也有,期待自己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不是在某些人的期待下变成什么样子,而其中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能够通过教育和知识去支撑它。塔拉在书中说,我这一生中,这些直觉一直在教导我一个道理——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我们注定要勇敢的做出些改变与决定。如果自知一些事物无法改变,那请务必对得起真实的自己,成为一个完完全全拥有自我意志的人。




皖美阅读,共读向未来       

牡丹支行    李琼涵

    今天读的书是杀死一只知更鸟,讲的是一名叫阿迪克斯的白人律师,力排众议,坚信黑人汤姆是无罪的,而且自愿为他出庭辩护。因为为黑人汤姆辩护,律师的孩子被人袭击,后被一个全镇公认的怪人救了的故事。

     这本书揭露了生命的脆弱与人性的丑恶,也刻画出了阿迪克斯这样为平等做出奉献的人的形象。在全书的结尾,父亲阿迪克斯对孩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等你最终了解了他们之后,你就会明白的。”这句话也正是最想告诉我们的。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保持善良和勇气,心中有光亮。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明理,我们在今天的条件下,应该多读书,从书籍中汲取更多力量。我辈应树立远大理想,不忘前人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01:21




   一个“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捉刀人

财务会计部 江前进 


    因上古以刀为笔,竹木简出现后,又用刀修改竹木简上的舛误,后称代人作文字为“捉刀人”。 此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但捉刀人原指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一说本姓夏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与“略输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相比,曹操不仅有披荆斩棘“三分天下,奠定魏国”的盖世“武功”,而且有开创风骨雄健的“建安文学”的卓越“文治”。

    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曾对曹操说:“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而曹操《述志令》最为得意的自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千秋功过任人评说,但他“上马横槊,下马赋诗”的风采却彪炳史册。可惜的是,顶着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多桂冠的曹操,其相貌如何,史书上却寥寥数语,且语焉不详。近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是这样写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孙盛《魏氏春秋》:“魏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身长七尺”是多长呢?按其时一尺等于现今23厘米算的话,曹操的身高是1.61米,这就坐实了“姿貌短小”。“细眼长髯”,指眯缝着眼睛,还一大把与美不沾边的胡子。“神明英发”,是务虚的客套之辞,当不得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那才是“雄姿英发”!总之,曹操不是古人推崇的“天庭饱满 地阁方圆”的富贵之相。

     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魏公曹操平定汉中,晋魏王,都邺城,盛及一时声誉日隆。敕勒川、阴山下的匈奴人那,都有他的传说。而此时,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派人觐见汉天子,使者就提出要先向魏王拜贺。曹操高标准严要求,觉得自己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自以形陋”,担心“不足雄远国”,让番邦异族小觑了汉冠威仪就不妥了。于是,“使崔季珪代帝(曹操),自捉刀立床头”。崔季珪何许人也?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人,汉末名士,曹操谋士。和曹操有姻亲关系,崔琰的侄女是曹操的三公子曹植的妻子。

     据《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记载:其人,“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这一招瞒天过海,“魏王”长得很美,而曹操则是想得太美。据说,会见地点在天朝大会堂鸿胪寺四夷馆迎宾厅。当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呵呵……

     首先,“魏王”非常高兴地代表圣上及汉朝,向匈奴使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匈奴王朝长期以来对汉朝给予的亲善,表示衷心的感谢。其次,详细地介绍了汉朝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以及营商环境。再次,真诚表明,汉朝多年来,高度重视与匈奴的互动联系,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最后,“魏王”深情地希望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大草原上,好好地走一遭,撒个欢。匈奴使者激动地答谢道:此次拜见为他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经验和寻求合作机会的舞台。汉王朝作为世界50强之首,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前景广阔,是投资兴业的热土。他们对魏国的未来充满期待,愿意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建立稳固的沟通渠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双赢格局,共享发展新机遇。至于魏王的盛情款待铭记在心,魏国的诚意结交自当如实回禀我王。宾主双方相见恨晚相见甚欢,均表达了深化协作永结同心世代友好的意愿,会谈在一派祥和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此时,音乐响起,苍悠深沉。曲名,《胡笳十八拍》;作者,汉女蔡文姬。场面上的事忙完了,“光被四表、异邦慕化”了吗?“既毕,(曹操)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画蛇添足地翻译一下,匈奴使者有问必答道:“魏王俊美,丰采高雅,不同寻常,然而榻侧捉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才是真正的英雄啊!”匈奴使者口无遮拦地脱口秀,非等闲之辈暴露无遗,竟为己招致杀身之祸。魏王听了谍报,虎躯一震悚然一惊,遂有“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一说。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魏王曹操千算万算,没有算计到,自己羽扇纶巾风度翩翩是“诗和远方”,可唯我独尊的气势却瞒不住。他虽捉刀侍立一旁,作恭敬状,且小名还叫阿瞒,然并卵。

     在这里,怪不得匈奴使者阅历丰富、智识超群、眼光毒辣。嘻,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沙场秋点兵、铜雀春深欲锁二乔的人物,即使处心积虑地想藏锋敛锷,其豪情壮志杀气也依然是“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般地存在。咄,魏武帝曹操岂是一个靠颜值吃饭的人?他即便握把破菜刀,随随便便地往哪一站,他也是一代雄主。嗟呼,有些人,万千人中,你还是一眼能认出来的,不是吗?“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附:《世说新语·容止》原文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别样科幻的美国众神

      金融科技部  周寰


      先说设定,这部科幻文章有一个奇特的设定,神灵以信仰为食,拥有信仰的他们无所不能,长生不死。故事发生在美洲大陆,不同的人来到美洲大陆,他们有着自己信奉的神灵,他们的神灵也随着他们的信仰来到美洲大陆,时代更迭,文化层出不穷地彼此更替。伴随着文化起落的是信仰的兴衰,各种各样的宗教偶像被派生、被兴盛、又被遗忘,速度惊人。人的信仰也随之变化,科技之神、新媒体女神等新神不断涌现,民众对于过往神祇的信仰早已大不如前,新鲜事物不断兴起,不断侵蚀着属于旧神的生存空间,而旧神的影响力也随之日渐衰微,等待他们的将是衰亡的命运。旧神不甘陨落,在主神奥丁的煽动与密谋下展开一场新神与旧神之间的旷世之战。 

      随着人类信仰消失,众神不断衰弱,直至完全被遗忘。神和人的关系在这里被逆转了,神不再具有主导权,而是像工具一样被信徒选择,这种转变随着现代社会的迈进而日益明显。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个体独立性日益显现,个人需求更值得关注,时代变化带来的需求浪潮整接踵而至,所谓信仰亦在不断更替,无比迅速,超越了人力的控制,人们创造了神,又抛弃了神,仿佛是在对待一个工具,但在现代社会,文化、精神也只是达到需求、满足个人的一种工具。人类的信仰是神无法去干预的,是这些信仰催生了神的诞生,也唯有信仰的消失才可能导致神的覆灭。不论旧神还是新神,当他们终于意识到束缚着自己存在的悲剧之后,一切自相残杀也随之失去了半点意义,只要信仰的存在,神就依然存在。

     我想,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是:人或许在大多数时候是缺乏自由意志的蝼蚁,但当他决定前进之路,自主决定命运走向的时候,他将无需借助任何外力便可以成就自我;而神或许是无所不能的,但若穿透这层表象,神不过是依托人类信仰而存在,脆弱而虚伪。神依附于人而活,人却可以抛弃神前行。人只要有路可走,就可以一直前进,就算没有路,人也会自己开辟出一条,人就是这样的生物,人才是自己的主宰。

阅读 36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