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支持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以促进农业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小田”变“大田”的有关探索,已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
当前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调整,基层开展的“小田”变“大田”探索,体现了变革创新,虽只局限于少数地区,但其动向值得密切关注。探索是怎样操作的?要突破什么障碍?产生了哪些好效应?要注意哪些问题?
1.农田变形探索的多重路径
我国农村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之初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组两级基层组织在向农民分配承包土地时,基本上采取好田、差田以户为单位均分的方式,从分配角度而言实现了公平,为发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地块分散的状态客观存在。多年以来,以“依法、自愿、有偿”为原则,农村土地流转加速开展,如采取“股田制”“土地托管”等,以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更有效地对接小农户,同时也便利农民离土离乡进城务工创业。
从记者了解看,近年来一些地方以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前提,以打破田埂、田沟界限为核心,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为目标开展的“小田”变“大田”探索,是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生产力解放的新动向,体现了农村基层的创新力量。记者观察到其中有三种类型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种类型是“多户一田”和“一户一块田”并行。2022年秋,记者在平邑县采访时,看到很多几十亩乃至上百亩的长方形“大田”。平邑金丰公社这项已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典型案例的改革举措,已经推进试验了5年。2019年,在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平邑金丰公社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承包权不动,将“一户多块田”变为“多户一块田”“一户一块田”,划分流转区和自种区。在流转区,由接受流转的种粮大户或家庭农场主专业化经营;在自种区,让想种田、能种田的农户种上好田。。
第二种类型是“一户一田”。这种类型的探索相对“多户一田”的形态出现要早。近十年来,山东、湖南、江苏等地都有乡村开展这类试点,山东部分县推进力度较大。在村集体组织下,以户为单位,以原土地承包分地人口为基数,通过互换并块的方式,将原来四分五散的承包田合并成一块,成方连片
第三种类型是“一户一田”和“一村一田”相结合。潭上寨村实现向“一村一块田”的转变,“有效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记者采访了多名当地镇、村干部,了解到“一村一田”的操作模式。全村的田块经过“一户一田”改革形成大块后,农民委托村集体发包给一家金丰公社农业服务平台,再由金丰公社农业服务平台委托给村合作社和一些种粮大户托管种植经营。该县保太镇政府也表示要积极推进“一户一田”“一庄一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管理。
今年是平邑金丰公社与潭上寨村合作社正式开始“党建引领 双社联合 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以下简称“双社联合”模式)合作的第一年,签完托管合同之后,平邑金丰公社孙荣兴便与潭上寨村党支部书王翠沟通组织给村民发放保底收益,托管面积能够达到200亩以上。在资金方面,我们通过省农担担保办理‘强村贷’、‘产融贷’,解决了‘双社联合’中农业生产托管资金难的问题,在种植前就可以把保底收益发给农户,让大家吃上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