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市民?新市民的定义、群体特征及金融需求一览
1.什么是新市民
最开始新市民指的是在外地城市长时间居住并且工作相对固定的农民工,后来该名词所指的范围逐渐扩大,已经演变成原籍在外地,并因为各种原因来到本地城市的流动人口的统称。
从前由于城乡的二元结构,农村人口被认定为农业人口,城镇居住人口被认定为城镇人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区城市化开始演变,越来越多农村人口在城镇打工置业,户口却依旧在农村,所以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之间处在剪刀差,这部分差值就被称为新市民。
2.新市民指代范围变化历程
2006年2月,青岛市政府文件将外来务工人员成为“新市民”,青岛政府宣布,120多万名取得暂住证的“新市民”可享受保险、房贷、购车挂牌、考驾照、子女入学等待遇。
2006年8月,西安市雁塔区发布《关于规范“新市民”称谓的通知》,文件把在辖区生活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农民工统统改称为“新市民”。
201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对于长期居住在城市并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农民工,要逐步让他们融为城市“新市民”,享受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享有同等的权利。不能把他们视为城市的“二等公民”。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有效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
2018年6月,《2017年全国住房公积金年度报告》将新市民定义为“农村转移人口和新毕业大学生,报告提到,开户职工中,农村转移人口及新毕业大学生等新市民966.28万人,占新开户职工的52.85%。
2022年3月,银保监,央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文件规定,“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
3.新市民客群的特征
总体特征:目前中国的新市民人口数量在3亿人左右,构成以外来务工人口为主;整体年龄分布主要是80、90后为主体,且新市民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男性也明显多于女性。
具体特征:
稳定性差:新市民工作稳定性差,频繁更换或是以短期零工、寻求创业为主,收入和工作条件是影响其频繁更换工作场所的主要因素。
生活单一:新市民亲人朋友不在身边,工作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类劳动居多,业余时间少,休息时间更倾向于和家人联系或手机娱乐等。
社会保障参与度低:由于工作流动性大,大部分新市民无法稳定缴纳社保,且主动缴纳社保意识低。
月光族:新市民的工作基本可以满足生活自理,但支付生活开销、房租后,多用于网购等消费,基本没有存款。
倾向于小额借贷:收入低,无存款,无法承担大额支出,会通过借贷缓解压力。借贷偏向小额、短期,周转为主。
4.新市民的金融需求
新市民需要伴随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如从生活前段的找工作,到后面的生活消费,再到结婚生子及未来的儿童教育。
新市民群体的数量大、成长性强,与其先关的金融服务方面目前仍然存在一定缺口。传统金融机构应进行业务转型,以适应新市民灵活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软硬结合”助力新市民城镇化,联合建立“征信身份证”完善新市民数据库,并量身制定“适新市民化”的金融产品,提同时还要多加宣传,升新市民理性消费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