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3班国庆综合实践作业汇报

LLL
创建于2022-10-13
阅读 4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第五小组汇报

第一项—访谈老兵

伍泳怡同学 在 2022年10月1日

在桂城街道拜访老兵伍候安

(1) 学生问:您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在战火年代选择当兵?

(2) 老兵答:在和平年代,那时没有战争,没有血和泪

(3) 学生问:那么和平年代的武装部是做什么工作

(4) 老兵答:我在四会参军,到湖南支援挖战壕和防空洞

(5) 学生问:防空洞在和平年代也需要挖吗?

(6) 老兵答:当然,防患于未然。

谁知道敌人什么时候上门,敌人可不会等你准备好了才开炮。时刻准备着。长沙的居民就住在洞里。洞里有生活所需要的所有物资。在我们部队来之前就已经有部队在做这些工作,我们只是来接班。挖战壕挖到留下了腰肌劳损在之后的劳务工作中多多少少有影响,但这丝毫不会让我们放弃。

(7) 学生说:哇塞

(8) 老兵说:我在参军之前没有文化,但是在参军后我进了团,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见识到了真正的英雄。虽然在之后我没有进党,但是只是回到家乡陪伴家人就很满足。

(9) 学生问:在武装部都会学到什么?

(10) 老兵答:在部队会发教科书,学习武术,打匕首,打拳。但是我们在回到家乡后不能以此危及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在部队我还有一个笔记本,记下来了很多知识。现在的训练越来越规范,武器越来越先进,在我那个年代还只是用半自动步枪单发扣扳机。训练用的是真枪实弹。现在已经有全自动连发步枪了,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了。光是看四年前的七十周年庆典出现的先进武器就已经让人热血沸腾,又过了四年中国武装部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11) 学生说:那是毋庸置疑的。爷爷,你在部队时除了《歌唱祖国》还会唱什么歌?

(12) 老兵答:有很多歌,现在年纪大了,记不得了。

(13) 学生问:那您在参军期间又回过家吗?

(14)老兵说:没有。我在1971年参军,四年零三个月后退伍,在1975年3月5日退伍回到了家乡。

访谈心得:

在往昔的国庆庆典中我只看到了中国辉煌的表面,直到今天访谈老兵的实践作业才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祖国辉煌的原因—人民的努力。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面临着一场波折—十年文革。正在这时候即使如此,热血男儿依旧怀满腔热血到部队中接受考验。

在这次访谈中我看到了老兵对中国未来武装力量的期盼,对未来撑起祖国复兴大任的年轻人的期盼以及对祖国崇高真挚的情感。

他说即使受伤,即使想家,也不枉此行!

第二项: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书并不长,但读得很慢,通常一句话要读上个两三遍,再联系上下文,中间还不妨恍神发呆。语言有些晦涩,许多地方依然一知半解,但一本书下来,终是学到了些。 

     作者似乎一直在比较,不论是一种概念、一种名词,亦或是一篇论文,围绕着对立面来比较,亦如城与乡,西与中。这让我在那些晦涩的语言中,可以得到一丝明晰的脉络。 

乡土中国,用作者的话说,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搞清楚乡土中国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中国社会。书中一共汇集了十四篇小论文来阐述这个概念。 

    “乡”给我们的印象永远是亲切的,每次从异地归来不都用“归乡”二字来形容吗?有人说乡下人“土”,但作为乡下人的我们从来都是以“土”为骄傲的,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那样:‘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中国是农业大国,而成就这样一个国的便是那些“乡下人”,于是土与人之间形成的那一道深深的羁绊一直影响着世世代代。土地养育了人们,人们维系了土地,所以人们对土地的诚挚就不仅表现为种植,而且还投入了情感。走不出与进不入的乡土就这么形成了,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乡村采取自然而然的自治。 

    血缘、地域、文化和伦理道德往往在乡下人眼中比金钱等浮华的东西看得要重。作者其中一篇论文《无讼》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无讼源于《论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简而言说,就是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诸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在文章中作者也指出了许多小例子,比如在乡下,人们以诉讼为家族之耻,而讼师则为一个讨不到媳妇的职业。这与我们今天的现象完全不同,在法律至上的今天,讼师也就是律师是一个被认为不可或缺且高尚的职业,经常被各种大妈们冠以好女婿的称号。如果说乡土是中国社会中的一种体系,那么我们今天生活着的社会有些类似于西方但又掺杂着乡土的传统。而我们便是置身于这样一种环境之下。既不似西方的那种干捆柴式又不似中国乡土的涟漪式,这种奇怪的社会结构也就造成了现今人们对待一些社会问题的冷漠与情感的缺失,变得患得患失,矛盾不堪。 

    提到这就不得不说到作者提出的一个名词——差序格局,一种发生在乡土间以人的距离远近来判断人际关系的格局。造成的因素有很多,血缘的远近,地域的远近……但其实,维系这些最根本的因素,便是土地。人们由于土地相依相生,由于土地相争相斗,要不“斗地主”如何而来?这个土地可以是实在的土地,也可以是象征意义上的,它代表了人们的根、人们的源。随着时代变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下人涌入城镇,城镇逐渐饱和,村落逐渐稀少,我想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句话用在这里十分合适。在中国的城市,人际关系完全不能靠差序格局来描述。住十年的房子,对于自己的邻居却毫无了解,也不能像在乡下那样,走亲串巷,人们都知根知底。在这个由钢筋水泥筑建的环境下,人们也渐渐消除了涟漪,而组群分明了。 

    再举个特殊的例子吧,也是我觉得即使是在城市中的中国人也回归乡土社会的一种表现:就是春节。在这个对于中国人可以说最重要的节日里,不论多么严谨刻苦的人都会放下手边的事,去享受春节所带给自身的劳累,而且还乐此不疲。每到除夕之际,各家各户都要忙碌起来,为大年三十做好准备。采办年货、洒扫庭除、祭五脏庙等等,还不忘记把封尘已久的微信群搜出来抢红包。在这期间,人们所有的烦恼好似都忘掉了,都洋溢着微笑和喜悦,这大概就是春运大迁徙和大拥挤出现的缘由吧。尽管人再多,归根的心比初一的“旺火”还热烈。所谓乡愁,不过如此。

《乡土中国》思维导图

第三项:

              ——看《长津湖》

人们总是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看完这部影片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本片仍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在新兴里和下碣隅里的战斗后,为围歼撤退的美军,七连的战士们奉命炸毁美军唯一的退路—水门桥,并英勇阻击敌人的故事。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即使敌人的火力凶猛无比,即使想过这一仗会牺牲,即使刚刚经历了生死,体会了战争的残酷,但当冲锋的号角吹响时,所有战士依旧奋不顾身、上阵杀敌。当敌人的坦克开来了,他们心知敌人的机枪大炮随时准备着向他们开火,坦克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自己。但是他们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摧毁敌人的坦克,攻下敌人的指挥所。他们曾想过,打完这一仗就回家好好陪伴亲人。此时,他们可能无比愧疚,他们会想:对不起,亲人们,我不能再回家看望你们了。他们可能无比留恋,他们会想:可爱的新中国呀,我还能回到你的怀抱中吗?不过他们不会退缩,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这么一句话:我一定要完成任务!

 然而,片中那句“你们炮营的炮,哪门不是抢来的?”,却也反映出在抗美援朝时,我们的装备明显落后于美军。正是因为这个,在面对美军的飞机时,坦克时,我们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正是因为这个,在面对人数比我们少得少的敌人时,我们还要牺牲那么多人。正是因为这个,我们的补给常常被敌人切断,战士们总是要忍冻挨饿,还要与敌人对抗。  

 我们作为学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虽不需要像先辈们那样奋勇杀敌,但我们要继承他们的品质,像他们一样坚守岗位。对我们而言,学习是我们最主要的事,只有我们一心扎在学习上,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听从指挥,老师有时会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但这正是因为老师还关心我们,想让我们变得更好,所以我们要听从老师指挥,紧跟着老师的步伐。

 喜欢片中这一句话“这场仗越是难打,就更要打。”这些先辈们用鲜血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作为学生,我们要做到维护他们的尊严,像他们一样,在生活中越是遇到困难,就越要战胜困难。

 最后,向这些为了祖国而负重前行的人——致敬!

二、方程组汇报

项目一:拜访一位长辈(李晓彤)

(1)学生问:老师你最近怎么样,有没有想念我们

 (2)老师答:最近还好啊,我现在教的那个班真的是一群小朋友,好想念你们啊

 (3)学生问:老师你现在还是班主任吗?

(4)老师答:对啊,又做班主任,快累死啦,你们要经常过来看我们啊,过来找我们聊聊天也好啊,我们随时欢迎的。

 (5)学生说:一定一定,肯定会过去看你们的。

心得:这是我们中考后第一次回去探望我们的初中老师,去之前心里还有点忐忑,可当真正见到老师时,老师那熟悉的面庞和笑容,让我内心暖暖的。当听到老师关心的话语,听着老师对我们初中生活的怀念,就觉得无论此时此刻我们是否还是他们教,只要一天是他们的学生就永远都是。他们永远都希望我们可以飞得更远,看得更广。我将永远铭记我生涯中的每一位老师,为他们献上我最诚挚的祝愿。

项目三:观看《万里归途》电影(张希贤)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作者的核心观点是表达了中国的乡土社会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是一个追求稳定的、变化漫长的熟人社会。但在这种社会中也在不断孕育出新的概念,权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产生的变化,对于乡土社会的冲击等等,但我们并不能否认,作为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社会仍然是当今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部分。无论我们的社会如何发展,都离不开对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该书主要描绘的是四十年代后期中国基层社会的现状,以及费孝通先生对于乡土社会的一种展望。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基层社会已经有 了- -定程度的变化,对于这本书的学习,不仅仅是透过费孝通先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了解社会学的知识,更加是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结合现在发展的现状,感悟出新的观点和主张,同时要做到温故而知新。

   受到地理环境、文化作用的影响,乡土文化是一种我国独特的文化状态,几千年来文化形态的培养造就了我们独特的国民性和文化性格。至今,我们还是;一个熟人社会,人情社会,我们并不能否认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至今还在直接影响着我们。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的“乡土社会”也在不断地“打怪升级”,赋予了它一些新的内涵,乡土社会也意识到了思想解放与学习的必要性。经济的发展也不仅仅单纯的依靠土地,现代工业的下乡提升了农民的效率,农产品深加工提升效益,新经济形式的出现和快递产业的发展,拓宽了交易的范围等等,乡土社会保留下来的精华我们仍在继承,同时乡土社会为适应现代新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努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阅读《乡土中国》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当时的基层社会的状况,更加是发觉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探寻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

第三项.观看《万里归途》电影(张希贤)

电影《万里归途》由饶晓志执导,郭帆、王红卫监制,张译、王俊凯、殷桃领衔主演。《万里归途》首次聚焦中国外交官撤侨的幕后故事,讲述了外交官宗大伟(张译饰)与新人外交官成朗(王俊凯饰),逆行深入战火绝境,撤离白婳(殷桃饰)等一百多位同胞的故事。

   《万里归途》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揭秘了中国式撤侨背后面临的千难万险。外交官与同胞在异域绝境中与大使馆失联,上百人徒步穿越沙漠战火,与反叛军斗智斗勇,危机不断浮现,有观众表示“全程紧张,一直提着心,看得手心直冒汗”。

   为了更真实地还原画面,导演饶晓志带领剧组翻阅了大量的撤侨报告文学,基于真实情况改编故事。导演饶晓志表示,“最打动我的,是真实撤侨的外交官们,他们在生活中是普通人,是父亲、是丈夫、是儿子,但职责要求他们冲在一线。”

   电影中,百名撤侨同胞也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戏份不多,但每一个同胞表现出的对回家的渴望,让人感同身受。据悉,开拍前饶晓志让每个人都准备人物小传,这也让每个同胞都生动立体。

阅读 4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