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仓前镇(现在是仓前街道),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地方,原因是位居清末四大冤案之首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情奇案,就发生在这里。当两位主人公还活着的时候,案件故事就被广泛传播,尤其是在江南一带,几乎家喻户晓。
几天前,我们在参观新建成的杭州西站前,抽时间去看了这个展示馆。
“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展示馆”设立在“小白菜文化园”内,于2003 年开馆。展示馆占地二十余亩,建筑面积为4685平方米。馆内展示了有关冤案的珍贵资料,以30组场景,84个1:1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仿真腊像,再现了清代同治十二年到光绪三年间震惊朝野的这一奇案。
该案深刻揭露了晚清封建官场的腐败,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清官、法制的期盼及正义的渴望,对于当今深入开展反腐败倡廉、公正司法、依法行政很有现实教育作用。
目前,这里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个案研究基地、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浙江省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浙江省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被列入浙江省影视拍摄基地。
“大清双王法,浙省两抚台”,这是该案受害人之一的杨乃武于愤恨之中写下的一副对联。
与广为在民间传播的故事不同,这里展示的去伪存真的案件全部真相。比如,最关键的是小白菜毕生姑(文艺作品中称毕秀姑)的丈夫葛品连并非死于砒霜,而是正常的得病不治,而新科举人杨乃武曾举报过余杭知县刘锡彤,刘乘机报复,杨、毕两人确被冤枉,这才是此案得以最后彻底翻案的原因。由于浙江的一帮官员理案严重敷衍了事,在三年时间中,从知县、知府、浙江巡抚,到藩台、臬台等全省所有审理此案的官员,却坚持以错就错,在慈禧太后下令命浙江巡抚杨昌濬重审此案,杨却与钦差胡瑞澜串通一气,坚持错判。
最终翻案的导火索是是杨乃武的胞姐杨淑英在胡雪岩的支持下,与杨乃武的夫人两次进京告状,并得到了夏同善、翁同龢、刑部尚书桑春荣、恭亲王奕訢等满汉高官的支持。
这是杨淑英进京的诉状,可惜被损坏后看不大清楚
最终翻案的决定性动力是慈禧太后。那时的时代背景是光绪刚以冲龄登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正是清朝最为敏感的“孤儿寡母”时期。而湘军自镇压太平天国以后,以功高盖主自居,大批湘军汉将出任督抚要职,浙江官场亦由湘军系把持,朝廷已久不放心,只是没有合适机会打压。而杨乃武案正好提供了这种机会,所以抓住此事整饬湘系邦,除对余杭知县刘锡彤发配充军外,趁机问责了一百余名浙江官员。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体舆论的作用。事情发生在浙江,但上海的《申报》一直关注此事,并一直作连续报道,并使之成为舆情。这也是促使慈禧非要查个水落石出的原因。
翻案的审理实际很简单,刑部派人把葛品连的棺木运到北京,开棺验尸,证明尸骸根本无毒——当时如果有火化,后面的故事就没有了。
附: 中共杭州市纪委官网上对展示馆的介绍
1873年,一个普通人的死亡,让一个正直举人和一个美丽小媳妇堕入生不如死的深渊,随着事情的发展,甚至让许多朝廷大员纷纷落马,遭遇悲惨。
一百多年来,无数文艺工作者都曾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为蓝本,各自加工,使得这件案子可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他们的悲剧,也赚足了许多人的眼泪。甚至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哪个城市上演《杨乃武与小白菜》,手帕销量必然陡增,因为戏院里的海报上特别说明“请带手帕入场”。
杨乃武,字书勋,又字子钊,浙江省余杭县余杭镇澄清巷人,家中世代以种桑养蚕为业,性格耿直,为癸酉科乡试举人,人称“杨二先生”。葛毕氏,即毕秀姑,是葛家葛品连的童养媳,长得白皙秀丽,颇有几分姿色。由于喜欢穿白衣绿裙,像颗倒立的白菜,加之水灵可人,人皆称她“小白菜”,与丈夫葛品连一起在杨家租住。
毕秀姑为人勤劳,且性格温柔,经常帮杨乃武的妻子詹氏做点活计。一来二去,杨乃武和詹氏都对她非常和善,詹氏还常常喊她一同吃饭。同时,毕秀姑还非常羡慕杨乃武的才华,于是杨乃武也经常在闲暇时教她读书识字。封建社会,男女大防,经常接触,不知避嫌,难免生出非议,于是街坊有了“羊吃白菜”的流言,也为后面的悲剧,做了铺垫。
“小白菜”的丈夫葛品连是个豆腐坊的工人,还有个绰号,叫葛小大,身短头大,面黑貌丑,酷似“武大郎”。 他有流火宿症,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丝虫病。同治十二年十月初七,葛品连旧病复发,初九,葛品连暴毙。因为葛品连死后,口鼻里面有少许血水,引起了葛品连母亲的怀疑,于是葛家向官府报案!
当时杨乃武所在的杭州余杭县县令刘锡彤,与杨乃武素来有隙,因为不是杨乃武当年曾告发他贪污钱财。这次刚好有了人命案子,恰巧街坊中还有“羊吃白菜”的流言还好,复仇机会怎么能错过。于是仵作在刘锡彤的指示下将尸检报告“死者口鼻流血”改为“七孔流血”, 并最终认定为“砒霜毒杀而死”。
但“小白菜”矢口否认与杨乃武通奸并杀死亲夫,“羊吃白菜”也只是街坊谣言。于是刘锡彤下令对“小白菜”使用背板和拶指等酷刑。在严刑拷打之下,“小白菜”终于还是熬不过,屈打成招,指认与“奸夫”杨乃武杀死亲夫葛品连。刘锡彤利用小白菜的口供结案,并上报上级杭州知府陈鲁,褫夺杨乃武的举人身份,并立时抓捕杨乃武。
失去了举人身份保护的杨乃武,在受了刘锡彤重贿的杭州知府陈鲁的大刑之下多次昏死,屈打成招,供认是他给的毒药。最后,陈鲁以通奸杀夫之罪判决“杨乃武斩立决,葛毕氏凌迟处死”。
按清朝刑律,死刑案需经上级复审,于是,在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初六,上报浙江按察使蒯贺荪。杨家不服,到杭州喊冤告状。
好在杨乃武的胞姐杨淑英(菊贞)曾在兵部右侍郎夏同善家做过保姆,通过夏同善,求到刑部分管浙江司刑狱林文忠府上,林文忠将案卷送至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翁同龢手里,认为疑点重重。之后,得到翁同龢提点的刑部,命令浙江巡抚杨昌濬重新审讯,并派遣监察御史王昕私访民间。可惜杨昌濬为保面子和之前参审官员的乌纱帽,竟依仗左宗棠拥兵边疆之势,仍旧以“通奸谋命”上奏。
然后朝廷再次委派浙江学政胡瑞澜为钦差大臣,重审此案。但胡瑞澜对刑法无知,敷衍了事,以严刑逼供。葛毕氏受不了烧红铜丝穿乳的极刑,再次诬供杨乃武指使杀人。胡瑞澜认为:“案经反复推究,供词佥同,并无滥刑逼供之事。即照本律科断,杨乃武斩立决,葛毕氏凌迟处死。”气得监察御史边保泉弹劾瑞澜复审草率。
浙江地方官的官官相护,徇情枉法,不仅激怒了举国上下的正直人士,也激怒了刑部的官员。上海的新闻报章《申报》,也连续报道此案,矛头直指朝廷官官相护,欺上瞒下,引起了大量的民间舆论。在地方父老与舆论的支持之下,同治十三年(1874年)九月,杨淑英与杨乃武之妻杨詹氏千里迢迢,再度“京控”。 刑部官员接见了她们,并根据此案的真情写出奏章,由夏同善引荐,遍求浙江籍在京官员三十余人,会同王昕亲自上疏,为杨乃武平反。庞大的浙江籍乡绅以及浙江籍官员也纷纷加入声援杨乃武的大军,更是将矛头直指浙江巡抚杨昌濬,指责他包庇下属,欺压浙江乡绅,希望可以为杨乃武翻案。浙江巡抚杨昌濬是湖南人,还是湘军阵营的重要人物,自然有大把的人为他辩护。一时间,朝堂之上一片乌烟瘴气,顿时惊动了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
当时的光绪帝年幼,清廷由两宫皇太后(为东太后慈安与西太后慈禧)垂帘听政。长久以来,湘军势力过大,一直是慈禧的一块心病。而此时,浙江正牢牢地控制在湘军手里,“刺马案”更是让慈禧刻骨铭心。而现在,机会来了!一个“风化案”,演变成了浙江与湖南两方的对垒战,成了慈禧手里一副可以利用的好棋子,慈禧肯定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于是亲自下诏,要求杨昌濬把全部人犯、证人统统解来北京,由刑部重新审理。
终于,光绪二年(1876年),全部人犯、证人才解到北京,由刑部郎中刚毅进行预审,
作好充分准备,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最重要的,就是对葛品莲开棺验尸,看他究竟是病死的还是被毒死的。在刑部任职六十年的老仵作按照《洗冤集录》的说法验尸,证实葛品连没有丝毫的中毒迹象,并非毒发身亡,乃得病而死。一时间,“谋害亲夫”、“买砒霜下毒”的说法,一扫而空。刘锡彤炮制冤案与官官相护的内幕,一起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大快人心。
光绪三年二月,刑部尚书桑春荣承旨在刑部大堂亲自庭审后做出。震惊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宣告终结,杨乃武与葛毕氏获无罪出狱,但因在狱中多次被严刑对待,杨乃武已一身伤残。另外,在清朝,这种“风化案”,即使不是事实,但男女相处,不知避防,同样杖责,“小白菜”挨了八十杖,而杨乃武则是领受一百杖,功名不予恢复,但能活着,总是好的。
那些经手过这宗案子的官员,浙江的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知县,以及县吏、衙役等受到牵连的人,因行贿受贿、徇情卖法被判罪者多达一百多人。而浙江巡抚杨昌濬、学政胡瑞澜以下三十多名官员则撤职查办,主犯刘锡彤发配黑龙江充军,七十多岁的他很快客死他乡。这些人大都是出身湘军的“两湖派”将领,使得左宗棠的“两湖派”势力受到严重打击。这个震惊朝野的“风化案”,却是因了慈禧的“心病”,而得以平反。
最后,杨乃武晚年以植桑养蚕度过馀生,1914年9月患疮疽,不治身死。毕秀姑出狱以后,回到余杭,万念俱灰,竟然到准提庵削发为尼,法号慧定,青灯黄卷,了此一生。1930年,慧定圆寂,她的传人妙性修建了墓塔。塔的两侧,刻有她的《自述诗》两首:
其一:自幼持斋愿守贞,此身本不恋红尘;冤缘强合皆前定,奇祸横加几莫伸。纵幸白云重见日,几经万苦与千辛;略将往事从头溯,静坐蒲团对碧筠。
其二:顶礼空皇了此身,哓哓悔作不平鸣;奇冤几弥终昭雪,积恨全消免覆盆。泾渭从来原有别,是非谁谓竟无凭;老尼自此真离脱,白水汤汤永结盟。
开馆以来,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展示馆积极面向社会开展廉政文化和法制文化的宣传。(杭州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