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化革命家,是中国的文化先锋,使我们学习的模范。
当然,鲁迅也是一位对封建迷信非常痛恨的革命家——
在介绍鲁迅对于孝道的看法之前,让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孝道: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但在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之下,我们说的孝道却如同变了一个味。虽说孝道是我们中国不可或缺的文化之一,但有许多孝道故事,却令人无法理解,这正与鲁迅先生对孝道的看法相同。
在孝道之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二十四孝图》了。
下图就是书中的一个孝道故事——郭巨埋儿
“郭巨,你埋儿奉母,到底是孝,还是不孝呢?”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译文: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安阳林州)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这一故事,就是所谓的孝道中一讽刺的故事。郭巨因为家境贫寒,又在当时正好产下了以为男儿,为自己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他担心养育了儿子就忙不来照顾母亲,便要将刚刚产下的孩子埋入土中,省下粮食来孝敬养母。
在我看来,这不就是捡了芝麻丢西瓜吗?
鲁迅先生对此的看法是:
鲁迅认为读《孝经》不能愚孝 除了之前讲过的《戏彩娱亲》那则故事,鲁迅还十分反感《郭巨埋儿》这个故事,并加以评判。 他说:“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 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 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 盍埋此子? ’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郭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 结末又大略相像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 鲁迅还曾谈到自己读了以后的那番感触:“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 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鲁迅:不理解,很反感。
下图是书中卧冰求鲤的典故
卧冰求鲤讲的是:王祥从小死了亲生母亲,继母对王祥不好,但是王祥没有因此而憎恨继母,大冬天继母想吃鱼,王祥就脱掉上衣帮继母来抓鱼。冰面自动破开,两条鲤鱼从水中跃出,王祥就把它们拿回家做给母亲吃的故事。
虽说这是一个还能学仿的典故,但对我来说还是有些不解了。
鲁迅先生认为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把肉麻当有趣。 其中卧冰求鲤这个故事就是典型的不顾儿童性命。 原文“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 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 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正如先生说,这本书在当时算是儿童读物,但书中故事却令人毛骨悚然,竟教儿童去做不顾及生命的事情?
到底,何为孝!
“孝道”?还是“封建糟粕的文艺复兴”?
在我看来,“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不能用古代农业社会的那套行为规范来要求生活在工业社会的现代人。不是说人们从此可以不讲孝道了,而是说对“孝”的理解要与时俱进、要符合现代社会运行规律。比方说,包拯奉养双亲去世守孝三年后近四十岁才出仕为官,这在三十五岁便面临失业危机的现代社会简直无法想象,一个人最能为社会贡献力量和才华的年龄段全消耗在所谓“孝”上了,如果今天仍是如此,社会将陷入停滞。因此绝对不能用古人对“孝”的理解来要求今人。
时间到了我们步入新世纪之后,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需求。各种传统文化开始被重视:传统文化保护项目、非遗制度的确立、民间开始自发地发掘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开始在新的社会里迸发出别样的色彩。
与此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孝”。也有了新的解释。
首先,“孝”文化和“忠”文化被剥离开来成为了一个单独的文化符号。“忠”“孝”不再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其次,“孝”文化中关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被重构。由传统的“父为子纲”的人身依附演变成了“抚养与赡养”的契约关系。这也成为了当前社会下“养老问题-家庭解决”一个有力的道德依据。
最后,“孝”文化被剥离了全部的政治属性成为了一个单纯的道德依据。“孝”道不再成为官员们可以被弹劾的目标。
基于上面的三点改动,“孝”文化得以在当今的社会被广泛推崇。这种新的“孝”文化就不再是维持封建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而是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协调普遍性社会问题的一个道德标杆。
在最后,所谓孝道有可学也有不可学,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愚孝,就要改正。正孝,就要有取舍的学习。
我们小组的研究报告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