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驻足芳林,耳边总响起婉转而动听的声声鸟语。这是大自然最好的馈赠,也是它赠予我们最好的宝物。
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由来
老君洞的园林宗教设施始建于唐,兴盛于宋,唐宋以来,很多文人墨客在洞内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游记、碑刻、摩岩刻一百多处,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宋太宗 亲颁"御书碑" 120 轴藏于洞内,并敕封老君洞为"真仙岩"。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洞住了13天,这是他30年旅行活动中在一个洞内住得最久的一次,并写下了 5000 字游记,生动描述了老君洞山光水色及传奇神话。宋代名诗人 范成大 在《佳诲岩洞记》中赞曰:"融州有灵岩真仙洞,世传不下桂林"。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在融水逗留十六天,在此老君洞住了13天,这是他30年旅行生涯中在一个洞内住得最久的一次,他高举火把进洞览胜,遇到一条头尾钻到石下的巨蟒拦路,他抬脚跨过,蛇蟒竟纹丝不动,可见暗洞幽深。站在洞内溪流的中段,可以看到真仙岩的前门和后门,都是由山石自成方圆,阳光照耀在小溪的两头,仿佛两轮皎月跃出水面。这“水月洞天”的壮观,使徐霞客不禁赞道。此景为古融州当之无愧的八景之首也。该景亦为徐霞客先生倾倒叫绝为:“洞顶双明”摘其游纪文:“从其中遥顾溪之两端,其出入处俱一望皎然,收一洞之 大全 ,为众妙之独擅,真仙为天下第一也”。并当即感叹:“仰瞩洞顶,益觉穷峻,两崖石壁,劈翠挟琼……明光皎然,彼此照耀……人耶,仙耶,何以至此耶,俱不自知之矣”“真仙为天下第一,此景真仙第一也!”生动描述了老君洞山光水色及传奇神话明,《徐霞客游记》中留有一万多字有关融境记游的宝贵资料记载和一幅瑶林珠树、屏山镜水、情景交融的插图。单老君洞落墨就五千余字之游记篇,文采出众,翔实生动。号称中国道教三十六洞天福地之一的老君洞,终日木鱼香火,仙气习习,雾霭氤氲,幽幽 梦 境大有“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之感,且比桂林的七星岩多出三千字。
《元祐党籍碑》
宋代摩崖石刻,现存二块,均在广西。一在今广西桂林市东七星山瑶光峰下的龙隐岩。北宋徽宗时蔡京专权,把元佑、元符间司马光、 文彦博 、苏轼、 黄庭坚 、 秦观 等三百零九人列为奸党,将姓名刻石颁布天下,后徽宗下诏毁其碑。现存碑刻为南宋庆元四年(1198)梁律据家藏旧本重刻。碑距地丈余,额有蔡京手书"元佑党籍"四字。久经风雨侵蚀,文字已模糊不清,但尚可辨认。另一块在广西 融水苗族自治县 真仙岩,宋嘉定四年(1211)沈暐重刻。
《天下第一真仙之岩》
老君洞又名“真仙岩”,位于广西融水县,相传太上老君南游至此,化身为石,永留洞中,因此而得名。
作者生平: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公元1127年,北宋为女真金朝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同年宋高宗赵构在商丘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在南宋小朝廷与金朝常年对峙的风雨之中,发生了百姓大规模南迁避难的情况。张孝祥之父张祁亦率母领弟避难移居至明州鄞县(今浙江鄞县)。1132年,张孝祥出生在鄞县的方广寺的僧房中,并在鄞县生活到十三岁。
由于孝祥伯父张邵因不肯屈膝金朝而被拘禁在彼,而父张祁仅任小官,张家在鄞县又无田产,因此较之于陆游,朱熹,张元干等出身书香门第,家境富足的同时代文人境况不同,张孝祥是在贫苦中成长,如王质在《于湖集序》中所云 “故宋中书舍人奋起荒凉寂寞之乡”。
公元1144年,张祁举家返乡,然而并没有回故乡历阳,而是居于芜湖,芜湖位于长江之南,金人威胁较少。芜湖、于湖二县名字唐后混淆,因此张孝祥自号“于湖居士”,指代实际是芜湖,亦足见他对芜湖这一第二故乡的深厚感情。
张孝祥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天才儿童,《宋史》称他“读书一过目不忘”,《宣城张氏信谱传》说他“幼敏悟,书再阅成诵,文章俊逸,顷刻千言,出人意表”。公元1147年,张孝祥十六岁,通过了乡试,走出了迈向仕途的第一步。十八岁,孝祥在建康从蔡清宇学,二十二岁时,“再举冠里选” (张孝伯《张于湖先生集序》)。到二十三岁中状元前,事迹大致如此。作为一个出身”荒凉寂寞“的年青人,能在同时代文人中脱颖而出,必有不凡之处,归纳起来,一是才华卓绝,如时人对他的评价“天上张公子,少年观国光”(王十朋),其次也有英迈的性格,“谈笑翰墨,如风无踪”(张拭),“当其得意,诗酒淋漓,醉墨纵横,思飘月外”(杨万里)。从这些时人对他的评价中,可见他自少年时代起,便具潇洒倜傥的气质,英伟不羁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