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自觉摆手晃脑转圈

用户1986246
创建于2022-09-28
阅读 1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孩子为什么喜欢转圈?

    孩子喜欢转圈,是一种单纯的学习过程。

    婴儿时期,孩子的大脑是混乱的。他们需要重复的行动,通过不断积累经验去开发大脑,这是幼儿早期学习的原理。

    孩子们重复的行为模式,教育专家称之为“图式”。

    最早提出“图式”的是心理学家皮亚杰,他认为:

    “动作图式是协调知觉和运动的系统,它构成了任何可以重复且能够.被应用于新的情境中的基本行为,例如,抓取、移动、摇动。”

    孩子喜欢的游戏中,有很多种都是在探索“图式”。图式归结为8大类:轨迹、定向、连接、旋转、围合、包裹、定位和搬运。

    理解了图式,就很容易理解孩子喜欢玩的游戏。比如:

    孩子喜欢将东西排成一行,那是因为他在探索“轨迹”图式;

    孩子喜欢固定地排在队伍某个位置,是在体验“定向”;

    孩子喜欢将物品拿来拿去,是“搬运”图式在起作用……

    而那个喜欢转圈的孩子,正是在感知和探索“旋转”图式!

    旋转图式不需要教,到了一定年龄,孩子自然会发现。

    他会突然对旋转的事物感兴趣,比如风车、车轮、风扇、旋转木马。

    他会发现绕着桌子转圈很好玩,自己转圈很好玩,被人抱着转圈很好玩,在地面上滚着也很好玩……

    通过不断的观察和重复这些旋转的动作,他最终会形成这样一个概念:“哦,这就是旋转!”这时,他的大脑比之前更强大,对世界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转圈对孩子有什么好处?



    当孩子热衷于转圈时,这些教育理念同样适用。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放手,让他尽可能有机会参与到感兴趣的图式中。

    如果他喜欢转圈,就让他转吧,当他感觉晕的时候,我们再轻轻抱住他;

    如果他喜欢打滚,就找个安全的地方,容他在童年的地上打个滚吧;

    他喜欢看旋转的液体,不妨做饭时教他搅鸡蛋或面糊;

    拿个童车倒过来,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对着旋转的轮子惊叹;

    买个风车或者陀螺,这样的旋转足够孩子兴奋一段时间……




    当孩子对“旋转图式”感兴趣时,能够参与旋转的机会越多越好。事实上,即使只是原地转圈,对孩子也有许多好处:


1.增强身体平衡能力


    孩子在旋转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会激活内耳充满液体的空腔,而后传感器将告诉大脑如何保持平衡。孩子重复转圈时,大脑会积极调节眼、手、腿等各个部位,在旋转中尽力保持身体平衡,因此孩子的平衡能力能够提高,同时触觉、感觉等感官也得到综合发展。


2.促进前庭平衡,提高注意力


    孩子旋转过程中,眼前变化的景象会不断刺激大脑中的前庭觉。为了不摔倒在地,前庭觉需要及时过滤信息并传入大脑,左右脑同时使用以保持身体处于平衡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前庭平衡得以改善,同时会提高注意力。


3.强化动觉意识,获得肌肉记忆


    动觉意识是我们对自身运动的感知,比如像走路、吃饭、刷牙等行为,我们不需要特别去思考,但潜意识知道该怎么做。旋转也一样。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孩子会获得肌肉记忆,从而通过感觉就能判断出如何避免摔倒。


4.理解速度与力量,提升做决策的技巧


    转圈的时候,孩子能够体验到速度、力量、运动方向的综合作用,同时他的大脑也必须积极思考,决定自己能够转多少圈,什么时候停下来还能保持身体平衡。这也有助于训练孩子做决策的速度和技巧。

                           转圈、感统失调和孤独症?


    我们说了这么多转圈的好处,那么转圈与感统失调或孤独症是不是没有一点儿关系呢?也不是的!

    从孩子转圈的情况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旋转与感统失调的关系:当儿童做原地旋转的动作时,其前庭体系中的网状组织会迅速发挥其调节作用,使大脑一直保持一种适度清醒和警觉的状态,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摔倒的情况。当儿童的前庭体系发展失调时,大脑的调节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类儿童大多做不了转圈的动作。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做不了转圈的动作,或者转圈时特别容易眩晕,那么有可能是前庭功能失调,也就是感统失调,需要找专业机构进行评测。

    那么,有感统失调的孩子,是否就是孤独症呢?

    几乎所有孩子都存在一些感统失调症状,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孩子能够达到完美的感觉统合。我们要做的是提供尽量丰富的生活环境,满足孩子运动和成长的各种需要。当然,严重的感统失调,也需要找专门的机构进行康复。              


                        我们再来说下孤独症孩子的转圈


    孤独症孩子的转圈与普通孩子明显不同,他怎么旋转也不会感觉晕,甚至不觉得累,同时伴随有身体摇晃、嘴巴嘟囔

收不到外界信息等不协调行为。

    在前庭觉上,大部分孤独症儿童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如喜欢看旋转物体、长时间做旋转类活动且无眩晕现象;这类儿童运动能力虽强,但本体感觉发展不完善,运动企划能力也明显不足。

    孤独症儿童喜欢转圈,但对他们来说,这不是学习,而是一种刻板的缓解情绪的异常行为。

    孤独症近年来得到了大家的重视,这是件好事。而孤独症的及早发现,对于科学干预和治疗有积极意义。

    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这是属于自我刺激行为,也是常常发生在孤独症儿童身上的一种重复性刻板行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发生,该行为的发生主要是为了满足感官刺激。

宝宝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刺激行为?

    家长该如果面对孩子刺激行为?

    第一种自我刺激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本体觉都直接相关,而且形式多样,躯体动作是其主要形式。包括摇摆、拍手、旋转、来回奔跑、不停地晃动手指、长时间盯着旋转的车轮、注视手部、长时间凝视发光旋转的物体。

    第二种自我刺激是利用物体进行感官刺激。比如反复拍打纸张、旋转物体、转车轮、在指间绕线等。

    第三种自我刺激行为是仪式化行为和强迫行为,比如排列物体、握持物体、穿相同的衣服、走相同的路线、反复谈论某一话题、坚决不让物体移动等。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孩子的这种行为呢?


阻隔


    当孩子进行自我刺激时,我们可以立马阻止行为的继续,来尽量减少行为受到强化的时间、频率和强度,同时可以给孩子其他感兴趣的事做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表现出恰当行为时要对他适当强化,恰当行为持续的时间越长,强化力度越大。


截断阻隔


    当孩子进行自我刺激时,我们可以立马阻止行为的继续,来尽量减少行为受到强化的时间、频率和强度,同时可以给孩子其他感兴趣的事做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孩子表现出恰当行为时要对他适当强化,恰当行为持续的时间越长,强化力度越大。


截断


    即采取一定措施,使得某特定行为发生时自身不再接收到该种特定刺激。比如孩子黏腻的感觉而玩口水,那么我们可以给孩子戴上手套,这样孩子就感觉不到那种刺激了。但是这种方法比较局限,只有在明确自我刺激的刺激原因时才有可能使用,而且大部分截断方法会对肢体有限制,所以并不常用。


取代


    我们可以挖掘能产生类似刺激的适当活动来满足孩子的刺激需求。

    孩子总是固执地排列物体,可以打断他引导孩子用这些物体搭建房子或者摆成其他有趣的图案。每次引导成功立即表扬奖励孩子,强化他的行为。



竞争


每个孩子都有多种多样自己喜欢的玩具或活动,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玩其他他喜欢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并不能提供与自我刺激行为相同或类似的强化,但是它能够提供孩子其他喜欢的强化。




增强认知


认知因素在行为的习得和改变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增强儿童对自我不良行为的认知有利于改变其不良行为。 首先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提高认知,建立自我管理能力,然后才能让孩子通过自我管理来控制自我刺激。

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孩子认识到行为发生的能力;二是提高孩子在行为发生时的自我控制能力。当孩子出现自我刺激行为时,家长或老师及时对其说“不可以这样做”,让孩子认识到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从而减少自我刺激的产生。


加强感统训练


大量研究表明,加强行为,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他们的感官刺激,从而减少他们为寻求感官刺激而产生的自我刺激行为。

总之,减少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是一个很重要但也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我们在干预之前要弄清孩子行为发生的原因和目的,不要盲目干预,以免孩子产生新的问题行为。

阅读 1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