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武寨村琐记》序
曹丕在《典论--论文》一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杨铁锤老先生是新密市来集镇马武寨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今年已经76岁高龄,为人质朴,心地善良,办事公道,德高望重,虽已年逾古稀,但是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老当益壮。杨老师出生和成长于马武寨、一辈子生活在马武寨,年轻时曾经在镇、村任职,热爱马武寨的山水灵秀,熟悉马武寨的风土人情,利用农闲时间,杨老师不辞辛苦,搜集整理了《马武寨村琐记》一书。该书记录了马武寨的风俗民情、逸闻趣事,一些故事很多马武寨人都是闻所未闻,对于这些民俗风情、奇闻轶事,杨老师尊重历史、秉笔直书,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虽不刻意夸张渲染和抑扬褒贬,但劝惩教化之功已在字里行间矣!
新密市来集镇有21个行政村,马武寨村位于来集镇东南部。该村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资源丰富。从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作为来集镇政府一名机关干部,我分包联系马武寨村将近一年,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同杨铁锤老先生相识,今年4月份清明节过后,杨老师和马武寨村干部朱福亭曾经陪同我在马武寨寻古探幽做一日之游,我采写了一篇《山水形胜马武寨,古风遗韵桃花源》的游记,为此内心对杨老师十分感激。我参加工作三十多年,回想起来有大半时间都和文字打交道,虽然我比杨老师年轻了二十多岁,但近年来觉得身体和精力都已大不如前,常有“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之感。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拿自己和杨老师相比,我觉得自己未老先衰着实汗颜,少了种“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的豪情壮志,也使我对杨老师又多了一份感动和敬佩:《马武寨村琐记》虽然谈不上鸿篇巨制、字字珠玑,但是一个年届耄耋的老人,焚膏继晷,笔耕不辍,呕心沥血,铢积寸累,但就这种精神,已经足以令人肃然起敬、催人扬鞭奋蹄。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曾经指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土、乡情、乡亲、乡愁,是镌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基因密码,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家国情怀。马武寨村是个古老优美的村庄,杨老师为传承马武寨村的历史和文化,做了一件善事、好事。
“智者乐,仁者寿”。祝杨老师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是为序。
新密市来集镇工会 马骥瑗
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