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星引航】——走进杨慧工作站

杨慧
创建于2022-09-22
阅读 14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站长风采

    西安高新第一小学    杨慧

陕西省教学能手

    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 

二、教学风采

把握概念本质 培养度量意识

——《生活中的比》案例分析与思考

【案例背景】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同时又是一节概念课。在教学时要从生活中找到触发新概念形成的知识背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比”?为什么要学习“比”?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起始型  概念课  度量意识  核心素养


【案例描述】


       我曾经执教过一节公开课《生活中的比》,在备课过程中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我们只需要学习除法就可以了呀,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比的学习到底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呢?经过一番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后,最终带领学生从知识的原点出发,经历了一场寻找数学真相之旅……

片段一:追根溯源,初步感知比与度量

师:如果按照1:8的标准来冲糖水,你们会吗?小组合作,把你们的方案记录下来,仔细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小组汇报:糖的体积都是水的体积的1/8,水的体积都是糖的体积的8倍;糖扩大2倍,水也跟着扩大2倍;糖扩大3倍,水也跟着扩大3倍……;无论怎么配,糖和水的体积之比始终不变,一直都是1:8

小结:糖和水的体积在变,它们之间的1:8的关系始终不变,也就是糖水的甜度始终不变。

师:如果多加水,让糖与水的体积比是1:10,会怎么样?

生:糖水的味道会变淡

师:那如果要使糖水味道再淡一点呢?

生:我让糖和水的体积比变成1:12

师:那要再淡点呢?

生:让糖和水的体积比变成1:20、1:100、……    

师:如果我多加糖,让糖与水的体积比变成5:8,会怎么样?

生:糖水的味道会变甜。

师:那如果要使糖水的味道再甜一点呢?

生:把糖和水的体积比变成10:8.

师:那如果要使糖水再甜一点,再甜一点呢?

生:那就让糖和水的体积比变成20:8、50:8……

师:对呀,如果我们要改变糖水的甜度,我们既可以增加糖,又可以减少水,都可以,总之,我们在改变糖水的甜度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改变糖和水的比。只要糖和水的比不变,糖水的味道就不变,一旦糖和水的比发生了变化,糖水的味道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

追问:同学们,看来这个比啊真了不起,它居然可以用它的变化度量出水的甜与不甜,你觉得它像什么呢?

生1:像一个天平

生2:像一把尺子

小结:比像一把隐形的尺子(天平),可以用来度量糖水的甜度。

师:比除了可以度量糖水的甜度, 还能能用来干什么呢?

【分析与思考】: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在变与不变的探究中,发现有关联的数量在变,即相应数量的糖只有一个相应数量的水与之对应,但是在变化的过程中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是不变的,也就是糖与水的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不变,这就是比!“比”是两个量对等关系的记录,破坏了这种对应关系,糖水的甜度也随之变化。糖水的甜度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可以通过可测量的糖和水来记录,也就是比的本质——度量。在“变与不变”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引导学生从零散的看数据变为联系起来看数据,从只关注数量变为关注规律,从只关注表面变为揭示内涵,使学生对比的认识逐步深入,初步体会到比的度量属性。

片段二:揭示本质,深入理解比源于度量

师:咱们的老朋友淘气,是真的很淘气,它自拍了一组照片,还把照片的形状变的各不相同,它要考考大家:下面哪些图片和图片A比较像?


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

生补充:也可以用两幅图长与长的比,宽于宽的比来判断两幅图像与不像。

    师:是的,刚才大家在比较图片像不像的时候,有些同学用到的是比,还有同学是用除法解决的,其实,在数学上,把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比如:6÷4可以说成是6比4,6︰4的结果和6÷4一样也等于1.5,读作:6比4

    板书: 6︰4=6÷4=1.5

    师:除法的各部分有它独有的名称,比也有,你们知道吗?

    生:前项、后项、比号、比值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现在,你觉得图片的像与不像与比有关系吗? 

    生:当两幅图的长和宽的比相等时,也可以说是比值相等时,两幅图的形状就比较像;当两幅图的长和宽的比或者比值不相等时,两幅图的形状就不像。

    师:可见,比,不仅可以用来度量糖水的甜度,还可以度量形状的像与不像,那么,这把隐形的尺子还能用来度量哪些事物呢? 

    ……

    师:由此可见,比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是无处不在的。

【分析与思考】: 事物的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等常见的量,都是可以直接用尺或用称等一些测量工具来度量的;事物除了可直接度量的属性,还有不可直接度量的属性,如形状、颜色、味道、速度等,都没有办法直接度量,如照片形状像不像,哪个颜色更绿,哪杯甘蔗汁更甜,往往都是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判断的,没有一个比较的依据,不够准确,所以就产生了比,用两个可以度量的量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如:长和宽的比,甘蔗汁和水的比等,就可以表示哪张照片更像、哪杯甘蔗汁更甜。可见,用比来记录对等关系,可以表征事物不可度量的属性,使这些属性具有可比性。总之,比源于度量,度量解决了物体可度量的属性的可比性,比却能够解决物体不可度量的属性的可比性,这就是比的本质。

    片段三: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1、工程师要配混凝土,混凝土由水泥、沙子、石子三种材料混合而成,水泥占混泥土的1/5,沙子占混泥土的3/10,石子占混凝土的1/2,你能用更简洁的方法表达工程师的意思吗?

    生1:因为这三种材料占混凝土的比分的分母不统一,可以将这三个分数通分,分别是2/10、3/10、5/10,就是把混凝土平均分成10份,水泥占2份,沙子占3份,石子占5份;

    生2:也可以说水泥、沙子、石子的体积比是2:3:5.

    小结:可见当分数描述的不够简洁时,比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既简便又直观。

    2、老师还有几幅美丽的图案(播放埃菲尔铁塔、世界名画《蒙娜丽莎》 、芭蕾舞者、五角星、蝴蝶图片)。

    师:它们美吗?那你们知道它们为什么这么和谐优美吗?其实这里面也蕴藏着数学知识——比,这个比非常的神奇,但在生活中又随处可见,那就是黄金比,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继续研究.

    师:同学们,课上到这里,你觉得你对比的理解透彻了吗?(生:理解透彻了)

    师:真的理解透彻了吗?既然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那么,我们只需要学习除法就可以了啊?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

    生1:比与除法比较更简洁直观……

    生2:比可以表示多个量之间的关系……

    生3:比像一把隐形的尺子,可以度量一些事物的属性……

    师:看来大家对比的理解又更深了一层。

【分析与思考】: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运用到生活中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融入到对比的认识教学中,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比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利用比的度量属性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节课作为一节起始型概念课要以“意义”建构为核心, 让学生抓住概念本质,深刻理解概念内涵。面对一个崭新的概念,我们应努力地探寻知识的发生原点,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发生、形成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比?为什么要学习比?我们老师首先要把握准知识的原点,再陪伴孩子们一起去寻找数学的真相、知识的起源。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审视世界,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生根发芽!



     

    

    


    


    


阅读 14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