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结果改进的区域案例分析》与《评价结果改进的学校案例分析》
——教育评价高端人才培养研修班第14次研修活动
2022年9月20日下午1:30分,研修班的伙伴们又热情高涨的坐到电脑旁,开启我们研修班第14次研修活动。本次活动市教科院邀请了两位教育专家,他们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杨志喆老师和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人利校长,他们分别做了《评价结果改进的区域案例分析》与《评价结果改进的学校案例分析》报告。
专家介绍
杨志喆,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主持区域“提升教师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能力系列项目”之“小学语文教学效能共享特色研修”,在促进区域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均衡发展方面成效较为显著。
张人利,无党派人士,高中物理教师。曾任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德育教导、教学教导、副校长、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区县教育学院院长理事会会长。现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上海市后“茶馆式”教学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华师大特聘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项目基地主持人。上海市普教系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培养导师,上海市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长三角名师名校长培训基地主持人,首批“国培”专家。二十余年来,潜心研究课程与教学改革,曾多次承担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多项教育科研课题和重大项目,其中教学研究成果《后“茶馆式”教学—走向轻负担、高质量的实践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庆祝第30届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受到习近平主席的接见。
杨志喆教研员,通过教研员的视角及《基于绿色指标评价改进教学的共同体特色研修》研究,从2016年静安区13所学校绿色指标测试测评结果分析中思考研训活动目标,设计与改进共同体特色研究,遵循三个改进原则:学生的学——遵循学习规律,提升自主学习;教师的教——人情学科本职,提高课堂效能;区域教研——任务驱动,知行合一,并利用三个策略:协作推进,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绿色共同体”;关注素养,抓住研究的“关键点”——“教学改进工具”;上下联动,知行合一,探寻研究的“操作点”——“研器”“用器”开展研究,探索出研训一体的新方法。
在策略上,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杨志喆老师开展“沉浸式”教研活动,绿色共同体是由学习者——13所学校的一下老师和助学者——教研员组成,映着共同的需求,打破学校的界限,学习者和助学者沉浸在解决共性问题层面,彼此沟通、共同思考、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共同改进、共同体验成长,共同完成任务。
在实施上,教研员采取“下水实践”的方式,切身体验一线教师教师实施中的真实处境,检验理想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教研员通过角色转变,从指导者、培训者、鉴定者转变为教学的实施者、体验者、合作者,与共同体成员共同研制教学改进工具、共同学习使用工具。
随着对脑科学的深入研究发现,智力是可学习的,对学习素养,更关注的是反省智力——学会学习解决问题,基于这一思考和发现,杨老师和他的绿色共同体共同研制教学改进工具,通过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技和术”来实现学生的学——减负提质,教师的教——专业提升,并通过学习使用教学改进工具,检验工具、改良发展工具,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最后,杨老师对于研究的后续做了深入思考与展望,包括将前期研究形成的经验通过循证研究不断优化与完善,怎样通过培训培养出学校的“领军人”使基层学校得益,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教研路径、方法,这些思考与展望对于教研员是非常有益的,也是值得广大教研员继续研究的。
张校长从解读综合评价促进教学“绿色”发展的研究缘由、综合评价促进教学“绿色”发展的研究实践、综合评价促进学校“绿色”发展的研究成果、综合评价促进学校的研究效果四个维度介绍学校对综合评价的理解与研究。
《综合评价促进教学“绿色”发展的研究实践》中,通过逆向行动研究并结合案例研究法,把评价的结论作为行动研究的逻辑起点,改变了行动研究的逻辑顺序,通过对综合评价指标和指数的研究,学校教师从仅关注学科到更关注学生,从仅关注学业成绩到更关注学业质量,更加关注取得学业成绩的过程与方法,更加关注与学业成绩有关的其他方面,端正了老师“绿色”的教学价值取向。
在研究中,张校长研究团队发现:每个班,每个学科只要在一定区间内成绩的波动都是合理的,从而产生了学业成绩“常模带”评价。这一评价的创建改变了教师对学业成绩的过度关注,促进教师用更多的精力研究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此项研究也被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评为教学研究一等奖。
今天的讲座,通过研究案例的形式,两位专家介绍了各自在自身领域对评价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丰富,研究结果丰硕,希望研修班的同学们能从中获得思维的拓展、实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