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差异”是什么?
在筹划书中,学生成长评价模块第一句是:学生评价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差异性的成长评价。“基于学生差异性的成长评价”中我关注的是“差异”和“评价”二词。“差异”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区别,不同;进一步来说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在身心特征上显示出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主要是一些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认知因素主要是原有的知识基础、观察能力、思维方式;非认知因素则是态度、意志、性格与气质等方面。
二、为什么是“差异性评价”?
首先我认为评价是为发展服务的,评价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评价的方面不仅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都是有其独特意义的人,所以教师不能同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所有学生,要看到每个孩子的个性,看到每个孩子的差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这些智能以不同的组合方式,不同的占比形式独立的存在于每个个体之中,这也很好的说明了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人。那怎么看到学生的差异性并让其得到最好的个性化发展呢?只有差异才能看到差异,只有个性才能培养个性,所以在筹划书提出的差异性的评价方式,“差异”二字在第一段中也进行了解读,所以差异性评价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就是尊重学生差异,以多种形式、多种角色、多种维度去评价学生,做到个性且全面的评价。
三、对于差异性评价的一些具体思考与做法
筹划书中在定了差异性评价的总体基调后,抛出了四个思考,主要是从发展性评价、自主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智能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思考,而且也给出了很多的示范例子,其中自主申报制度(包括教师自主申报和学生自主申报)让评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设想出更有趣更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还有就是智能评价,并提出了一个概念:“个性化学习者自适应系统”,这个系统首先是要有学生数据,这个数据分为静态数据(前置性数据)和动态数据(生成性数据),静态数据(前置性数据)是学生在入学前的一些个人基础数据,主要由家长提供和一些即时可测量性的数据;动态数据(生成性数据)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产生的各项数据,主要由教师间断持续输入和一些动态捕捉的数据构成。“个性化学习者自适应系统”有了数据后进行数据价值判定,数据整合分析,通过一些数据可视化的手段生成学生画像,并利用大数据算法智能推送匹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辅助以及为教师提供个别化辅导的指导意见。
四、个体差异变量分析(即是研究也是验证)
筹划书中关于学生成长评价最后一个模块是关于开展学生差异化评价的学习与运用。提出了两个研究,研究一:认识学生差异性的表现方面;研究二:研究学生个体差异的方法与对策。一开始对于这两个研究我是不太明白其意思的,后续思考查找文献后,我自己有了些想法。首先这是个研究,研究对象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因素,研究方法是差异变量分析,研究情境是课堂教学中,研究策略学生个体差异的基本结构建模。如果从差异变量分析方法(主要选取多变量方差分析,多变量方差分析是分析多个变量与因变量的差异关系)的角度来进行建模,自变量就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因素(身体状况、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风格、潜在优势领域),因变量是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指导与差异性评价方式;研究结果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因素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差异性评价方式是处于一个怎样的相关关系(正相关,负相关),从而可以来验证出差异性评价方式的有效性。这也就与学校的基于学生的差异性成长评价的定位相符。
筹划书中对于学生评价给出了思考和研究的方向,以及许多的具体案例,那么一个系统的学校评价体系应该是怎么样的呢?首先是有一个大的评价体系,包括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这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德、智、体、美、劳各自有其展示平台和评价方式,保证了学生的个性化评价。评价的物化形象可以是卡片,勋章,也可以是一些荣誉称号,比如中心小学的雅正卡,达人卡等,那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勋章校园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多元,可以有教师、自评、同学;评价时间可以是即时、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评价方式以发展学生的才能和潜能为主,不仅从学业水平方面进行评价,也从其德行和才能方面进行展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