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起源:
刚刚上幼儿园,我园的园本课程音乐《扮家家》,我来做爸爸呀,我来做妈妈,我们一起来呀,来玩搬家家。炒小菜,炒小菜,炒好小菜开饭了,小菜炒好了呀!味道好极了呀!娃娃肚子饿了,我们来喂她!我班幼儿在自主游戏时,就将歌词中任务、动作等,带入到她们日常游戏中。
第一次游戏
幼儿想到扮家家课程,玩出自己角色游戏:“我的弟弟高奕澄。”高奕澄是我们班级的女生。但是这次的游戏并没有班级男生的参与,而是由女生扮演弟弟。
小 结:
在性别刻版印象中,扮家家默认为是属于女孩的游戏。在游戏中,他们往往把自己扮演成爸爸、妈妈,将玩具娃娃视作自己的孩子,有时邀请邻近的孩子来客串一个角色。孩子们玩这种游戏时,是十分认真的,一招一式俨然与实际生活中的大人无二,然而神情稚嫩,使人忍俊不禁。
第二次游戏
扮家家游戏中,我正准备观察翟子涵他们游戏时,然后发现这次有新的成员加入他们游戏。翟子涵她们正在准备下午茶点。陶恩祈被她们的声音吸引来,便拉着施泽瑞来参加他们的游戏。她们一起有模有样地品尝蛋糕,并表达出自己喜欢的什么口味的蛋糕。
游戏中加入了新性别成员:男生
在观察扮家家游戏中,我发现在假期生活中,两个小男生有过喝下午茶的经历,所以才能参与游戏中,愿意参与到游戏中。当结束下午茶情境时,他们对接下来游戏不在感兴趣,就直接离开游戏队伍,去玩枪战游戏。
小 结: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3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开始简单的角色扮演过程了。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幼儿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孩子通过这样的游戏增强了对生活过程的了解,再现了宝宝自己的生活经验。
第三次游戏
在第三次扮家家游戏中,开始了新的游戏故事,加入了新的游戏角色医生、病人、护士。张梓妤主导游戏,诊室看诊病人—刘圣铭,周圣钰(姐姐妹妹),将其收住院。看病流程很仔细,将生活经验融入其中。回到诊室看诊第二位病人—徐是知(徐是知在刚刚游戏中,以观察许久,想要加入游戏中,主动扮演病人,并迅速融入角色)张梓妤看诊结束后,自己去寻找适合游戏人员—护士,来完成开药流程。
张梓妤“医生”给病人输液/治病设置的病房。
游戏中加入了游戏角色:医生、护士、病人
在班级点名时,有小朋友生病请假没有来幼儿园上课,小朋友就问:为什么他没有来上幼儿园?解释说他生病没有来,以此为导入,学习《药丸不是糖豆豆》。幼儿对医生、病人等角色有了初步认识。幼儿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徐是知爸爸妈妈都是医生,促使幼儿将生活经验进行迁移,运用到游戏中。
张梓妤“医生”要给病人开药,来到护士站,和护士孙美清沟通。
小结: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1、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分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角色游戏当中的主题、角色、情节都是多样和新颖的,它为幼儿提供了模仿、再现社交活动的机会,可以锻炼到他们 的社交能力。
2、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还可以学习如何坚持自己的正当权利和要求,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满足游戏的要求。在游戏中,他们也有游戏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言行,对锻炼幼儿的自制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四次游戏
在这次扮家家游戏中,游戏开始更加注意中细节。之前的扮游戏中已经加入了新的游戏角色医生、病人、护士。张梓妤为游戏主人公扮演医生,诊室看诊病人—刘圣铭。看病流程更加仔细,张梓妤接诊后,首先观察刘圣铭的五官,右手触摸额头是否发热,有模有样的进行听着器听诊环节,最后检查了病人手部是否清洁。
张梓妤医生接诊后,为幼儿测量体温。
张梓妤医生带上听诊器,为病人听听心脏。
张梓妤医生最后为病人检查手心。
游戏更加注重细节
在这次游戏中,张梓妤将生活中看病的经验融入其中。在游戏中,并不是简单的看诊。张梓妤很融入医生角色。游戏后,通过询问张梓妤,为什么要在最后看一下病人刘圣铭的手时,张梓妤回答,每天上幼儿园,老师待都会认真检查每个小朋友嘴巴和小手。他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检查,所以在医生游戏中加入这个检查。
小结: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3岁左右的幼儿发展特点是自我意识萌芽,直觉行动思维,注意不稳定。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学习和游戏的内容是模仿真实的生活实践,对角色游戏很感兴趣,而且很喜欢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别喜欢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在游戏交流分享中,以教师示范,孩子模仿为主,促进和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
游戏中,教师可以病人角色的身份进入到游戏中。教师说:“谁在看病呀, 怎么看病呀?”就这样,老师可以一起加入游戏,在游戏中给与幼儿引导。